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
需用时 08:00
在线教育观察:中国复制美国MOOC是橘生淮北吗?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说的就是那些在中国复制美国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站们。

2012 年,MOOC 概念横空出世,并形成了 Coursera、Udacity 和 EdX三座高山。其中,Coursera 上线四个月,就形成了 100 万量级的用户数,吸引了 2200 万美金的投资,让人侧目。而同时,从未拥有外部投资的教育网站 Lynda.com 第一次融资,就吸引了超过1亿美金,在线教育真正实现了爆发性增长。而在此之前的 2011 年,资本已经蜂拥关注美国的在线教育领域,共 13.3 亿美金投入,Udemy 等公司在 2011 年就已基本形成了明星效应。

善于山寨的中国当然不甘落后,2011 年和 2012 年数家以 MOOC 方式进行在线教育的公司相继问世,并基本都有风险资本介入。它们共同的特点为:基本以美国的教育“平台”模式为主,打造一个基于视频教学的网络互动平台。其“平台”概念在于:网站本身不产生内容,而依靠用户产生内容,并吸引其他用户学习。

中美商业环境的不同

MOOC 以教育“平台”方式在美国爆发,缘于其“平台”的两端—教育内容的供给和需求都有保障。

先说供给。美国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全世界排名 100 内的大学,美国占据半数以上,尤其以世界最知名的常青藤联盟学校以及像斯坦福这样的硅谷诞生地大学闻名于世;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前 20 的学校总有 16-18 所被美国的名校们牢牢占据,这些名校里当然有着全世界最精英的教师,他们就是这些 MOOC 网站们的内容源。对于任何一个坚持学习,而且英文没有障碍的人,听到这些名校、这些老师以近乎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来提供课程,怎一个兴奋了得?

再说需求。美国的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并不高,网上有个数字,说是只有半数的美国高中生能够上的了大学,而低收入家庭的升学率更低,只有 30% 多,原因就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高收费。美国的大学收费有多高?基本上美国公立大学学费每年 1 万 -2 万美金,美国私立大学学费每年 2.5 万 -4.5 万美金,名校的 MBA 教育学费每年达到 8 万美金,而美国的很多名校基本以私立学校为主,怪不得乔布斯当年都学不起中途退学。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造就了精英文化和民众对知识的渴求。而关键是,被渴求知识是极端昂贵的,所以,当这些知识换上网络的新装,以廉价的面目降临时,立刻就能激发民众本有的需求。更不要说还有那些对知识虎视眈眈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这种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一旦 MOOC 上线,无疑将被印度的求知者热切追捧。

而中国呢?有知识的供给源吗,有知识的需求方吗?

中国有知识的供给源吗?很遗憾,几乎没有。对于目前僵硬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不需要抱怨太多,更不要期望太多。

中国有知识的需求方吗?有,当然有,应该还很大。但和美国因大学收费过高而形成的需求不同,中国的大学收费很低,且对贫困生有着特殊补助。中国实行统一的、几乎人人公平的高考制度,在高中生七成的大学升学率面前,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学生基本都完成了高等教育,因此对从网站获取,尤其是付费获取高等教育知识的需求不多。

知识的供给和需求两端都存在问题,在中国做 MOOC 有何意义?所以,我认为,中国不存在 MOOC 网站大规模爆发的基础,所有的这些山寨网站都在缘木求鱼,把幻想当成希望。

希望在哪里?还是继续从需求谈起。中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知识的结构性欠缺,即大学生并没有学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必要技能,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很大,所以做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是条道路。

然而问题是,考证培训要求能够出现立刻提分的结果,这恰恰是 MOOC 的短板,因为 MOOC 基本以知识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为目的,除非未来出现更加优秀的互动形式,以现在的视频展示形式,很难为考试大幅提分。

而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其内容供给方存在问题:如果内容由传统的培训机构来提供,网络上的廉价学习将冲击其线下销售,其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目前在 MOOC 网站上挂出免费课程的机构更多是出于营销目的—这绝不是 MOOC 网站能够存活的基础;如果内容由个人提供,则其质量堪忧,劣币最终驱逐良币,网站将逐渐没落。

有趣的是,一位 MOOC 网站的 CEO在接受采访时称,对其网站内容不加控制,由用户进行自主选择,“一个去中心化的、基于市场的内容筛选机制,会比一个基于某个或某几个明星教师的内容自产方式,在数量上和生命力上都更有优势”,真不知道这个网站的用户有多悲催,必须浪费完数个劣质的教学视频的时间,才能找到那个优质的视频。

中国 MOOC 网站的希望在于优质内容的自给自足,就像 Lynda.com 和Treehouse.com一样。这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道路,绝不适用于既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快速奠定用户基础、快速成功法则。

中小学体制迷思

中美商业环境不同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那么互联网之于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呢?

我以一个教育局外人的心态,从外往里观察,看到的却是一幅应试教育体制下,各路人马为满足家长的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特定需求而存在的特定产业;而互联网切入基础教育的尝试早已有之,目前又层出不穷,但纷纷铩羽而归,并将失败归之于僵化的半行政化体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分数的暴政

基础教育的本原应是普惠教育和通识教育。但在中国,普惠教育变成了尖子生选拔教育,通识教育变成了学科教育。因为中国实行的是考分一刀切的高考和中考体制。

因为以考试分数进行一刀切,学生想要进入最知名高校、进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必须想办法取得考试的最高分,最终所有的形成了以考分为准备的应试教育。而对素质教育,国家虽不停提倡并下发各种文件,但却在具体行为方式缺乏系统构建,形成了“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的结果;后来,在不改革高考、中考的单一评价方式下,教育主管机构全面要求各学校对学生“减负”,减少作业量、考试量和学习时间长度,突出表现在“早放学”,很多学校在下午 4 点基本就放学了。在家长对提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减负”直接引发的就是家教市场爆发,这一市场最终形成学而思、学大教育、新东方三大上市公司,据粗略统计,已有巨额资本注入,等待上市的补习班公司还包括龙文学校、巨人学校、高思教育等公司。

应试教育的毒害在我当年上学时已有深刻体会,而近日,人大附中的一位学生的文章更让我心凉,文章描述的是在一所中国最知名中学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长时间,教育主管机构下发了那么多文件和规定,但由于考试体制不废,应试教育及其毒害是那么地阴魂不散。

加之中小学普遍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倚仗政府的拨款来生存,因此在体制上中小学向政府靠拢地更近,在行为方式上,学校领导更像官员,教师更像公务员。这种体制缺乏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更使得家长拼劲全力将学生往能取得更高分的“名校”送,最终,形成了“小升初”和“幼升小”这样的权利寻租,形成了学校老师尤其是名校老师的绝对威权地位和家长的弱势被动局面。

“应试教育 + 半行政化”色彩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界形成了近乎封闭的小圈子,在面对市场化的创新面前,这种体制对创新型的产品缺乏主动的接受力:如果该创新产品和应试的关系不大,学校和老师一般都不接受;如果该创新产品可以提高成绩,老师受制于学校规定也不敢一人造次主动接受,即使校长接受了并要求老师执行,但老师仍然会觉得利益被校长拿了而自己没有,从而执行不力;而家长一方地位弱势,同时缺乏对创新产品的足够判断力,更容易被夸奖的宣传而不是产品本身所诱导;学生则不是付款决策人,其意见往往不受重视。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像四中网校、101 网校、学科网等等致力于基础教育、并成功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还有包括中国移动的校讯通在内的大型国企,想要拿到用户,必须通过传统的代理商模式,将收入七成、八成甚至九成都交给代理商,由代理商统一去做学校和老师的沟通工作,确保产品可以推广下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下,到底有多少资金被真正用到了升级产品、改善需求上。

综上,“应试教育 + 半行政化”的体制是互联网进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障碍。

拯救与逍遥

在我的身边,我看到有很多朋友相继投入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无不受上述障碍的制约,个个被伤得遍体鳞伤。“互联网人不懂教育,教育人不懂互联网”,这句话似乎到今天依旧适用。面对基础教育这个“刀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体制,面对用户以提分为主要需求的市场,面对线上线下林林总总的、学生似乎总有做不完的辅导题,还有线下辅导机构几乎占满学生时间的现状,我们似乎总有大声呼喊却没法发声的无力感。现状似乎是个泥潭,是个酱缸,要将一切淹没、染黑。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依然能够看到希望:1)应试提分的需求真实而强烈,家长对其有着强烈的付费意愿;2)线上线下的辅导资料过多,家长莫从分辨优劣好坏;3)各种补习班的效果存在重大疑问;4)在学生时间在被各种辅导浪费的同时,有调查显示,学生愿意在一切空余时间玩游戏和看动画片,显示出强大的娱乐需求。我罗列这些思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中小学里面存在着庞大的需求,互联网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但迄今还没有出现满足这些需求的学习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白。

综合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和体制,我们需要分两层思索。

第一是做什么?无外乎两个选择:要么曲高和寡,从事素质教育,但很长时间可能都看不到做大做强的希望;要么同流合污,从事应试教育,为这个本已经“荒谬”市场再加上一把火。而互联网,这一改造传统行业的技术变革与创新,在其进入任何一个领域时,无不是要求“快、准、狠”,寻觅最刚性需求。应用到基层教育领域,这个刚需就是应试提分,即使我们知道这样做有点助纣为虐的味道。但也许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换种说法会好受些: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获得既有成绩效果甚至提高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在应试学习中被浪费掉的时间,减轻学生经受的痛苦。

第二是如何推广?我们已经知道传统的推广渠道将消耗去七成的收入,而渠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且各种腐败让我们无力承受,传统的代理渠道不值得考虑。非代理而直销,要求开发出来的产品要么直接通达家长,为家长接受,要么通达老师,老师接受后再主动推荐给家长。前者要求该产品具有十足的直接穿透力,能够形成口碑营销;后者要求该产品真的能够满足教师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能够带动家长的进入。

假设我们能够开发出如下产品:一款产品能够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缺陷,然后迅速补足这个缺陷,从而快速达到学习和提分效果;一款产品能够有效甄别出哪些教辅和辅导班是优质,哪些是劣质的,从而节省学生的时间和家长的花费;一款产品具有十足的娱乐性,将学习和知识点的巩固过程全部寓教于乐中……我想,这些产品的影响力都将是空前的,用户的现实需求就能将用户直接从目前僵化的教育体制中脱离出来,从而产生直接购买力。

面对体制的顽疾,也许我们无法根本无法疗治,但脱开体制之外,我们仍要看到灿烂的未来: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赋予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能。只要我们能够有效防止学生浏览不健康页面,从而允许其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更多知识,获得更多正能量引导,我们的教育必能完成中小学所需要的普惠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真义。这才是真正让互联网的创新改变教育产业。

本文由@36kr 供稿。作者:邱无言

相关小组
MOOC自习教室

The End

发布于2013-03-2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学习之道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