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迁徙、形成不同民族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往往与它们之间的基因差异具备一定的相关性,这也使得语言成为人们研究迁徙活动的一个切入点。近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副教授史蒂芬·布朗(Steven Brown)首次用量化的数据证实,族群间的音乐差异也与基因差异存在共同进化的关系,这一发现提示我们:音乐将可能成为研究人类迁徙活动的新标尺。研究结果发表在《皇家学会报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布朗和同事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台湾原住民的9个族群——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地理隔离,而且原住民的音乐也已经得到很深入的研究。在当地民俗音乐学家的帮助下,布朗收集了共计220首原住民集体歌曲,包括合唱或者乐器合奏。布朗认为,集体歌曲更适用于追踪和记录长期的迁徙历史,因为它们相对于单人歌曲而言,其变化性要更慢,在进化上更加保守。
9个台湾族群的地理分位示意图。泰雅:Atayal;塞夏:Saisiyat;布农:Bunun; 邹:Tsou; 鲁凯:Rukai;排湾:Paiwan;卑南:Puyuma;阿美:Amis;达悟(雅美):Tao(Yami)。图片来源:Steven Brown et al. (2013)Proc Biol Sci.
为了将这些歌曲转化为量化的数据,布朗在软件的辅助下对上述歌曲的41个参数进行了分析,包括26种音乐参数(如节奏、音调、歌词、织体[1]、曲式[2]等)和15种表现形式参数(如表演风格、辅助道具、动作强弱等)。此外,布朗还采集了410个台湾原住民线粒体DNA的高度可变区样品,作为本次研究的基因数据。
结果显示,各族群间的音乐差异与基因差异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这意味着音乐与基因存在着共同进化的关系,也使得音乐可以成为研究迁徙活动的指标。而音乐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这意味着音乐和语言在族群形成的过程中各自走向独立的分支,也就是说音乐将可能承载着与语言不同的迁徙历史,二者可以互补地存在,并为人类迁徙研究打开新视点。此前一直有研究者质疑音乐能否忠实记录长期的迁徙过程,因为歌曲的变化非常快;而布朗团队所发现的音乐与基因之间的共进化关系表明,音乐确实符合了迁徙研究对于时间跨度的需求。
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布朗教授还证实了台湾原住民与其他南岛语系[3]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这也为南岛语系民族的形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或许在未来的时间里,在人们追溯探索各个民族的形成历程时,音乐会成为一把新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精彩纷呈的迁徙世界。
注:
- 织体:音乐在空间上的结构形式,通常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听到的音有多少个层次,这些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
- 曲式:音乐在时间上的结构形式,指音乐的断句划分和段落安排。
- 南岛语系:分布于西自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智利的复活节岛,北至台湾和夏威夷岛,南至新西兰岛,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1200种以上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