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理念已经成为国际主流医学界的共识。医生决定治疗方案、学术机构给出建议和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决策时, 都会以临床研究的数据作为依据。
如果想要验证一种疗法是否有效,进行足够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是最好不过的方法。然而,如果是原理上说不通,看起来也不合理的“偏方”疗法,这样进行研究真的合理吗?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外科与肿瘤学系的肿瘤学家戴维•古尔斯基(David H. Gorski)注意到,不少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替代疗法”正计划开展临床医学研究,从而试图赢得更多人的接纳。为此,他特意在《分子医学趋势》(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上撰文,批评了这种趋向[1]。古尔斯基指出,将缺乏科学依据的疗法直接拿到临床研究中检验,这种做法与验证魔法并没有什么两样。
假如有人向你介绍这样一种疗法,其理论认为导致某种症状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这种症状,并且把它不断地稀释还能发挥更强的作用(在这里,稀释的倍数通常会达到1060)。那么,把这样一种疗法放到临床试验中去检验,会是合理的选择吗?
上述的例子并非随意编造,现实世界中的“顺势疗法”就是这个样子。这种疗法是200年前由德国医生山姆·赫尼曼提出的一种治疗理论,简而言之就是“以同治同”,即某物质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病人患某病时的病症,将此物质稀释震荡处理后就能治疗这种疾病。这种理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如果用“顺势疗法”、“随机对照研究”作为关键词,在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可以找到400多条结果。这些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综述,不过仍有不少临床研究已经付诸实施。例如,有两项研究分别在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一组“诡异”的药物组合对儿童腹泻的疗效[2,3]。这些药物包括三氧化二砷(arsenicum album)、碳酸钙(carbonate of lime)、洋甘菊(German chamomile)、盾叶鬼臼(Mayapple)以及水银。光是看看这些药物,你可能就会吓一跳,不但任何一种都没有治疗儿童腹泻的科学佐证,而且三氧化二砷和水银还是对身体有明确危害的物质。这些药物在让受试者服用之前,还要用水稀释1060倍以上。这样一来,风险似乎是不必担心了,但稀释倍数如此之多的“药物”也与纯水相差无几,又如何指望它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止一个。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灵气疗法(Reiki)笃信有加。这种疗法声称有一种“宇宙能量”的存在,患者只需用手摸触能量源,便可发挥治疗效果。在临床前研究中,科学没有发现这种疗法有任何疗效,而且所谓“宇宙能量”本身是否存在也无法证实。然而,对于这样无法用科学给出合理解释的疗法,仍然有相当多的医疗机构开展了相关的临床试验,甚至还有一项汇总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论文出炉[4]。当然,结果不出所料,其结论也是无法证明灵气疗法在任何医疗情况中能起到什么特殊疗效。
接受“灵气疗法”的患者。图片来自:wikipedia
“螯合疗法”(Chelation Therapy)也是一个非常恶劣的案例。螯合剂可以治疗重金属中毒,但将它用于心脏病治疗则疗效却未获得证实。在临床前研究证据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一项评估该疗法对心脏病患者疗效的多中心试验依然上马了,而且获得了美国国立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所的资助。最终,在耗费了数千万美元及十年时光后,研究只得到一个阴性结果。还有一项利用饮食来进行胰腺癌治疗的临床试验造成的结果更为惨重,食疗组患者的1年死亡率是标准治疗组4倍之多。
除此之外,只要在临床试验的数据库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稍加检索就可看到,触摸疗法、反射疗法、针刺疗法等旁门左道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进行了临床试验。这些缺乏科学依据的研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更可靠治疗方式的情况下,给这些研究中的患者进行很有可能无效的替代疗法也会带来很多风险。
有些人认为,这些最终未能证明替代疗法有效的研究数据,它们至少能够改变人们的旧有观念,使他们放弃这些疗法而转向正规的治疗手段。然而古尔斯基指出,实际情况可能远没有那么顺利。国际主流医学界否定替代疗法的研究连篇累牍,但针刺及自然疗法依然广受欢迎。在多项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证明无效的情况下,顺势疗法依然在不少地方用于临床实践。
根据《赫尔辛基宣言》,临床研究中受试患者的安全必须优于其它所有利益,但验证替代疗法的研究却经常有违背这一原则的嫌疑。因此,古尔斯基提出了“循科医学”(science-based medicine)的概念。他认为,包括随机对照研究在内的所有临床试验,都应当有充分的临床前科学研究结果作为支持,并且应该通过良好的生物标志物用来筛选最适合的患者。
古尔斯基指出,一种新疗法或药物从实验室的点滴苗头到上市应用于临床,应遵循如下路径:先进行最基础研究,然后是细胞水平的体外实验,接下来在实验动物体内进行验证,获得提示安全有效的数据之后,再开始临床试验。
“循科医学”的研究过程。图片来自: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当然,这些步骤之间并非彼此独立,有时也可能会有交叉,即便如此,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仍要进行充分的临床前研究,即便暂时无法了解药物作用的准确机制,但也应证明药物具有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在科学上应当具备合理性,至少不能违反公认的科学定律与理论。而一种治疗方法如何连理论都站不住脚,也就没有理由对它进行临床研究,将患者至于不必要的风险之中了。(编辑:窗敲雨)
参考资料:
- Gorski DH1, Novella SP2.Clinical trial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esting whether magic works? Trends Mol Med. 2014 Sep;20(9):473-6. doi: 10.1016/j.molmed.2014.06.007. Epub 2014 Aug 20.
- Jacobs, J. et al. (1994) Treatment of acute childhood diarrhea with homeopathic medicin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 Nicaragua. Pediatrics 93, 719–725.
- Jacobs, J. et al. (2006) Homeopathic combination remed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hildhood diarrhea in Honduras.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2, 723–732.
- vanderVaart, S. et al. (200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Reiki.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5, 1157–1169
- http://en.wikipedia.org/wiki/Evidence-based_medicine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ternative_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