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
需用时 02:58
最需要营养标签的人,反而不看它

Amaranth/译)欺骗自己“我吃下的食物热量并不高”的日子即将结束了。11月2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像游乐园、连锁餐厅和电影院这些地方的菜单上,必须标注食物热量。这样做是希望,如果顾客知道一小块巧克力乳酪蛋糕的热量就有1100千卡,他们就会少吃一点;而如果世界各地的人都被真相吓到,从而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那么解决肥胖危机或许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缺少营养标签并不是那么多美国人超重的原因。

马特·.斯切亚凡扎(Matt Schiavenza)最近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上写道,不幸的是,目前还不清楚人们是否真会根据食品热量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下面是最近关于该话题的一些研究的简要概述: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健康副教授莎拉•布雷赫(Sara Bleich)表示,只有30%的顾客会在意餐厅里给出的食物热量信息;
  • 2013年发表于《美国公共卫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一项研究中,一部分麦当劳顾客收到一张纸条,上面说明了他们应该摄入的热量,而另一些顾客则没有收到纸条。结果发现,收到纸条的顾客摄入的热量,并不比没有收到纸条的顾客少;
  •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列出了产品热量的几家星巴克中,人们消费食品的热量减少了14%,但是消费饮料的热量并没有改变;
  • 2008年纽约市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略高于50%的消费者注意到了菜单上的热量标注;只有15%的人认为热量信息改变了他们的消费选择。2010年在费城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
  • 据Vox报道,西雅图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汉堡店和三明治店的消费者并没有减少他们购买食物的热量,但是墨西哥玉米卷店和咖啡店的顾客所购买的食物热量有小幅下降。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究竟是哪些人在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你会发现事实更让人沮丧:一直以来,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以及富裕的人更在意食品热量,而这些人很可能本来体重就比较健康。

2013年,盖洛普咨询公司(Gallup)发现,43%的人“非常关注”或“相当关注”餐厅里的营养标签;而关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的人更多——68%的人至少会“相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但是他们也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标签,关注者大多是女性、大学毕业生,以及年收入在75000美元及以上的人:

不同人群对热量的关注程度:对营养标签“非常关注”或“相当关注”的百分比。数据来源:盖洛普咨询公司

盖洛普咨询公司同时发现,与不大关注营养标签的人比起来,那些关注营养标签的人更可能评价他们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健康的”,也更可能保持健康的体重。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也发现,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更可能会去关注食品的营养信息,而且关注营养标签的比不关注的人饮食更加健康。

全美范围内,男性比女性稍微更有可能超重或肥胖。正如作者之前所写的,因为超重的女性会收到严厉指责,并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富裕女性往往会利用自己的资源来保持苗条。因此,贫穷女性(而不是男性)比富裕女性更容易发胖。而在任何一个人群中(除了黑人男性),有本科学历的人的肥胖率都比没有的人要低。

看起来,热量标签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人们愿意读标签,并且明白它的意思。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超重的女性最有可能阅读营养标签,她们也更可能正在进行节食和运动,并少喝汽水。她们会在意菜单上的热量是因为她们已经开始减重了。

缺少营养标签并不是大量美国人超重的原因。营养标签只能让注意体重的人保持苗条。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家乔治·洛文斯顿(George Loewenstein)最近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最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却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美食当前,有多少人会去注意营养标签中的“能量”一栏呢?图片来源:dietxnutrition.com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在菜单上标注热量,也不是说FDA的新规则注定会失败。科尔比·库莫尔(Corby Kummer)在2009年写过,更严格的标注要求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迫使连锁餐厅提供更健康的食品,比如说星巴克把全脂牛奶换成了脂肪含量为2%的半脱脂奶。这样的改变可以使所有的消费者受益,即使是那些忽视热量的人。

总之,这篇文章旨在呼吁学校加强营养教育以及政策推行,以帮助穷人拥有和富人一样的健康生活方式。如果新鲜的农产品能与薯条和鸡块一样便宜和方便获得,或者,如果美国的穷人能有更多钱用于购买食物,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用每顿饭都计算食品热量,也能吃得很健康了。(编辑:球藻怪)

文章题图:inchargefitnesscente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4-12-0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Olga Khazan

《大西洋月刊》健康领域特约撰稿人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