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1
需用时 04:10
你所知道的事实,一半可能都是错的

(文/Ronald Bailey)人们曾以为:恐龙是变温动物,钱币的过多供应会导致通货膨胀,增加中小学的预算与教师数量可以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人类基因里大多数的DNA都是没用的,糖精可致癌而高纤饮食可以预防癌症,恒星的质量不可能超过150个太阳。

过去半个世纪中,上面这些所谓的“事实”都被推翻了(或许通货膨胀那条除外)。《事实的半衰期:为什么知识也会过期》(Half-Life of Facts: Why Everything We Know Has an Expiration Date)的作者塞缪尔•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指出,现代社会中,“事实”也在时刻改变中。

阿贝斯曼是考夫曼基金会(Kaufmann Foundation)的资深学者,也是一名科学计量学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事实”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和修正的过程。当今社会中,新知识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他担心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与时俱进,仍通过当年在校时获取的那些过期知识来做出判断,而那些知识或许已经不再正确。

科学计量学是一门测量和分析科学本身的科学。它诞生于1947年——当时,数学家普莱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家里寄存了一套完整的《皇家学会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他把它们按照年份分批堆了起来,结果发现书堆的高度呈指数函数曲线增长。于是,普莱斯便开始分析各种其他的科学数据,最后于1960年得出结论——自17世纪起,科学知识便以每年4.7%的速度稳定增长着。这意味着科学数据的数量每15年就要翻一番。

1965年,普莱斯生动地总结道,“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来测量,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科学知识的增长趋势是一个指数函数,其复利率大约是每年7%。也就是说,知识的‘数量’每10到15年便会翻一倍,每半个世纪增加一个数量级,而我们现在的知识积累是300年前的近代科学初始阶段的大概100万倍。”2010年,一篇刊登于《科学计量学》杂志的文章通过分析1907到2007年的数据,总结出“至今为止,科学的平均发展速度至少是每年4.7%”。

科学知识的数量每50年就要增长10倍——所以,人们年轻时在学校获取的许多知识都已经过时,甚至被完全颠覆了,这毫不奇怪。那么,旧知识“消失”的速度又如何呢?阿贝斯曼用半衰期的概念来解答这个问题。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原子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比如,锶的放射性同位素锶-90的半衰期大约是29年。阿贝斯曼把半衰期的概念运用在了知识的“衰变”上,并引用了关于肝硬化和肝炎临床知识真实性衰减的研究。该研究指出,“知识的半衰期是45年”。

换言之,目前医学界对于肝病的临床知识在45年后会有一半被推翻。这个例子相当有趣,也很有说服力,不过,在阿贝斯曼的书中,此类有着科学研究结果支持的案例并不多。

随时都有新的“事实”产生,而正如阿贝斯曼所指出的,它们当中有许多都无法接受时间的考验。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一核实这些“事实”的过程,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在于它们的可重复性。2009年,有近85万篇文章发表于免费的在线医学数据库PubMed上,而这些研究结果中,有多少是被重复了的呢?答案是寥寥无几。2011年,《自然》上发表了一篇令人沮丧的文章,在10年的时间内,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53项里程碑式的癌症基础研究中,他们仅能重复得到其中的6个实验结果。

2005年,《PLoS医学》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科研结果都不正确》,其作者约翰•伊安尼德斯(John Ioannides)是一位医学家,也是一位统计学家。伊安尼德斯总结了许多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缺陷,并指出,在下列情况下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很可能比较差:实验规模较小、推测效果较弱、研究的设计与方向较灵活、研究中存在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冲突,或领域中竞争较为激烈。伊安尼德斯总结道,“对目前许多科学领域而言,所谓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是精确地测量了实验中的主流偏向。”尽管如此,科学的发展依然日新月异,新的科学知识层出不穷,而旧的知识则在不断地被更改。

阿贝斯曼还详尽地讨论了所谓“隐藏公共知识”(hidden public knowledge)的现象。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近85万篇生物医学研究文献就好像一股庞大的信息洪流,许多真实的数据都被淹没其中,不为人所知。为了证明这一点,阿贝斯曼举了一个例子: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曾回过头去,检验了从1959到1988年关于心脏病发作与药物链激酶(streptokinase)的随机对照实验数据。在1988年,一组数据显示,静脉注射链激酶对心脏病的治疗是有效的。 梳理了之前的研究中所隐藏的公共知识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早在1973年而不是1988年,科学家们就应该找到一个统计上显著的结论了。关于链激酶在治疗心脏病方面的效应被隐藏在科学文献中长达15年之久,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我们有了更好的数据挖掘技巧,如文本挖掘工具 CoPub Discovery,以及协作网络系统Mendeley 等,被淹没在数据库中的真相将会越来越少。

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只接受那些与他们世界观相符的“事实”。阿贝斯曼说,“我们只喜欢在我们现有知识库存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而不是去忘掉自己的世界观,接受不符合已有陈见的新知识。”这句话真是字字珠玑——证实性偏见随处可见。

那么,在一个连“事实”都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呢?阿贝斯曼提出,只要记住自己所有的客观知识都有半衰期,我们就会以谦虚的态度去主动接受新的信息——所谓“希望不死,真理永存”。阿贝斯曼更大胆的理论是“不要再去背诵任何东西了,放弃吧。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可以外包给网络”。通过网络,我们能够“随时搜索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果真如此吗? 如果科学文献中错误的信息比比皆是,网络世界也不过是一片布满了谣言、大话与假话的沼泽。冷静客观的理性思考才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阿贝斯曼表示“知识不可能永远呈指数趋势增长”。他的理由之一是,如果这样的话,那总有一天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变成科学家。之前提到的那篇2010年发表在《科学计量学》上的文章推测道,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其他事物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阿贝斯曼指出,能够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神经元数量呈指数趋势增长,每七年半就会翻一倍。这意味着大脑跟电脑终有一天可以连接起来。反正,我是很期待有朝一日能直接通过电信传输,把我的大脑知识库跟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数据连接起来,每天都自动更新。



编译自:Reason 网站, Half of the facts you know are probably wrong
文章图片:reason.com
The End

发布于2012-12-1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苏格拉呆

光伏能源专业,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