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货研究所
1321
需用时 02:38
居然有那么多黑餐馆,我们还能从网上订餐吗?


昨天的3.15晚会,把网络送餐的黑暗面摆在了大众面前。很多人看后惊呼,以后不能吃外卖了。针对网络订餐市场的乱象,所长今天专门请来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钟凯研究员,跟吃货们聊聊网络订餐这点事儿
网络送餐平台的乱象

似乎是一夜之间,“互联网+”席卷全国,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在饭点去北京CBD周边的快餐店,你会发现网络平台的订单让店员忙不可开交,以至于排队等候的顾客备受冷落。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便捷和实惠有目共睹,但它也成为各种牛鬼蛇神的秀场。


图:chuansong.me

315晚会曝光“饿了么”并不意外,几家大的网络订餐平台也都不是无缝的蛋。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黑餐馆隐匿其中,更不知道有多少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由于资本的介入,网络订餐平台竞争趋于白热化。各平台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大同小异,主要看谁家入驻的店铺多,走单量大。为吸引更多店铺入驻,审核流程逐渐放松,到如今泥沙俱下也是必然。


黑餐馆泛滥谁之过

目前全国大约有登记在册的餐饮单位320万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平均每30个人就应该有一个食品供应点,这意味着中国13亿人大约需要4000万个食品供应点,这和持证餐饮单位相比有10倍以上的缺口。这个缺口可能并不存在,它会被煎饼摊、烤红薯填补,也会被无证小餐馆甚至黑作坊填补。


马云说,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的确,消灭了阿里巴巴,假货依然存在。“饿了么”也可以说,消灭网络订餐平台容易,消灭黑餐馆难。没错,即使在网络订餐平台出现以前,黑餐馆也一直存在,以后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去年通州区食药部门集中整治关了1000多家无证餐馆,它们不也都偷偷复活了吗?


不过,是谁在给黑餐馆大开方便之门,让它们披着靓丽的外衣,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很多人认为监管限制过严会遏制创新,但创新不是胡来。“饿了么”诱导或帮助客户伪造店铺信息,甚至直接当“运动员”大肆经营无证餐饮,这样的“创新”岂是监管者能容忍的?


微博官方认证为饿了么网上订餐高级市场经理的账号发布的消息,但几分钟之后便删除了。图:微博

虽然监管手段不可避免的滞后于业态发展,但网络食品不可能一直徘徊在灰色地带。比如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加强监管是王道

就在昨天,北京市食药局发布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其中明确规定,经营网络食品(包括送餐)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且上网后需要到食药局备案;家庭自制食品如果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必须持有相关许可证明;家庭自产农产品也不能自己售卖,必须通过第三方平台等等。


3月14日,北京市食药局在网站上公布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图:bjda.gov.cn

结合近期政策措施释放出的信号,我有理由相信,今后对线上、线下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管理将趋于一致,网络食品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的时代即将结束。经过几年的整顿,正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经守规矩多了,也到了腾出手来治理互联网食品乱象的时候了吧。


如果“饿了么”觉得是自己公关没做好,或是自己运气不佳,我奉劝一句,不要抱有幻想。315晚会的曝光只是一个催化剂,针对互联网食品的监管必然收紧,这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而是对整个行业敲响的警钟。




所长说


网络送餐给人们带来方便实惠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我们希望随着监管制度越来越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放心订餐。

本文来自果壳网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吃货研究所
ID:Food_Lab
分享菜谱,吐槽黑店
辩论甜咸之争,挑战“相克食物”
上可鉴赏怀石料理,下可传授如何挑瓜……
不是会吃饭就能叫作吃货!让能好怎来统治世界~

The End

发布于2016-03-1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