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2626
需用时 05:15
你可是御前(划掉)带刀的鱼啊,为什么还要躲在珊瑚里!

之前我们介绍过《海底总动员》中把三角内裤穿到腰上的莫林<小丑鱼>,今天我们把目光对准《海底总动员》的另外一个主角多莉(Dory),看看它们有什么另类的生存技能和特别的爱情繁殖故事。


让我们将故事线拉回到多莉的身上。图片:《海底总动员2》

身上长有利刀一把

多莉的原型是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域的拟刺尾鲷Paracanthurus hepatus,隶属于鲈形目刺尾鲷科Acanthuridae副刺尾鱼属(拟刺尾鲷属)Paracanthurus,“拟刺尾鲷”是台湾地区的叫法,大陆则称它为“黄尾副刺尾鱼”。


清洁虾抓住黄尾副刺尾鱼,正在给它清洁。图片来源见水印

当你拿起黄尾副刺尾鱼时,会触摸到到它们细小而粗糙的鳞片,感觉和<剥皮鱼>或者鲨鱼皮的触感很像,这是因为它们的鳞片表面有向后的小棘。看过《海底总动员》的小伙伴肯定记得多莉长大后脸上的“雀斑”。这是因为它的眼睛、嘴巴之间的鳞片不规则,明显比其他地方的鳞片大,且大小不一。随着年龄的生长,黄尾副刺尾鱼眼睛前缘的黑色条纹会慢慢褪去,被逐渐长大的鳞片挤开,就成了密密麻麻不规则的暗色斑点。


真实的照片是这样的。图片:H. Krisp / wikipedia

你肯定也对多莉蓝色的身板、黄色的尾巴和背部黑色画板状的图案印象深刻,但你可能漏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尾柄两侧各有一枚强壮的刺,这是为何它们的名字带有“刺尾”两字的原因。这个形态特征也是刺尾鲷科鱼类的名片,尾柄两侧各具有一枚或多枚棘刺,由鳞片特化而来,形和手术刀片相似,尖的那头朝向头部,因此刺尾鲷科鱼类的英文俗名又称为surgeonfish(surgeon意为“外科医生”,拿手术刀的那种),中文则俗称刺尾鱼或者刺尾鲷。 


多莉是如何构成的?图片:浪里小海豚 

挤出来的“手术刀”

从上述的体色和图案特征你就能很轻易地辨别出黄尾副刺尾鱼,如果你想说出有“鱼类学味道”的分类依据,你要这么做:伸出左手,握住黄尾副刺尾鱼,使其头部朝下、腹部朝上,右手手指抓住它单侧腹鳍的鳍棘(会扎手的那根尖刺)将腹鳍展开,看看不扎手的鳍条(支撑鱼鳍的辐射状物)有几根,如果只有三根,那就是黄尾副刺尾鱼;因为刺尾鲷科其他的86种鱼,腹鳍的鳍条数都≥5条。


感谢美手展示鱼类分类装逼的“正确姿势”。图片:浪里小海豚

黄尾副刺尾鱼的尾刺埋在表皮下的部分并不和肌肉相连,而是通过一条韧带与最后两枚尾椎骨相连,这条韧带与附近的肌肉也没有任何的联系——这意味着多莉并不能通过肌肉控制尾刺的凸出和收回。不过,它可以通过控制身体的姿态将尾刺“挤”出来,尾刺会向尾柄弯曲的相反面“出鞘”。 


纵带刺尾鱼Acanthurus lineatus尾刺的连接方式,拟刺尾鲷与之相似。图片:Richard / ASIH(1971) 

黄尾副刺尾鱼尾刺附近的表皮细胞还特化成毒腺,毒腺会分泌毒素,并在尾刺与别的生物体发生接触时挤压毒腺释放毒素。

带刀装死才是正确的躲避方式

有尾刺作为防御和必要时的攻击武器看似非常霸气拉风,然而事实上生性胆小的黄尾副刺尾鱼还是特别“怂”的。黄尾副刺尾鱼应付敌害最拿手的方式就是快速拍动着自己的胸鳍,躲进礁石或珊瑚枝中,快速游泳的姿态和游戏flappy bird里的那只小鸟简直不能再像了。


flappy bird,黄尾副刺尾鱼也是这么游泳的。图片:Ready 

如果不小心遇到了捕食者而无处可躲,黄尾副刺尾鱼会直接选择放弃躲避,就地躺着一动不动地带“刀”装死,装死经常能帮助它们躲过一劫。集群生活的黄尾副刺尾鱼胆子会稍微大一点,当捕食者到来时它们会相互靠近,或者混入别的刺尾鱼小团体中;集体躲在鹿角珊瑚枝或岩石中也是常见之事。小型捕食者通常不愿意冲进一群带毒刀的鱼群中捕食,黄尾副刺尾鱼也就能以此保命。 


一只躲在鹿角珊瑚中的黄尾副刺尾鱼。图片:scuba-equipment-usa.com    

黄尾副刺尾鱼利用珊瑚躲避敌害,同时也啃食附生在珊瑚上的藻类、让珊瑚长得更好。除了摄食藻类,适口的浮游动物也在日常食谱中。 

变色是为了“聊天”

当群体遇到敌害,黄尾副刺尾鱼的颜色也会变深,这是它们相互识别的信号:“伙计们,前方有敌人,我们靠近一点”。在配对交配的过程中,雌雄鱼的体色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雄性身体上的蓝色除了头部和“画板”中间的圆圈外都会变浅,背部黑色的条带保持不变;雌性的蓝色则保持不变,黑色条带颜色变浅,趋近于银灰色。


为了便于理解,日历娘加上了模拟的颜色,A为正常状态下的黄尾副刺尾鱼,B为配对交配的雄鱼,C为配对交配的雌鱼。原图:D. Ross Robertson /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1983)

人工饲养的实验观察表明,在夜间或较暗环境下,黄尾副刺尾鱼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身体的蓝色和黑色均变浅,蓝色的部分区域会趋向于呈现紫色。这些颜色的变化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控制位于真皮层的黑色素细胞的扩散和聚合而产生的,这个过程与褪黑素有关,黑色素细胞扩散,颜色变浅;黑色素细胞聚合,颜色变深。 


A为正常状态下的鱼,B是在水体中加了褪黑激素的鱼,C是夜间的鱼。图片:Makoto G. / zoological science(1998


E表示表皮,I表示彩虹细胞,M表示黑色素细胞。显微镜下可看到:A为白天的样品,可明显看到黑色素细胞扩散;B为夜间的样品,可明显看到黑色素细胞聚合。图片:Makoto G. / zoological science(1998) 

会隐身的小朋友

黄尾副刺尾鱼是从小就有这样丰富的颜色吗?不是的。在受精20个小时后,仔鱼孵化出来,和大多数鱼类的仔鱼一样,此时的“多莉”是透明的。


黄尾副刺尾鱼的成长历程,右下是孵化出来第54天的亚成鱼。图片:Matthew A. D  /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17)

大多数鱼类到了稚鱼时期就开始长鳞片,鱼体会慢慢出现颜色和斑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开始慢慢向着成鱼的样子生长;而黄尾副刺尾鱼偏不,它们整个稚鱼期间都还是透明的,只有纵贯头部后缘的银色条带,一直到孵化出来的第50天,体色才开始变蓝


可以看出它是先有黑色再有蓝色。图片:danireef.com


这么看,多莉有点早熟了。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透明的,“调色板”图案还没有形成。

透明可以让稚鱼外出捕食时较难被猎食者发现,尤其是在晚上的时候,一眼看过去直接把它看穿了,这也是刺尾鲷科鱼类的特点。 


夜间捕拍到的一只刺尾鱼稚鱼。图片:浪里小海豚

多莉的爱情故事

当雄鱼长到11cm,雌鱼长到13cm时,黄尾副刺尾鱼就升级为成鱼了。在海水温度温暖的季节,群体会一起游到珊瑚礁盘外的斜坡上层水域繁殖。


长大的多莉身上才会有调色板。(还记得前面那只<阿德利企鹅>吗?)绘图:翼狼Elang

繁殖活动一般会出现两种方式:1.成对交配产卵,在群体中有一只雄鱼会游到群体的上方,游来游去以引起群体中雌鱼的注意,然后开始和群体内的每一条雌鱼身体接触,将自己完整和健壮的鳍都展示给雌性,经过30分钟的求爱仪式后,一雌一雄会并排游到接近海面的水层,在最后,这对成鱼会收起除尾鳍以外的所有鳍,利用尾鳍的动力一起加速冲刺0.5米,在这个过程排精产卵;2.群体产卵,也在接近海面的水层进行,雌雄个体相互乱窜并将精卵排到水中。一只雌鱼每次大约能产下超过40000枚的卵。 它们的受精卵是浮性卵,会漂浮在海面上。


群体交配就像白斑笛鲷这样,水会变“浑浊”。图片来源见水印 

它们需要比较大的水体和空间才能完成整个交配的活动,这给人工育苗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大水体来让它们产卵。所以,我们在水族店中看到的“多莉”大多数是从野外捕抓的,饲养海洋观赏鱼类的朋友尽量不要选它,可以选择能大量人工繁殖的种类,小丑鱼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现实中的多莉和莫林,水族店中的多莉依赖野捕,莫林倒是可以人工繁殖了。图片:esdelval / flickr

喜爱海洋生物,你还可以去看展览呀!<戳这里>,有展览预告!

想看更多有趣的?关注物种日历,回复下方暗号

小丑鱼”:所以莫林的原型是什么呢?

蓝鲸”:最大的海洋动物有多大?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日历娘今日头像

刺尾鲷科 月尾刺尾鱼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7-07-2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