疟疾是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疟蚊传播的寄生虫传染病。而青蒿素是一种几乎在任何地方都通用的值得信赖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不过2005年,在柬埔寨西部首次确定了疟疾对青蒿素出现抗药性,抗药性不一定会导致青蒿素治疗的完全失败,但它确实减缓了青蒿素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疟原虫的基因组中确定了与抗性相关的区域。

图为在柬埔寨对国民进行疟疾筛查。2005年,在柬埔寨首次确认了疟疾对青蒿素出现抗药性。
研究人员担心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会传播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为了找到疟疾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的原因,美国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伊恩.齐思曼(Ian Cheeseman)和他的同事比较了柬埔寨、泰国和老挝的恶性疟原虫,在接受青蒿素治疗后血液中这些疟原虫的清除率各不相同。 研究 结果4月6日发表于《科学》上。
通过比较寄生虫的DNA序列差异,他们从中发现了证据,在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33个区域中,存在可能是由于青蒿素滥用而演化出抗药性导致的变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开始着手探寻这些区域的基因和清除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调查了2001年至2010年泰国疟疾患者的血液样本档案,2001年只有不到5%的寄生虫表现出清除率减缓,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50%。
在寄生虫的13号染色体上的两个相邻区域的变化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研究人员估计,造成清除率变化的变异中,至少三分之一与这个区域有关。
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疟疾的抗药性的丹尼斯.凯尔(Dennis Kyle)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基因组关键领域。“对青蒿素的耐药性只是部分的,寄生虫仍然会受到药物的影响,这其中因素复杂。”抗药性很可能涉及多个基因,并且可能在更深一层的基因组区域中,这使探索完整的机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有迹象表明,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4月5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 报告 称,对青蒿素的抗性至少在8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泰国和缅甸的边境了,并且一直持续增长。齐思曼表示,当前的控制措施还只是在关注柬埔寨的小部分国土,“急需重新作评估”。
凯尔对此表示赞同,“如果这些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的寄生虫传播开来的话将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并没有很多后备药物。”
本文编译自: | |
---|---|
编译者: | |
图片: |
|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