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2591
需用时 05:10
切开死侍,会得到两个死侍吗?你想得美

在各种超能力中,身体受到(看起来)很重的伤害却还能存活甚至超速再生,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受欢迎的设定。不管是英雄、反派,还是亦正亦邪的角色,加长的血条和强大的恢复能力,都能让打戏变得更加精彩持久、有血有肉。

“说的就是我呀。”图片:Deadpool 2

对人类来说,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超能力。然而现实里就有很多动物,它们像虚构作品里的角色一样,开了“锁血挂”和“回血挂”,能够从不同程度的伤势里恢复过来

进入正文前

虫恐预警!

别说日历娘没提醒你

剁了蚯蚓并不能组球队

说起再生能力,很多人大概会第一时间想到蚯蚓——那个把自己切成几段打兵乓球、打排球、踢足球的段子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但实际上,把蚯蚓切成几段后,我们依然只能得到一条蚯蚓。蚯蚓的重要器官集中在身体前端一小截,如果身体中部或尾部被切断,它们可以轻松地长出缺失的部分——然而切下来的部位只是一块死肉而已,并不能陪你踢球或打游戏。你看,和小红很像吧?

“才没空和你踢球呢!”图为一对交配中的蚯蚓。图片:Jackhynes / wikimedia

实际上,比起蚯蚓,下面这几位才是再生的王者。

扼腕断头不可怕

中学生物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或许还记得涡虫。如果把涡虫横切成几段,剩下的头会长出身体,尾巴会长出头,中段更加厉害,表示“我全都要”,会同时长出头和尾巴。如果沿中轴切成两半,这两半会各自长出另一半身体;你甚至可以把涡虫脑袋中间切开一截,以此培养出一个“双头”涡虫。

一只被切去头部的涡虫,身体部分在14天后重新长出了头部。图片:Tal Shomrat et 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13)

在另一个试验中,头部被切开的涡虫成功长出了双头。图片:sciencealive-flatworms.blogspot.com

除了涡虫,这种“拔一把毫毛吹出猴万个”的超高再生能力,对水螅和海绵来说也都易如反掌。

而海星的再生能力和具体物种有关。很多种类的海星和蚯蚓一样,需要身体中部的重要部位保持完整,才能在“壮士断腕”之后长出一条触腕。少数海星比较厉害,可以从断掉的触腕上长出一个新“壮士”。

壮士长手腕 vs 手腕长壮士。图片:projects.ncsu.edu

海星的亲戚海参和海胆等也是身手不凡,尤其是海参,还有一手抛肠迎敌的功夫,可以把内脏丢出去——只要留下一条老命,内脏什么的还可以再长。

“自废武功”也不慌

节肢动物也有超凡的再生能力,而它们特有的外骨骼,则是一把双刃剑。外骨骼的不便之处在于,通常情况下它是无法生长的;当节肢动物受伤后,除了止血以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损伤的部位没法很快长回来。但是,蜕皮(外骨骼)生长的生理特点又让一些节肢动物成了再生“达人”,就算失去了一整条腿,也能在蜕皮后神奇地长回来。

正因为此,许多节肢动物会采取“自废武功”的防御手段,把自己的一两根肢体切断,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趁机逃命,反正丢掉的肢体下次还会再长出来。直翅目的蝗虫、螽斯和蟋蟀特别喜欢用这一手,如果你养过蛐蛐,应该知道不能抓它们的大腿,否则很容易折断。

“来嚯嚯你们的庄稼,怎么能没点本领呢。”图为蝗虫的一种——小翅稻蝗(Oxya yezoensis)。图片:Laitche / wikimedia

这种蜕皮再生大法看起来很强大,其实也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以昆虫为例,到了成虫阶段,昆虫就不会再蜕皮,所以成虫受伤是不能再生的,如果是小伤,止住血还可以当做无事发生,若是重伤就回天乏术了。

另外,如果在临近蜕皮前受伤,这次蜕皮就来不及再生了,只能等下一轮。体型较大的个体通过一次蜕皮还没法完全恢复缺失的肢体,而是只能长出小一号的腿,需要多次蜕皮才能长回原来的尺寸。当然凡事难免例外,一些昆虫比如黄斑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可以在不蜕皮的情况下再生肢体,这也引起了生物学家很大的兴趣。

黄斑黑蟋蟀,众多蟋蟀中的一种。图片:pyrgus.de

说起昆虫,被认为生命力超级顽强的“不死小强”蟑螂,其实多多少少被夸大和妖魔化了。它们的再生能力和其他昆虫差别不大,“切掉头还能活”之类的都市传说也经不起推敲。

昆虫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和脊椎动物不同,脖子里既没有大动脉也没有气管,所以只切断脖子的话,身体的基本机能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这种情况下昆虫已经死定了,只是停摆得比脊椎动物慢一点而已。蟑螂之所以是生存大师,其实是得益于它灵活的身手,以及扁平光滑相对不容易受伤的身体结构

脊椎动物也不能输

比起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要弱不少:皮肉伤只要不感染,一般可以顺利地恢复,但缺手断脚就是永久性的残疾了。然而墨西哥钝口螈——也就是水族市场俗称的“六角恐龙”——却拥有脊椎动物中罕见的强大再生能力。

墨西哥钝口螈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肢体,从皮肤到肌肉甚至到骨头都能完全恢复,甚至连脊髓、大脑(的某些部位)这样重要的器官都能再生,可以说是脊椎动物中的再生之王了。

“六角恐龙”断肢再生的奥秘在于芽基细胞——一种特殊的干细胞。图片:Julia Moore;汉化:物种日历

墨西哥钝口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异体移植的亲和性极高,可以轻松地把一只的肢体甚至眼睛移植到另一只身上,并且不用担心排异反应。这些超乎寻常的特点,让它们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实验动物。

然而,个体对损伤的承受力再高、再生能力再强,也不代表这个物种一定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环境污染,墨西哥钝口螈在原产地的野外种群已经处在灭绝边缘。虽然人工繁殖为宠物和实验动物提供的个体数量庞大,但这些已经和野生个体相差甚远,没有什么保育意义了。

不同颜色品种的墨西哥钝口螈。图片:Andrew Little

脊椎动物中较为著名的例子其实来自蜥蜴类,它们的尾部也有颇强的再生能力,但比起前文提到的例子要弱很多。

丢掉的尾巴里,尾椎骨是没法再长出来的,再生尾的形状、颜色等也和原来的尾巴有所不同,所以蜥蜴的再生尾看起来有一股明显的违和感,仿佛一截失去灵魂的肉肠(大雾)。有时,伤口断面再生会发生异常,同时冒出两截甚至更多尾巴,看起来非常诡异。

一只漂亮的金粉日行守宫(Phelsuma laticauda),以及难看的再生尾。图片:Mark Kortum / Flickr

真正强大的,是什么?

至于人类在内的大部分脊椎动物,再生能力就更弱了,只有少数器官(如肝脏)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再生能力。小伤可以恢复,骨折这样的损伤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长好,但失去的肢体就再也回不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再生能力弱不代表脆弱,一副强壮结实的身体才是承受伤害最好的法宝。被矛穿透的鹿、被枪弹击中的大象、被螺旋桨打伤的鲸豚等等,都有带着伤痕顽强活下来的例子。

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这只鲸鲨头部有着明显的伤疤,可能是被船只的螺旋桨打伤的。图片:Gary Bell / OceanwideImages.com

看起来毫无还手之力,既不会逃也不能打的海牛也是个血量充足的角色。它们的肋骨极其厚重宽大,就像一件穿在肉里的重甲,就算受了看起来很重的伤,关键器官也往往被保护得很好。

海牛属的现生种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一个区分海牛和儒艮(“美人鱼”)的方法是,前者的尾巴呈圆圆的团扇状,而后者的尾巴则有分岔。图片: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Headquarters

经过残酷的大自然的千锤百炼,野生动物就算外表再呆萌憨厚,也有一副比人类拳击手还耐打的强健体魄。真正让它们无法招架万劫不复的,是人类在现代化装备的武装下,断子绝孙式的捕猎和对栖息地毁灭式的开发。面对种族灭绝式的屠戮,个体就算有再强的抗打能力也顶不住呀。

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复原图。从它们被发现(1741年)到人类在白令岛捕获最后1头大海牛(1768年),仅仅隔了27年。图片:Paul D Stewart / NPL / mindenpictures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深山虫吟。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蟑螂还有自带的“奶嘴”?

你真的想要“毒液”那样的超能力?

漫威史上最萌龙套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9-01-2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