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3243
需用时 06:29
除了香菜,还有谁能引起吃货大战?

每次提起香菜,不免就是一场大战:正方高举无香菜不美味的大旗,反方则坚称香菜这东西闻一口都反胃。正所谓“我之蜜糖,彼之毒药”,这场辩论自然永远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战争”也永远不会少,来看看有哪些食物能引起这样的大战吧!

香菜

作者:霜天蛾

看照片似乎都能闻到味道了。图片:jules:stonesoup / Flickr 

香菜的正式中文名是芫荽,伞形科的芫荽Coriandrum sativum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这也是许多同样气味浓烈的伞形科蔬菜的老家。香菜是一种纤细草本植物,虽然很不起眼,但很好认,一是叶二型,植株下部的叶子裂片较大,一般呈卵型或扇形,这也是主要食用部分,而上部的叶子裂片细长。 

图片:Pixabay

香菜的属名Coriandrum来自古希腊语koris,指的是一种臭虫,这说明在几千年前,人们就注意到了香菜的特殊气味。喜欢的人觉得它很香,按《说文解字》记载,荽是类似姜一类的植物,吃了可以香口;而不喜欢的人就对它深恶痛绝,说它有肥皂味,有恶臭,有臭鳖子(一种蝽)味,总之就是十恶不赦,恨不得它绝种才好。

这道菜对你是美味还是折磨?图片:可可的美食生活 / 豆果美食

香菜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来,在中国广泛种植,称为胡荽,或香荽,既然带个香字,说明中国的香菜党还是占大多数。王祯《农书》记载:“胡荽于菜蔬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李时珍也是香菜党,《本草》里说“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做菹”。而且香菜种植比较简单好活,不论晴天雨天,旱地肥地,都能长得很好,还可以自播,深受大众喜爱。

不过,因为气味浓烈,香菜在古代算是一种荤菜,跟葱韭一类同列,无论道教佛教都禁食香菜。《天畔经》云:“若误食此菜者,不生悔。长劫处阿鼻地狱,无有出期。”修行之人吃香菜的后果很严重。

榴莲

作者:顾有容

啊味道……味道!图片:Pixabay

没有哪种水果,能够像榴莲这样“毁誉参半”了。按照对榴莲的态度,人类大概处于三个能级:没听说过榴莲的、讨厌榴莲的和热爱榴莲的。

中国最早对榴莲的记载是在明朝初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写道:“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则五六瓣裂开,若臭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赌尔焉这个译名颇有“蝌蝌啃蜡”之风,后世不取,不过马欢对榴莲果实的描述相当细致,可以看出当时榴莲品种未经改善,每块果肉只有栗子大小

品种改良后的榴莲可就不一样得多啦!图片:Pixabay

榴莲的果实是蒴果,可食用部分是由胎座上的毛特化成的“果肉”,也就是说,和木棉果实里的毛是一回事。榴莲有5个心皮,所以发育良好的果实应该分成5个小房间。因为授粉和发育的问题,经常会有那么一两个房间是空的,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挑榴莲的时候要选择饱满的房间大于等于四的果实,不然就亏了。

榴莲属已知的约30个物种中,只有9个种是能吃的。其他种倒不是有毒,只是果肉太薄或根本没有,所以被吃货无情地抛弃了。

直接吃还不够过瘾,吃货们还发明了诸如榴莲披萨、榴莲蛋糕之类的美食。图片:Pixabay

在榴莲属能吃的9个种里,最为人熟知、也是我们平时能吃到的种就是榴莲D. zibethinus。这个种原产马来群岛,并被引种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和中国南方(海南岛)。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榴莲品种大多来自泰国,但泰国可能并不是这个种的原产地。这些年来,泰国榴莲的价格已经非常平易近人,而更多优质的品种比如马来西亚的“猫山王”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引入国内。而榴莲属其他几个能吃的种,产量都不成规模,只能在产地吃到——或者说,也许是还不够当地人吃的吧。

榴莲D. zibethinus的果实,黄色的果肉和较短的刺是它的特征。不过也不用费劲辨别了,反正你吃不到别的种。图片:Yun Huang Yong / Wikipedia

大花榴莲D. grandiflorus,产于婆罗洲的一个种,有深红色的果肉。这个种的果实也不小,但却是长在枝条上的。图片:yearofthedurian.com

臭榴莲D. graveolens是婆罗洲最受欢迎的榴莲,种加词是“难闻的”的意思,但它其实是榴莲属里气味比较淡的一个种,不知道为什么被安上这么个名字。图片:yearofthedurian.com

鱼腥草

作者:顾有容

大多数人可能没吃过鱼腥草。图片:Pixabay

《中国植物志》对鱼腥草的描述开篇就是“腥臭草本”,作者的厌恶之情跃然纸上。

鱼腥草的正式中文名是蕺(jí)菜,因为民间常挖根食用,遂有“蕺儿根”的俗称,在西南诸省的方言中讹为“折耳根”。由于茎叶揉碎后散发的特殊气味,得了那个不雅的名字——其实哪里像鱼腥,明明是香气。另外,四川盆地周边称之为“猪鼻孔”,不知何意。我幼时回故乡盐亭,误听为猪屁股,还遭到小伙伴的嘲笑。

笑且由他笑,好菜我自吃。鱼腥草最流行的吃法是凉拌,浇以红油姜醋,下饭!相比别处以食用根状茎为主,蜀地独偏爱嫩叶,气味更烈,且多了一缕酸涩,回味更加悠长。我第一次吃到炒熟的折耳根是在云南,气味变淡很多,鲜甜则有过之,适合初次接触的人

无论是凉拌嫩叶还是根状茎,味道都是极好的!图片:Henry林 / 豆果美食

今天,食用折耳根的习惯集中在西南地区,他处人士往往目为怪癖,殊不知蕺菜曾经是中原甚至东部的常见蔬菜。东汉张衡(对就是发明地动仪那个)在《南都赋》里写道:“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后略)。”南都是张衡的家乡,就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他所列出的这几种菜蔬,蓼、蕺菜和姜科的蘘荷,都是辛香刺激之物,看来那时候的南都人还挺重口的。

鱼腥草还可以煲汤。图片:紫韵千千 / 豆果美食

苦瓜

作者:顾有容

有人喜它清香,有人憎它苦涩。图片:Wikipedia

中国的苦瓜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直到十四世纪才由印度传入。不过中国人培育能吃的东西确实不含糊,很快就弄出了“大型苦瓜”这一品系,特点是果实粗大(长达20~30cm)、颜色浅、果皮上的凸起圆润、苦味淡。相应地,典型的印度苦瓜品种果实较小(6~10cm)、色作浓绿、果皮有尖锐的凸起、而且苦味更浓。后者(即“小型苦瓜”)在中国南方省份也有少量栽培,乃至逸为野生。

小型苦瓜,看起来超苦的样子!图片:Big Top Bitter Melon

全世界的苦瓜品种很多,特征大抵介于上述两种之间,比如说近年来国内市场上也能见到果大而刺尖的苦瓜。然而无论外形怎么变,都是一如既往的苦。

出现在菜市场上的苦瓜,只是幼嫩的果实;如果留在枝头,则它们成熟的过程不啻为一场华丽的蜕变。

苦瓜的瓤没有食用价值,通常第一时间就被挖掉丢弃了,但蜕变正是由此而始。随着种子的成熟,包裹着种子的假种皮逐渐变得肥厚多汁,并染上颜色,先变黄,而后变红。与此同时,疙疙瘩瘩的果皮变薄变硬并泛黄。到了最后的时刻,干燥收缩的果皮无法承受来自内部的压力,于是自下而上爆裂开来,露出被鲜红的假种皮包裹的种子。重要的是,这假种皮相当甜

只要足够耐心,苦瓜也能变“蜜瓜”。图片:H. Zell / Wikipedia

另外,中国南方的小型苦瓜也是成熟时才采收,当作水果吃的,有个好听的别名“金铃子”。

好看的金铃子,好看又好吃。图片:Wikipedia

作者:史军

是调味料,也是蔬菜。图片:Pixabay

我们吃的蒜头实际上是大蒜的鳞茎,与洋葱的鳞叶结构不同,大蒜的鳞茎是由鳞芽、叶鞘和缩短的茎组成的。鳞芽就是我们喜欢吃的蒜瓣,这也是大蒜滋味儿最足的地方。作为大蒜营养繁殖的重要器官,这里储存了大量营养,特别是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所以烤熟的大蒜会有特有的鲜甜和软糯的滋味儿,得益于其中的果糖和淀粉。

抛开偏见,试试看,或许是别样的美味。图片:Pixabay

既然蒜瓣营养丰富,肯定会被各种动物和微生物盯上。所以,大蒜装备了特有的防御武器——蒜氨酸。在“和平时期”,蒜氨酸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存在,只有当大蒜受到侵害时(比如被我们咬一口),蒜氨酸才会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大蒜素。后者才是有强烈的刺激性的化学物质。这个释放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我们的消化道里,吃大蒜烧心,就是这个原因了。

切蒜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刺激性味道。图片:Kunsan Air Base

还好,大蒜素并不是顽固分子,在长时间高温环境下也会被分解。所以,我们在黄焖鸡的蒜瓣里完全尝不出辣味,只有满满的甘甜了。

茼蒿

作者:史军

我们在菜市场会碰到各种样子的茼蒿实际上都属于菊科茼蒿属,这个家族的三员猛将分别是茼蒿南茼蒿蒿子秆

相对于其他两种吃茎秆的兄弟,南茼蒿的相貌比较特别,它们的叶片比较宽大肥厚,更像是我们常见的油菜、油麦菜等叶用蔬菜。南茼蒿味道比较清淡,适合出现在一些凉拌菜之中,若是用来涮火锅则需要快进快出,否则就化为一团黏黏的鼻涕状物体,难以入口了。值得注意的是,南茼蒿在菜市场的艺名就是“茼蒿”。

南茼蒿(上)与茼蒿(下)叶片的对比。图片:actaplantarum.org

至于茼蒿和蒿子秆,它们的叶片都是非常典型的深裂羽毛形状,茎秆也更为发达。在菜市场通常都被叫做“蒿子秆”。它们的味道都比南茼蒿浓郁,茎秆也更为耐煮,更适合涮锅炒菜这些经火而成的美食。至于茼蒿和蒿子秆,两者的区别并不在叶片和茎秆之上,而在于花果。

并不只有中国人吃这种口味奇怪的植物,美国洛杉矶的菜市场里也有。图片:Wikipedia

这三位都有菊科特殊的气味儿,若是这种气味儿出现在菊花茶中,很多朋友倒不在意(起码还有“下火”这个心理支撑在),但要是出现在青菜之中,恐怕就不是那么好忍受了。

虽然这种特殊的气味儿让茼蒿特立独行,但是却意外地成为羊肉和鱼的好搭档,茼蒿的特殊气味儿配上鱼羊的腥膻味儿,意外地成就了特别的美味儿。食物的搭配就是这么绝妙。

你最不能忍受哪种植物?来投个票吧!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伞形科 旱芹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8-10-1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