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6 日到 7 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让科技创新再次成为媒体的高调话题。这届大会不但有政治局 9 大常悉数出席,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更是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分会场同时召开,其受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
然而,尽管与以往的历次科技大会一样,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心;尽管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反复描述这次大会的重要性;尽管科技界各路要员纷纷大谈创新的意义,无可否认的是,中国还不是创新型国家,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何以在创新话语遍天下、创新投入步步高、科研论文节节升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难以看到国家创新能力实质性的改善? 果壳网专栏作家、科技政策研究员贾鹤鹏,从企业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制定,以及中国创新所具有的国家动员这一特点的优劣,对此进行了深入解剖。
创新科技大会系列评论
1 中国的科技创新还缺什么
中国还不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回望这些年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崛起,靠的主要还是对能源、土地和金融等资源的占有甚至垄断;维持这些要的不是科技创新而是政府关系,不进行科技创新也不会损失什么。说到底,企业仍然缺乏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详细一 )
2 重大专项验收难的体制逻辑
不是精英们制定的政策不完美,也不是科研大腕们制定的专项不够好; 只因为这些自上而下定出的目标, 没有考虑到中国科技界的现状。 在改革科技体制之前,不妨先把这自上而下的集中决策方式给改上一改。( 详细二 )
3 科技创新与国家意志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制,是非常明显的动员式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科技界也就自然由具有较高行政地位的科技界人士来代言。这并非是因为这些人的地位更高, 或者更容易说出政治正确的话,而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或者处在进行国家动员的关键环节上。( 详细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