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曾跟我说,“嘿,你有没有发现,中国人跟人第一次见面,一般来说前三个问题都是:
你哪人?
你哪毕业的?
你在哪工作?“
而针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则代表了同一个人的三种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 籍贯,学校以及职业。而问题结束后,往往接下来的回应又会有以下几种:
“啊,太巧了,你也是湖南人啊,能碰到老乡真是太好了。”
“我是你隔壁学校的,我们这组都是清华毕业的,难得来你一个北大的。”
“在投行工作啊,那你应该特别有心眼呢。”
在社会身份理论里面,第一条回答反映出的是个体的“组内偏好”(Ingroup Favoritism);第二条回答则是对应的“组间互斥”(Outgroup Discrimination);至于第三条回答,则陈述了大家对于投行从业者的一个“普遍性成见”(Stereotype)。这些不仅仅是社会身份理论的几点基本要素,同时也出现在每一个普通人每一天普通的生活之中。作为社会人,我们的行为决策不仅受到了自身的各种社会身份影响,同时更被其他人的各类社会身份左右。而身处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起工作,如何管理以及促进不同身份背景下的员工之间的协调合作,是每一个组织和企业都在面临的难题。举例来说,在一个跨国企业里面,是不是同种族的人就更加团结合作,而不同种族员工之间的合作就困难重重呢?如果是,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和合作者们在美国一所大型公立大学招募了120名中国人和120名欧洲后裔的美国人进行了启动效应(Priming)实验,研究论文[1]发表在了2014年3月的《博弈与经济行为》(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杂志上。所谓启动效应,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暗示线索来引发人潜意识里对其某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并在接下来的行为上,被该社会身份的相关特征所影响。这些简单的线索都是启动效应的工具,它们可以是一段关于性别的文章,也可以是一系列关于种族的问题,而研究的关键问题则是,当你被”启动”之后,你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比方说,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中[2],就发现了当”启动”亚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后,她们接下来在数学题上的表现相比起对照组出现了显著的降低,而当“启动”她们的亚裔身份后,学生们在数学题则显著提高了。
亚裔学生在很多人印象中,通常都是学霸的形象,特别是在数学方面。图片来源:yahoo.com
我们的启动效应实验共分三组。在决策博弈之前,对照组的被试需要回答一组和任何社会身份都无关的问卷,如你多久看一次电视;第二组是种族身份组(Ethnic Identity),被试被问到了一系列有关种族身份的问题,如,你能说哪几国语言; 第三组是学校身份 (School Identity)组,被试被问到的是一组有关其学校身份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而之后的决策游戏则包括了用来衡量协调(Coordination)程度高低的最小努力博弈(Minimum-Effort Game),以及度量合作程度的两人序列囚徒困境(two-player sequential Prisoner's Dilemma)。另外,为了让被试了解与其配对的另一名被试的种族信息,我们在其决策界面上提供了对手的姓氏,如“你在这一轮和陈某某配对,请选择”。
首先,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当“启动”个体的种族身份时,相比起对照组,所有人的协调水平都显著下降了。另外,在囚徒困境博弈中,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合作程度尤其大打折扣。一言蔽之,当个体的种族身份被启动后,大家整体变得更加不合作,尤其是对异族对手。那么当启动的是一个大家都拥有的学校身份(Common Identity)呢?在同一身份的启动效应下,是不是整体的协作和合作水平就会大幅提高呢? 让人惊讶的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学校身份组里面的中国学生们,不仅没有提升整体合作水平,相反却集体选择了不合作。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结合问卷数据等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学校身份被启动后,中国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大大提升了。每个人都被该学校身份激励着更加积极,更加有攻击性,因此也就变得更加不合作。所以只有在控制住他们的竞争性意识后,我们才发现了显著且正面的学校效应。
研究发现,当人们的种族身份被强调后,不同种族的人之间的合作会变差。图片来源:brw.com.au
社会身份就好像戴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一顶帽子,某一个小的细节、小的提醒都有可能改变我们头上戴的这顶帽子,或者改变我们看到的对手所戴的帽子。而如何克服类似于组间互斥这一类的社会身份负作用,以及如何有效提高整体的合作水平,这些都是今后可以继续去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编辑:球藻怪)
参考文献:
- Chen, Yan, Sherry Xin Li, Tracy Xiao Liu and Margaret Shih. “Which Hat to Wear? Impact of Natural Identities o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84, 58-86, March 2014.
- Shih, Margaret, Todd L. Pittinsky and Nalini Ambady.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y Science, 10(1), 81-84,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