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寒食节。每年农历春季,清明前一日,都有“寒食节”。这寒食节是春秋时代晋文公为纪念自己的恩人介子推而定的纪念日,在清明前后的三日“禁火”、“冷食”,后来成为寒食节。再后来,寒食节又逐渐演变为人们烧纸上供、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往往会供一些食品,比如经常出现在老北京供桌上的供品:蜜供。
01
蜜 供
/ 像造宝塔一样制作 /
蜜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吃食是以蜜糖为主,主要用途是为了做供品。传说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赏赐功臣,制蜜供赐予功臣。但一般认为蜜供是旗人传统的糕点,随满清入关带到北京的。《天咫偶闻》中记载:“蜜供,则专以祀神,以油面作荚,砌作浮图式,空中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这里写如何做蜜供,用了一个“砌”字,就说明了蜜供制作的工艺。
这蜜供主要配料是面粉、饴糖、蜂蜜、桂花和油,先用油、开水、小苏打和面,这种用开水和的面做熟以后发红,也叫烫面。将和好的面擀成薄皮,涂一层红色,叠成卷,再将卷的两个长边切掉,露出里面的红色,这样的蜜供条两边都会有一道红色的线,这也是蜜供条的特点。然后把蜜供条炸成焦黄,放凉后,再放入由糖、饴糖、蜂蜜和桂花兑好的糖汁里“过浆”,过浆的糖条锃光发亮,很是好看。
细细的红线是蜜供的特点 | blog.sina.com.cn | 不服老的人
过好浆的糖瓣码放好,在厚纸板上自下而上一条压一条的摞着往上码起来,就跟以前盖房子砌墙非常相似。先搭好四壁支撑,再倾斜着粘成四个斜面,顶上再横竖压上几条,形成了宝塔的形状,稍讲究的再在尖儿上插上用铁签子贴好“福”、“禄”、“寿”、“喜”、“财”等字样的花字,因为这个造型,人们又管它叫做“蜜供尖”。但不是所有的蜜供尖都砌成宝塔样,也有砌成下图这样的蜜供尖。
方放正正的蜜供尖 | xulipin.vip.blog.163.com | 和女儿一起成长
那时的孩子们,喜欢到供桌前掰蜜供尖吃,香甜酥脆的,但是穷人家买不起蜜供尖,想吃的小孩子就去饽饽铺买“蜜供坨”。蜜供坨实际上是在制作蜜供的时候炸弯了或者不成形的蜜供条儿上浇糖汁,但这种糖汁和做蜜供尖的糖汁配料不一样,一般只有饴糖或者加很少的蜂蜜,然后用“冰镩”(金属制带尖儿的工具)砸开,论斤称出售。味道和蜜供尖基本一样,但是却廉价很多。
蜜供坨 | daoxiangcun.com
蜜供大小不一,有一斤的,也有二斤的,但它不按斤卖,而是按堂卖,每三个或每五个算是一堂。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供蜜供的讲究就是“神三鬼四”,在神佛像前一般是供一堂五碗,而对“灶王爷”、“土地爷”这样的小神仙只能供三碗,但绝对忌讳不能供偶数。一般买的时候用大盘或者大碗垫油纸,端回家。也有根据主顾的要求给订做的,这样的蜜供一般都会很大。这时候就会找蜜供挑子给送到主顾家里:四尺高的两个大圆笼,盖上黄布,笼上一般会有饽饽铺的字号,穿街走巷的就是给饽饽铺做广告了。
送蜜供泥塑 | 《老北京风情泥塑》
02
蜜 供 坨
/ 哪家好吃?去哪吃?/
老年间,蜜供是由饽饽铺制作出售的,《道咸一来朝野杂记》中记载:“瑞芳、正明、聚庆诸斋,此三处,北平有名者”。这三家分别是东四八条口的瑞芳斋,前门外煤市节的正明斋和前门外大栅栏的聚庆斋,做的蜜供都是当时在京城闻名遐迩的。其中瑞芳斋的蜜供味道醇厚浓郁;正明斋的蜜供不仅放香油,还放大油,比较受旗人家青睐;聚庆斋的蜜供选用上好冰糖,不管屋里温度高低,蜜都不会流下,供也不会散架。除此三家外还有锣鼓巷的德丰斋王家所制作的蜜供,质料优良,香甜酥脆,吃时不粘牙,曾在旧京时享有“蜜供王家”的盛名。
正明斋 | 15yan.com
除了饽饽铺制作蜜供外,据说天坛北边东晓市里的南药王庙有一群道士,做的蜜供尖儿也非常有名,因饴糖和蜂蜜选料好,做出的蜜供形状漂亮,味道也很好。传说有一年清道光皇帝知道了,微服私访来到药王庙上香,看见作坊里满屋子的蜜供直夸做得好,道士奉上蜜供,道光帝吃后赞不绝口,回宫后立即传御旨:“药王庙为御膳房的蜜供局。”从此,药王庙就给每年大内制作蜜供尖,消息传出后,药王庙的香客也更多了。
现在由于生活习俗的改变,几乎没有人家再去摆供桌上供,所以蜜供尖已经很难见到,如果想尝尝蜜供这种点心,可以去稻香村、宫颐府这样卖糕点的店铺,可以买到蜜供坨。
蜜供坨 | feero.cc
.
今儿这个飞雪下冰雹的北京,最适合吃点寒食了
所 长 推 荐
你 可 能 还 会 喜 欢
本文来自果壳网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不点赞的,我都盯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