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1715
需用时 03:25
食不可貌相,鮟鱇也能端上桌

鮟鱇鱼,童年时代的你或许就听说过它:头顶一根长长的“钓竿”,还是自带照明的那种,静静潜伏在深海,张着狰狞的大嘴等待猎物们上钩。一脸的深海鱼气质,仗着黑灯瞎火谁也瞧不见谁,长得极其的放任自由,面部分辨率极低,各种器官闹着玩儿似的糊在一起。

丑,且凶。图片:Tsuneo Nakamura / Nature Production

这种看似勾不起人类食欲的鱼却时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它可能很好吃,正如今天的主角:黄鮟鱇(Lophius litulon)。

黄鮟鱇暖锅,俗称美肌锅。图片:123rf正版图库

静静的海底,孤独的钓客

黄鮟鱇又叫蛤蟆鱼、琵琶鱼,鮟鱇科鮟鱇属鱼类,英文俗名yellow goosefish。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朝鲜以及我国东海和黄海海域,通常栖息于25~600米深度的泥沙质海底,不善游动,属深海底栖肉食性鱼类。体长一般40~60公分,最大可以长至1.5米。头扁宽,表皮平滑无鳞,体侧有树枝状皮须,黄褐色鱼背带有深棕色网纹,腹部色浅,胸鳍、尾鳍末梢略带黑色。

背部生有鳍棘,这条鳍棘原是背鳍的一部分,后来演化成一根长而柔软的“鱼竿”,在竿的顶端吊着一个囊状皮瓣。黄鮟鱇常常伏在海底,用泥沙将身体掩埋,伸出它的“鱼竿”引诱附近游动的小鱼虾,一旦把猎物引诱到它的近身,就张开大嘴将其吞下。某些种类的鮟鱇能与发光细菌共生,使“诱饵”和皮须发出冷艳的生物光来吸引猎物,不过黄鮟鱇并没点亮这个技能。

黄鮟鱇和它的小钓竿。图片:doubutsu-no-kuni.net

时间是把钝口的杀鱼刀

黄鮟鱇的繁殖季节大约在每年的2~5月,雌鱼会产下大片有“胶质”包裹的卵块,受精卵孵化后,小黄鮟鱇鱼飘浮到海面,以浮游生物为食。

黄鮟鱇的仔鱼,周身呈半透明,背鳍和胸鳍末梢细长并带有黄色和黑色斑块。身姿曼妙得俨然能挤进观赏鱼的行列了,话说,谁还没个可爱的时候呢。

也曾身姿飘逸。图片:YG Chan / Flickr

也曾仙气满满。图片:onsenmaru.com

黄鮟鱇的幼鱼,体色逐渐加深,尾鳍和胸鳍宽大,背部鳍棘明显,颇有点武将之风。幼鱼渐渐游向海洋深处,头顶的“鱼竿”隐约可见。

逐渐被岁月磨平棱角。图片:kiss2sea.web.fc2.com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成年后的黄鮟鱇正如你所看到的这般,除了脸就只剩下鱼尾纹。人家长成这样一定有它的道理的,嗯。

最后,变扁扁。图片:Yasuaki Kagii / Nature Production

我国东海海域还出产另一种常见的鮟鱇,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与黄鮟鱇的外形颇有些相似。两者都不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随着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日渐衰竭,鮟鱇鱼凭借其美味渐渐进入人们视野。

也是扁扁鱼。图片:Nature Production  / naturepl.com


角鮟鱇:为爱合体,永不分离

鮟鱇家族绝不乏怪咖的存在,比如与黄鮟鱇同属鮟鱇目但分属角鮟鱇亚目(Ceratioidei)的角鮟鱇们。它们生活在更广袤深邃的大洋深处,那里暗无天日,以至于雌雄角鮟鱇相遇都很困难。为了延续自己的种族,它们中的一些成员演化出了一种奇特的繁殖方式。

仿佛来自外星球的角鮟鱇们。图片:frogfish.ch

雌性角鮟鱇的体型要比雄性大几十倍,雄鱼具有发达的嗅觉器官或视觉器官,在茫茫深海中能敏锐地探测到雌鱼释放的信息素或观察到雌鱼吻触手发出的生物光。一旦发现雌鱼,雄鱼就一口咬住并刺穿雌鱼皮肤,吻部及颌部上侧开始发育,与雌鱼皮肤紧紧融合,最终将自己牢牢黏附在雌鱼身上

约氏黑角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i)腹部的凸起就是一只雄鱼。图片:frogfish.ch

两者“合体”后,雄鱼躯体日渐萎缩,只留下了发达的精巢,终身依靠“宿主”维持生存,并为雌鱼时刻准备着充足的精子,当然一只雌鱼可以同时和多只雄鱼合体。

美味的世界从不看脸

通常这类栖息于深海,长相放纵,游速缓慢或是爱趴窝的鱼类口感都很出众。黄鮟鱇的鱼肉富含胶质,肌肉纤维弹性十足,甚至有虾肉般的口感。不仅可以刺身,也适合煎炸或是炖煮。

鮟鱇鱼与沙丁鱼刺身。图片:Yamaguchi Yoshiaki / Flickr

在日本关东地区,鮟鱇更被喻为人间美味,所以才有“关西河鲀,关东鮟鱇”的说法。鮟鱇表皮较滑,在菜板上不容易切,于是需要吊起来处理,和金枪鱼解体一样,这门手艺也渐渐成为了一个传统的表演项目。

厨师解体鮟鱇鱼。图片:r.gnavi.co.jp

处理完毕后的鮟鱇鱼骨。图片:Yamaguchi Yoshiaki / Flickr

肉质鲜美的鮟鱇鱼也是冬季锅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大块带皮的鮟鱇鱼肉和鱼内脏、菌菇、豆腐以及各类新鲜蔬菜一起搭配便是经典的日式鮟鱇锅(あんこう鍋)。

寒冷天气来一个鮟鱇锅,真是妙极了。图片:Yamaguchi Yoshiaki / Flickr

鮟肝:美味堪比鹅肝

黄鮟鱇的肝脏(Ankimo)独立完整,并且占鱼体比例较大,甚至有“深海鹅肝”美誉。鮟肝腥味较轻,口感比较像鹅肝或鸭肝没有完全煮透的感觉,相比更绵软细嫩,味道清新,少了鹅肝的那种油腻感。

鱼市上售卖的鮟鱇鱼,可以看出鱼肝的比例很大。图片:YG Chan / Flickr

鮟肝的美是淡雅而非浓烈的,这点和鹅肝不同,搭配生胡萝卜泥、小葱花再经橙醋轻轻腌渍或是蘸少许辣味增都让人印象深刻。

鮟肝配小葱花。图片:rakuten.co.jp

橙醋配鮟肝。图片:rakuten.co.jp

本文来自餐桌物种日历,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萨鱼。

 超级好吃的鱼在这里 

乌鳢 | 柳叶鱼 | 罗非鱼

白带鱼 | 日本下鱵鱼 | 黄颡鱼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鮟鱇科 密刺鮟鱇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8-12-1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