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婧波 |
---|
怪癖与闲谈
我的大脑每一根纤维都绷得很紧,然后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便出现了:我听到其他房间的时钟在滴答作响;一只苍蝇落在桌上,发出缓慢沉重的巨响;我的前额有了一种蠕动的奇特感觉;我觉察到黑暗里的一个物体的存在;太阳光在我的头脑里引起可怕的轰鸣;一辆马车驶过,让我的浑身剧烈震颤;紧接着各种构思如强光一般一闪而过,并且在一瞬间证实了它们的真实性。那是一种让人疯狂的快乐。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早年的自述
天才与怪人

《美丽心灵》剧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幽灵般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消瘦而沉默,苍白俊朗的脸上毫无表情。当他路过某间教室,可能会突然走进去,着魔似的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
人们知道他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但没人知道十多年之后,在他成为一个银发老先生时,诺贝尔经济学奖会不期而至。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这个故事在2001年被搬上银幕,也就是那部家喻户晓的《美丽心灵》。
这位被誉为“高斯第二”的天才数学家,曾经饱受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折磨。如果你看过电影,就会发现他幻想出了三个其实并不存在的人物。而在现实世界里,一切都开始于纳什30岁时的一个悲剧性的早晨。这天,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办公室,对着空气说,报纸头版左边的文章里包含着一条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从此他开始了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岁月——与疾病对抗的岁月。这种疾病扎根在人的心灵里,它是人类遭遇过的最顽固且难以铲除的病魔之一。
事实上,天才的科学家们似乎总是如此,与精神疾病或者怪癖相伴。和纳什的精神分裂症类似,在精神发展障碍的疾病中,还有一种叫做亚斯伯格症候群自闭症的疾病,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天才俱乐部”的入场券。从天才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到童话大师安徒生、哲学家康德,从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到软件大亨比尔•盖茨,人手一券。这种病的发病率为0.7%,而且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十倍。换个角度来说,这告诉了我们,每一千个人类婴儿中有七个会成为天才,而这里面很可能一个美眉也没有。
敏感的自闭者

特斯拉线圈
如同树脂包裹住昆虫,从而形成了珍惜的宝石品种“琥珀藏蜂”一样,正是天才的特质加上种种怪癖,才使得人类种群中不断诞生出“科学怪人”。社会交往困难,强迫行为等等病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并没有妨碍,反而是帮助了这些自闭症患者成为某个领域的“天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卡米拉•马科拉姆与亨利•马科拉姆提出了一种名为“强烈世界”的 假说 ,他们认为自闭症天才与常人的不同在于,自闭症天才们过于活跃的大脑将普通的感觉经验极度放大。
放大到多少呢?
“设想你的世界中,每个声音都像电钻一样刺耳,每丝光线都有如电火花般刺眼,身上的衣物好似砂纸,甚至母亲的面庞看上去也裂成一堆令人恐惧的碎片。”是的,也许这正是自闭症天才们的感受。面对嘈杂纷呈的世界,常人一般会主动舍弃一些无关的信息——这个本领一方面把我们变成平庸的人,一方面又保护了我们,让我们不至于崩溃。可是那0.7%的人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更类似于动物——雨水滴落房檐的震耳欲聋,阳光转过窗棂的斑斓刺目。他们无法选择信息,每当面对世界,各种各样数量庞大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瞬间充满他们的大脑。想想看,天才的世界是多么的疲惫和无助,那可不是你我这样的凡人可以承受的。
通灵人士将这种情形称作“亚特兰蒂斯的灵魂回归”就如同文章开头尼古拉•特拉斯所描述的感受一样——信息扑面而来,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在向你强行灌输着他所知道的一切。
尼古拉•特斯拉在怪癖与天才这两方面的超常表现,比电影和畅销书里的描摹更令人叹为观止。他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却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成长为了电气化领域的先驱;他能“感觉”到电子、电流、电磁的每一个微小量子的意识,却对女人毫无兴趣,终身未娶;他一生中做出了一千多项发明,传说他预见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和两次世界大战,他研究反重力飞艇、时间旅,他发明和创造了交流电系统……同时,他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害怕细菌和灰尘,极度厌恶胖子,还会因为珍珠耳环感到恶心……
总而言之,这位特斯拉先生是个妙人。他的成就推动了一百年来人类的进程,他是科学界公认的两位旷世天才之一(另一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2006年的电影《致命魔术》,就成功地展示了特斯拉成就的惊鸿一瞥:当魔术师安吉尔去拜访一位被驱逐的科学家时,他在科学怪人的实验室里看到了一幕奇景:在荒郊野外的一个空旷的屋子里,耀眼的闪电放肆地游走于房间的各个角落,炫目而狰狞,特斯拉大神从中缓步走出,毫发未伤。这就是被科学界斥之为骗术的一段传奇——“特斯拉线圈”。直至今日,这款原理非常简单的、由一个感应圈、变压器、打火器、两个大电容器和一个初级线圈组成的人工闪电制造器,仍是不少“圈迷”自己动手山寨的对象。当然,小朋友千万不要在家里模仿!(实在太太太……危险,召唤出人工闪电的代价可能是家里的旺财不小心变成热狗)。
说了这么多,可是为什么特斯拉的名字看起来如此陌生?这你就要去质问他曾经的上司托马斯•爱迪生先生了。鉴于爱迪生先生不算是科学怪人,充其量只是发明家兼商人,这场特斯拉和爱迪生之争,交流电与直流电之战,就不在此赘述了。
怪人榜单

《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
如果说在《致命魔术》里,科学怪人只是跑跑龙套就已经如此惊艳,那么在那些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电影里,他们会有怎样经典的表现呢? 下面,请大家走进我草拟的这份榜单,和我一起细数影史上深入人心的科学怪人形象,在科学与怪异指数PK之后,看谁能笑傲群怪!
第10名 《疯狂教授》中的朱利叶斯•凯普
上榜理由:鲁夫型科学怪人的代言人,想通过科学的方法毁灭地球,最后却只是用科学的方法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科学指数:2星
怪异指数:1星
第9名 《蜘蛛侠》中的绿魔和章鱼博士
上榜理由:绿魔和章鱼博士一直都是让蜘蛛侠最头疼的敌人。然而最可怕的并不是他们那cos大赛一样夸张的外型,而是扭曲的内心。
科学指数:2星
怪异指数:2星
第8名 《人魔岛》中的莫里博士
上榜理由:人兽版《大逃杀》。莫里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虐待狂,他建造的不是伊甸园,而是科学的墓地。
科学指数:2星
怪异指数:2星半
第7名《回到未来》中的埃米特•布朗博士
上榜理由:如同那个有着血盆大口的红发小丑之于麦当劳,有着山羊胡子的山德士上校之于肯德基,双眼圆瞪、头发明显遭受过电击的埃米特•布朗博士,已经成为了科学怪人的经典形象。
科学指数:2星半
怪异指数:2星半
第6名《化身博士》中的亨利•吉克
上榜理由:白天王子,夜里青蛙,心理学上“双重人格”的代称。
科学指数:2星半
怪异指数:3星
第5名《科学怪人》中的弗兰肯斯坦
上榜理由:哥特式的悲情科学家,科学怪人的鼻祖。
科学指数:3星
怪异指数:3星
第4名《奇爱博士》中的奇爱博士
上榜理由:诞生于冷战恐慌中的战争狂人。
科学指数:3星半
怪异指数:4星
第3名《隐形人》中的杰克•格里芬
上榜理由:假如变成透明人,你是先进澡堂还是先进银行?天才青年物理学家格里芬的野心还要更大,他想统治世界。
科学指数:4半
怪异指数:4星
第2名《苍蝇》中的塞斯•布兰德尔
上榜理由:长得丑不是错。皮开肉绽、粘液四溅、最后变成苍蝇人也不是错。用恶心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科学指数:4星半
怪异指数:4星半
第1名《大都会》中的C.A.罗特旺
上榜理由:这部历时两年、三万多人参与、耗资五百万马克、使德国国家制片厂破产的大片,纯粹是为了展现一个情场失意的科学怪人到底可以带来多大的混乱。真是罗特旺一出,谁与争锋!
科学指数:5星
怪异指数:5星
艺术原型

《生活大爆炸》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的。在上面这些科学怪人的形象中,有可笑的,有可爱的,有可悲的,还有我见犹怜的,可谓各有千秋,但这些形象一定都在现实世界中有迹可循。下面,我将不负责任地提供一些怪癖与闲谈,这些有的是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有的纯粹是以讹传讹,不过,也许他们就是科学怪人们的原型呢:
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也是个科学怪人,她兴趣广播,写过谈论医药、魔法和化妆品的书,也设计了亚历山大城的庞大建筑体系,还研究过人类胚胎的发育。
牛顿在私底下认为引力体现了上天无所不在的圣灵,他对“世界末日”景象尤为着迷,每天都为这一事件祈祷。
爱因斯坦总是光着脚散步,还把一张500多英镑的支票当作书签,很长时间都忘了去银行兑换。
爱迪生总是穿着衣服睡觉,因为睡衣会让他失眠。而且他是个暴躁脾气、嗜钱如命、不太厚道的人。
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泡利非常迷恋137这个数字。
匈牙利数学家保罗•埃尔多什把小朋友叫做衣普西龙。在高等数学里,ε(衣普西龙)这个希腊字母表示一个微小量。
如果IQ和EQ也要维持质量守恒的话,那么无疑,天才们的EQ低得令人发指。当然,流行是永远只能等不能赶的。宅人当道的今天,谁能想到“Smart is the new sexy(聪明即性感)”居然也如火如荼起来了呢?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头号神经质书呆子谢耳朵同学,一定要坐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吃饭看电视,否则就会浑身不自在:“如果将我的人生比作思维笛卡尔坐标系里的一个函数,在我第一次坐上那儿的时候,那个座位的坐标就是(0,0,0,0)。”
天才们为什么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坐标?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艰涩、艰难甚至坚硬的。正像《深夜小狗神秘习题》封面上那只被杈子固定住的小狗,它以颠倒的方式躺在封面,而其实在它自己的坐标里它是正立着的——颠倒的或许是我们。
谢耳朵的扮演者吉姆•帕森说过,“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小的谢耳朵”。既然如此,那人们为什么不试着给科学怪人多一点宽容的空间呢?纳什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高锟在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应当算是对饱受病痛的科学家最大的慰藉。在普林斯顿,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地球人需要这样的态度去面对那些天才,那些心地仁善的科学怪人们。
(原载于《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