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6
需用时 02:57
极限探索——沙海求生

茫茫沙漠,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沙漠之所以成为沙漠,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这里极端缺水。一般沙漠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而这只是一场特大暴雨级别的降水一天能带来的降水。

干燥,塑造了沙漠的另外一些重要特征。水的比热容相当大,也就说,升高同样的温度,水所需的能量比砂砾和泥土大的多。所以海滨才会更加冬暖夏凉,而缺水的沙漠气温变化则很极端,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样的温带沙漠。这里同一天的温差甚至能达到50摄氏度,传说中的“抱着火炉吃西瓜”完全没有夸张的成分。迅速波动的气温造成了气压的剧烈变化,这就为风的产生奠定了条件。风吹走了地表的土壤和尘土,裸露的岩石在巨大温差下热胀冷缩,进而破裂。风造成的风蚀效应更是加速了岩石的破碎和颗粒化,最后形成了漫天的沙尘。

在沙漠中生活的生物都需要克服强干旱、大温差、大风沙这三重考验。

植物是沙漠生态的拓荒者,没有植物,其他生物也难在此生存下来。为了克服干旱,沙漠植物都发展出了超级庞大的根系。塔克拉玛干最著名的标志是骆驼刺( Alhagi sparsifolia ),这种满身是刺的小灌木在地面上看只不过有一米高,可是它的根系能深达20米,尽量去寻找地下深处的水分。由于沙漠里淡水补给少而蒸发量大,所以这里即使能找到的水,往往也是又苦又咸的盐碱水。为了能在这些足以杀死普通植物的盐碱水中吸取水分,沙漠植物的汁液中往往含有很高浓度的糖,这使得它们体内的渗透压变高,从而能克服盐碱的脱水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沙漠等干旱地区种植的水果往往更甜的原因——这是植物应对干旱的副产物。

虽然没有根,有的动物却发展出了像根一样独特的身体结构。澳洲魔蜥( Moloch horridus )俗称“刺魔”。它全身上下长满了刺,这些特化的鳞片可不仅仅是用来防御的。当清晨气温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这些刺间凝结成露水,露水沿着身体表面细小的毛细管慢慢汇集到嘴边。这滴滴露水是澳洲魔蜥最重要的水源。为了对抗白昼的高温,沙漠里的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白天它们都在相对阴凉的洞穴中藏身。许多蜥蜴会改变身体的颜色,在夜间和清晨还是深色的它们会在白昼变成浅色,以减少阳光的吸收。在风沙中,眼睛、鼻孔、耳孔和嘴巴是整个身体中最脆弱的部分,骆驼在这些地方会用浓密的毛发遮挡,不信你去仔细观察它们的眼睛,睫毛绝对羡慕死姑娘。

人类起源自东非的草原,在几万年的文明史中,沙漠一直是人类的禁区。除了贝都因人、图阿雷格人等极少数文化得以在沙漠中艰难立足,多数文明面对茫茫沙海还是知难而退了。今天我们在塔克拉玛干能看到很多古代文明的遗迹,比如著名的楼兰古国。在它们繁盛的时期,这里的环境并不像今天一样干燥,这些遗址里随处可见的木材就能证明这一点。要知道罗布泊只是在最近一个世纪才完全干涸的。

然而,即使不考虑沙漠里的丰富资源或者沙漠本身的战略地位,沙漠本身就足以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前赴后继的尝试去征服它。骆驼曾经是这些探险家最好的运输工具,对于中亚是双峰驼( Camelus bactrianus ),对于西亚和北非则是单峰驼( Camelus dromedarius ) 。

当然,在今天,越野车已经完全超越了骆驼成了新一代的沙漠之舟。即便在现在,有了越野车、GPS和卫星电话,进入沙漠仍然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

如果你想挑战它,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经验上的,刚买了SUV还在手痒期的车手,甚至是开了趟青藏线的发烧友,沙漠行车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最好找有经验的老手陪同。其次,你要带足够的水,不只是够人喝,如果在沙漠里水箱开了锅,你可没那么容易找到加水的地方。再就是更换车辆的三滤,沙漠地区的沙尘可以迅速加剧机件磨损,一般的三滤是架不住的。还有一点大家往往忽视,那就是要准备足够的、合适的润滑油。沙漠行车不但润滑油消耗大,正如前面所述,沙漠里的温差极大,这对润滑油的性能提出严苛的要求。凌晨接近冰点时,润滑油要保证不过于黏稠;中午地面温度能煎熟鸡蛋的时候,润滑油也不能因为过热而丧失性能。

不管怎样,沙漠都值得你尊敬,任何轻视它的人,必然会遭到它的惩罚。

最后,我们来看看探索频道的同学们在穿越沙漠之前都准备了些啥:

The End

发布于2013-06-2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已注销用户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