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
需用时 02:18
科学遗址也申遗

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Samarkand)古城去看一看。这里有15世纪天文学家乌鲁伯格(Ulugh Beg)创建的乌鲁伯格天文台遗址。多亏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撒马尔罕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其在前苏联解体之后持续不断的政治动荡中幸免于难。

考古学家于1908年发现了天文台的遗址。这座天文台使用了约20年。根据历史同期的文字记载,天文台建筑恢弘、内部贴有精致的瓷砖和马赛克。镶嵌在天文台内墙上的壁画展示了各行星的轨道和恒星的精确位置。1449年,天文台被敬神的游牧部落损毁大半,但天文台科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却影响了西方天文学和代数学的发展。这里的天文学家使用一具半径达到40米的象限仪重新计算了将近1000颗恒星的空间位置,并将他们的研究结果编纂成后世广泛传播的《乌鲁伯格天文表》。他们在山上沿着子午线平面挖出2米宽的壕沟,并把象限仪固定在其中。这种测量手段空前准确:天文学家借助象限仪重新计算出三角函数表并计算出恒星年(即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的长度,测量误差在1分钟之内,这个结果放在今天也是可以接受的。

乌鲁伯格天文台遗址 来源:fotopedia.com

乌鲁伯格天文台遗址 来源:fotopedia.com


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意味着该地点的保护措施必须采用国际标准,且不得进行不当的地产开发损害其完整性,国际检查组还会定期检查督促。对撒马尔罕古城的调查显示,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初几年,保护工作并不到位,而且在当地政客的干预下,城市规划专家未能尊重遗址的完整性,其现状令人担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敦促该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并威胁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很多保护和恢复工艺品与古迹的新技术,比如激光技术、核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等。例如,位于希腊伊拉克里翁市的研究与技术基金会发明了激光清洗技术。科学家们使用一束紫外线激光和另外一束红外线激光清理帕台农神殿的一条檐壁,但不损害檐壁的表面。这项受到广泛关注的清洗工作于2005年完成。

可以理解,科学家们希望获得更多资助,以便对此类技术进行完善。而每处遗址或古迹都有自己的问题,技术方案制订时必须参考当地的具体情况。从撒马尔罕遗址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对重要古迹的保护工作而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政治因素与科学技术具有同等重要性。我们必须从更宽的角度来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而资助开发保护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项措施。例如,当城市与区域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之时,需要考虑相关行动对文化遗产带来的影响。

《世界遗产名录》的962个上榜目录中,涉及科学的遗产寥寥无几,也许人们很自然地把科学排除在文化的范畴之外。有鉴于此,天文学家已经开始行动。在2009国际天文年期间,天文学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顾问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手列了一份像撒马尔罕天文台这样具有保护价值的天文遗址名录。这其中也包括建于19世纪的南非开普敦皇家天文台。如果该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会带动多方受益,进而鼓励这个国家的科学获得更大的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应当借鉴国际天文学界的做法。


编译自:Nature Save scientific sites
题图说明:题图为中国世界遗产标志
The End

发布于2012-11-2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蚂蚁耕夫

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