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7
需用时 05:27
当中国拒当“世界垃圾桶”,塑料垃圾危害会离我们远去吗?

|· 本文来自“我是科学家”·|

打包,拎走,扔掉。

一个薄薄的塑料袋,对我们来说就像匆匆过客,转瞬之间,它们就会去往垃圾箱,与我们“永别”。

图片来源:pixabay

然而,离开人类的手掌之后,它的冒险历程才刚刚开始。

如果它“运气不好”,就会被回收,进入机器粉身碎骨后再次流入循环。但50%-70%的塑料垃圾运气很好,它们会伴着风儿飘、顺着河流游,或者直接被倒进大海,在海床、海面或是海洋动物的胃里安家,甚至有少数“冒险者”还会到达南北极或马里亚纳海沟[1]

塑蓝星球

平均使用时间25分钟,降解至少需要470,回收利用不到10%,这就是人类把水蓝色星球变成塑料乐园的故事。

自1907年列奥·亨德瑞克·贝克兰注册了酚醛塑料的专利以来,人类已经生产出总计超过83亿吨的塑料制品,其中有63亿吨被废弃,如今,这一数字仍在迅速增长中。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图:冰山一角。我们对塑料污染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来源: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这些塑料垃圾从各种渠道涌入大自然,最终在海洋汇合,构成了一个160万平方公里的垃圾岛,并在南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足有中国四分之一大小的垃圾带。预计2050年,全球塑料垃圾将达到约120亿吨,要比海洋鱼类的总重还多。

为了让更多人重视海洋污染,环保组织和LadBible合作,正在申请让这个垃圾岛成为世界上第196个合法国家。图片来源:http://www.ladbible.com/trashisles。

塑料浮岛是海洋动物的噩梦。海龟和海鸟会因吞下塑料袋导致消化不良而最终饿死,海豹和鲸鱼会被渔网纠缠至死。1960年胃里发现塑料的海鸟比例还不到5%,而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飙升到了90%。

生活在海面的海龟是塑料的常见受害者。图片来自纪录片《塑料海洋》。

那些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被称作海洋中的PM2.5

含有增塑剂的塑料微粒容易吸附有毒物质,它们在海鱼、贝壳等体内积累,然后又回到人类口中。食盐、自来水和海鲜等都含有或多或者的塑料微粒。多数塑料会释放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学物质双酚A,它在人体内会起到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92.6%以上的美国人体内都有可探测浓度的这种物质,而6-11岁的儿童体内双酚A的浓度是成年美国人的两倍[2]

这些塑料从何而来?

每年流入大海的800万吨塑料垃圾,来自何方呢?

德国学者发表的一项报告显示,90%的塑料垃圾是通过10条河流进入海洋的,而这10条河流,全部位于非洲、印度和中国[3]。长江、黄河、海河、珠江和黑龙江等榜上有名。这五条河流附近几乎集中了中国的所有大城市和工业区。

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微粒的总数和重量。每个点代表20公斤塑料。中国沿海地区是塑料污染重地之一。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在这些河流附近分布的另一种鲜为人知的产业则是洋垃圾回收。洋垃圾通常是指来自国外的固体废物,它既包含可以回收处理再利用的资源,也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

洋垃圾的历史已有两百年。在独立战争后,美国曾从欧洲大量进口洋垃圾回收利用,而二战之后,富裕起来的美帝成了最大的洋垃圾出口国,正在发展的日本、韩国等迅速成为回收发达国家垃圾的“接盘侠”。直到改革开放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废品回收国

中国给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免除了后顾之忧。发达国家只需要分拣打包,然后出船费运往中国,这既节省本地高昂的人力资源,保护本国环境的同时还能多赚钱,何乐而不为?

自1992年以来,中国进口了全球至少45%的塑料垃圾。仅2016年,中国的塑料垃圾进口量就超过700万吨。塑料垃圾被打碎成颗粒后再加工成塑料袋等制品,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分拣洋垃圾的工人。图片来源:《塑料王国》视频截图。

纪录片《塑料王国》的导演王久良追踪发现,从世界各国进口的洋垃圾到达中国后,主要由各地小作坊分拣、回收。当地人因此致富,也因此饱受折磨。比如人口20万的贵屿,最高峰时有80%的本地人口参与废品回收行业,为当地贡献了90%的GDP。然而对贵屿镇某村的体检发现,全村80%以上的中小学生患有呼吸道疾病,25%的新生儿铬超标[5]。

在塑料回收站玩耍的儿童。图片来源:《塑料王国》视频截图。

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被焚烧,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混杂着其他生产生活污染物,最终汇入大海。2009年国家海洋局的报告显示,在中国河口地区的457个排水口中,有337个排水口的水质属于严重污染[6]。

中国一纸禁令,塑料垃圾将何处去?

如何控制塑料等固体废物的污染,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

一个好消息是,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即众所周知的洋垃圾”禁令

禁令并非完全禁止垃圾进口,只是禁止4类24种高污染固体废物,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它们通常打着可回收固体垃圾的名号,夹带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一直充当着发达国家的“消化道”。如今,中国不想做这种伟大的“贡献”了,这对中国的环保事业,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垃圾出口国而言就很难受了。

由于中国是塑料垃圾进口大国,因此禁令一出,影响势必深远。正值“洋垃圾”禁令颁布一周年时,美国佐治亚大学的Amy L. Brooks等预测了未来12年世界塑料垃圾的发展趋势,并把结果发表在了《科学》(Science)上[7]。他们预测,由于这一禁令,到2030年,发达国家将有总计1.11亿吨塑料垃圾无处可去。

为了计算禁令带来的影响,研究者分析了全世界塑料垃圾的进出口数据,发现从1993到2016年,全世界的垃圾进出口总量增加了约8倍。

在这28年里,有四件大事影响了塑料垃圾处理产业

(A)在1995~2005年,由于材料分离技术的进步,美国采取了单流回收方式,人们只需要将垃圾一股脑丢进回收站即可,分拣、打包交由工人和机器来做。这让更多的脏乱差垃圾流入回收站,同时也使得出口的垃圾更脏乱差。
(B)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全球化浪潮,垃圾产业也搭了顺风车。
(C)2013年,中国实施临时进口限制。
(D)2017年,中国制定洋垃圾禁令。

塑料垃圾的出口走向(以美国为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黄线代表2016年中国塑料垃圾进口来源,不同灰度的国家代表1988~2016年塑料垃圾累计出口量。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在这28年里,塑料垃圾回收形成了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回收再利用的全球性产业链,也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关系。由于发达国家本土没有发展起相应的垃圾处理系统,当中国说“不”时,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就成了他们的“切肤之痛”。

如果这些垃圾不再去中国,它又能到哪里去呢?

垃圾焚烧厂是垃圾们的一个好去处,当然前提是技术到位而且环保达标。发达国家垃圾分类要求高,因此处理效果好,但仍有大量垃圾无法焚烧只能填埋。

另一个选择则是运往印度、菲律宾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但相对于全球垃圾产生速度,这些国家的进口量不过是杯水车薪。

垃圾处理之难,迫使含塑料制品的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也让更多人开始选择更环保的生活。比如星巴克就宣布一杯咖啡涨价5便士,如果消费者自带水杯,买咖啡还可以优惠25便士。而英国今年也制定计划,要在本土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塑料生产量连年攀高,而回收利用率仍然很低的现状下,我们如何拯救脆弱的环境,给自己的子孙一个交代?

塑料曾被视为“20世纪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以其便捷耐用而为人称道;塑料也在“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榜上有名,被人们视为环境的敌人。

然而相比于纸袋等可回收包装,它成本低廉,更节约石油、淡水资源。但与此同时,它在后期处理阶段会消耗更多的环境资源。

不管如何争执,塑料只是一项发明物,无所谓正邪。如何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提高塑料利用率和回收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垃圾分类刚刚起步,各种措施尚未健全,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才刚刚觉醒。

保护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让塑蓝色星球回归本来面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辑:小柒)

参考文献:

  1. http://www.worldwatch.org/
  2. 纪录片《塑胶王国》,王久良。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71214/2247669.shtml
  3. http://blogs.ubc.ca/anniefang/deconstruction/
  4. 绿色和平(2003).汕头贵屿电子垃圾拆解业的人类学调查报告.绿色和平.
  5. Pollution Rising Fast in China’s Seas, Mitch Moxley, June 20, 2011.
  6. The Chinese import ban and its impact on global plastic waste trade, Amy L. Brooks, Shunli Wang, Jenna R. Jambeck, Science, 2018.6.
The End

发布于2018-07-2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行简aaa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