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什么?
在果壳网友花落成蚀看来,家乡是童年的味道,上学路上一块钱一份的早餐。是离开家乡后最想再次吃到的东西。
于是,他把最怀念的小吃都写了下来。这是他的《汉派小吃》系列的第一篇。
汉派小吃,以米为天。说的是武汉几乎所有知名的小吃,都和米有关。
这三鲜豆皮名里带个“豆”字,但通身却看不到豆子。反而材料里糯米占了绝大多数。
看师傅做豆皮是种享受。只见一口直径约有一米五的大铁锅架在火上,待锅烧热,师傅便往锅里倒入乳白色的豆浆糊糊,摊作薄皮——这便是“豆皮”一名的由来。这一层薄薄的皮也有讲究,做得好的,要用黄豆、绿豆、面粉和米粉打成糊糊,味道才香。待豆皮摊好,师傅会往其上刷上鸡蛋液,豆皮金黄的外表就是这样来的。
戴蛋液刷好,这张皮会被翻个面,让有蛋的那一面接受热锅的煎炸。而这时,师傅会往皮上铺糯米饭。之后,再均匀的撒一层由冬笋、榨菜、香菇和肉粒混合烧制成的打卤。这材料才几近齐了。
厨师往往会用颠锅这个动作来炫耀自己炒菜的技术。但你见过一口直径一米五的锅该怎么颠么?对于一个做豆皮的师傅来说,这是基本功。在打卤铺好之后,师傅会颠起大锅,给这半成品豆皮翻个面。之后,下油,加热,转动锅子,几分钟之后大手一挥,撒上绿色的小葱葱花,成了!
这样制成的豆皮,一整张有直径一米。熟练的师傅会手持两个盘子(没错,就是盘子),像分割烤乳猪那样把豆皮分成10厘米见方的小块,分卖给等待的人。
武汉豆皮,最有名的是老通城。毛时代,他老人家去过老通城。对那的三鲜豆皮赞不绝口。曾题词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但到现在,如果你不是老汉口,是绝对没法摸对路,吃上一口老通城的味道的。我家小时候离老通城近,几乎每星期都要去。不过去的时候,我倒是对那卖的片皮鸭(吃法和北京烤鸭一样,但用的不是填鸭,且只取皮不取皮下脂肪,每张皮片得薄如蝉翼,近乎透明,与北京烤鸭比别有一番雅趣)更有兴趣。但直到我懂事的之后,才发现老通城能进入所有武汉人记忆,凭的是那一手豆皮。但这时候老通称已经倒闭了。
九头鸟手艺绝妙如斯,九头鸟不善经商亦如斯。
面窝这货现在哪都有,但它是道地的武汉小吃。这种小吃是由粳米、黄豆混合打成浆,再加入适量葱花、盐调味,炸制而成。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先说米、豆的比例。恪守传统的老师傅做面窝,会严格遵守七米三豆规矩(这已经是传说了)。黄豆不够,则面窝味道不香;黄豆越多,面窝就越吃油,所以也不是越多越好。还记得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汉正街某处有个炸面窝的摊子,老板是个特别轴的老师傅,摊前竖着一个牌子:“面窝:七米三豆”,这家的面窝无比之香。而现在卖面窝的很少用这么多豆子了,省油。
炸面窝的勺子极其有特色。这种铁勺直径约15厘米,四周下凹,中间上凸。炸面窝时,先烧一锅热油,再用另一柄正常的勺子往面窝勺里舀入一勺混合米浆,在中间一刮,用手往米浆上撒上芝麻,然后下锅。
面窝勺凹处浆多,炸出的部分肥厚;中间面少,熟后和薄脆一样。同一个食物,兼顾了香脆和软糯,可见其中用心之深。
小时候,我早上经常出门给家人买早点,面窝是常吃的东西。我喜欢吃脆的硬的,就会嘱咐师傅多炸一会;奶奶牙口不好,就需要师傅把面窝勺子中间的面浆给刮掉,炸出个“框框”。现在许多大饭店里也卖面窝,但做出的几乎都是“框框”,把中间的薄脆给“改良”了。不得不说,这样的面窝真是了无生趣,我又不是没有牙的老人!
真正好的面窝,至少得有前面那张图的看像。
汽水粑粑也叫米粑粑。是不是武汉原产已不可考,我曾在上海吃过一次,更何况湖北各地,更是满地开花。
我对这种食物的印象,还停留在八岁以前。小时候我住江岸区二跃路一带,那里是地地道道的老城区。在童年的里弄门口,曾有一个年轻人推着三轮车,天天早上卖汽水粑粑。他的手艺,堪称一绝。
汽水粑粑也要用米浆做成。米浆打好后,要往里加适量醪糟,轻微发酵,以获得甜味。这样制备的米浆做出的粑粑,初尝时满口甜蜜,回味里有一丝酸,味道非常丰富。而现在的米粑粑,甜味纯然都是用糖加出来的,更有舍不得加糖的,真是味道索然。
制作汽水粑粑的铁锅大概有一米半的直径。锅的正中有一个饭碟大的凹陷,四周是平的。等锅稍微烧热,就要往平板上加米浆。每两坨米浆要连在一起,这样才算是一个米粑粑。
等锅放满,师傅会向锅中间的凹陷里加上水,盖上锅盖,再加大火。我童年的那个做汽水粑粑的年轻人,会用刨花来烧火。玩过火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种燃料烧起来有多快。米浆朝向锅的那一面,因为温度较高,于是乎会被煎出一个硬壳。锅中凹陷里的水会产生大量蒸汽,把米粑粑的另外一面蒸熟——汽水粑粑的“汽水”就是指的这个。
这样制成的米粑粑,一面似脆饼,一面软糯似发糕。而现在的汽水粑粑已完全无当年那么好吃,就是因为工艺整个都不同了:锅用的是平锅,没有装水的凹槽;加热用的是电炉,电炉加温的速度哪比得上刨花烧出的火。于是做出来的粑粑完全没有层次,该硬的地方不硬,该软的地方不软。
自从搬出老巷之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米粑粑。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稀还记得那个做米粑粑的年轻人被刨花产生的烟熏红的双眼。
为何要把这面窝和汽水粑粑放在一起说?
汽水粑粑有两瓣,像个贝壳一样。往里面夹上一个面窝,就成了我们口中的“武汉三明治”或者“武汉汉堡包”。武汉第一个KFC大概在我5岁的时候开的张,而在那之前,三明治、汉堡包的名字武汉人都已知晓,在电视里也都见过,但鲜有人真正吃过这洋玩意儿。而这粑粑夹面窝,一甜配一咸,是我们的创造,是我们的意淫,也是我们的回忆。
在外的武汉人们,你们还记得这“武汉三明治”么?
以后,我会来说说热干面、重油烧卖、鱼糊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