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68年,在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支持下,德裔探险家约翰·安东·古尔登施塔特开始了对俄国南方的考察。在帝国南部边境、如今的格鲁吉亚地区,古尔登施塔特观察到了一种“有着黑色耳毛”的猫科动物,并命名为chaus。这,就是丛林猫(Felis chaus)。
暗中观察。图片:TristanOakesPhotography / flickr
我不是猞猁的近亲哦
虽然耳尖也长着黑色的耳毛,但丛林猫和猞猁只算得上远亲。前者属于猫属Felis,这个属还包括南非大胃小霸王黑足猫、沙漠毒蛇杀手沙猫、高寒草原上的荒漠猫和作为家猫直系亲属的野猫。大约八百万年前,猫属的祖先与豹猫、渔猫和兔狲一支的祖先产生了分化,并在欧亚大陆演化出了主要占据温带大陆地区的猫属物种们。
丛林猫的外表应该还是很难和猞猁弄混的:苗条的身材,两米八的大长腿,瓜子脸,竖起的大耳朵,白色的嘴和粉红的小鼻头,无论怎么看都透着一股网红的气质。
有多少人进来是为了吸猫的?满足你们——献上丛林猫小朋友。图片:Gerard Lacz / FLPA
幼年的丛林猫身上会有条纹;而成年丛林猫的躯干通常是近乎单一的黄褐色,前腿内侧和后腿上有或轻或重的黑色条纹,一条不长但毛茸茸的尾巴上也有黑色的环。
带着幼崽的丛林猫妈妈。图片:Niranjan Sant / indianaturewatch.net
丛林猫却不呆在丛林
对丛林猫的首次科学观察,也就是开头说到的古尔登施塔特的科考,差不多是发生在这个物种分布范围的北部边界上,也就是大高加索山脉—里海这一线。在南方,丛林猫的疆域西起尼罗河下游,在近东、中东和中亚南部形成片段分布。再往东,丛林猫占据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并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山地地区。
“丛林猫”这个译自英语的俗名很可能来源于什么误会。广大的分布范围表明,丛林猫就像它的北方邻居欧亚猞猁一样,是个能适应各种生境的强大物种,但在典型的热带“丛林”(jungle)里就偏偏没有分布。它们偏爱的是各种临近水源的湿地环境,最好还有些密生的灌丛或杂草来掩护自己的行动。在英文中,丛林猫还被叫做“沼泽猫(swamp cat)”,这或许更符合事实。
草丛中的丛林猫。图片:J. Tiwari / catsg.org
其实并没有在森林中分布;仍旧是在草丛中。图片:Jurgen & Chiristine Sohns / Animals Animals
除了沼泽,丛林猫还能适应很多环境:半干旱地区的河床、荒漠里的绿洲、草原、落叶林,甚至在各种灌溉充足的农田和林场里,它们也过得很好——关键似乎是要有水而且不是很冷。丛林猫通常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但也可以分布到海拔2400米的喜马拉雅山麓。
正在过马路的丛林猫。图片:S.Rai / catsg.org
竖起耳朵表示警觉的丛林猫。图片:Krupaker Senani
不挑食的它适应性好
生活环境多样的丛林猫自然是个多面手。它们会爬树,也很喜欢游泳。其食谱非常广泛,以啮齿类为主,也可以靠超强的弹跳像狞猫一样捉鸟,或者扑进水里捉鱼,它们对两栖类和爬行类也来者不拒。在寒冷的分布区域北部,丛林猫会在冬天没有封冻的湿地中搜索受伤或是虚弱的水鸟,而在印度,丛林猫还会偷吃大猫猎杀的猎物尸体。
潜行的丛林猫。图片:L. Shyamal / wikimedia
对,丛林猫就是这么爱水,这动作难度系数怎么着也得有4.0。图片:Theo Allofs / Biosphoto
在很久很久以前,见多识广不挑食的丛林猫可能就已经活动在人类周围了。虽然没有迹象表明它们曾被驯化,但曾发现在埃及出土的猫木乃伊中有一部分其实是丛林猫。在猫神的形象里,是否也有丛林猫的影子呢?
John Reinhard Weguelin (1886)所绘制的《埃及猫的葬礼》The Obsequies of an Egyptian Cat,祭坛上可以看到死去猫咪的木乃伊,猫首人身的女神像(也许是Bastet)看守着墓穴的入口。
今天,丛林猫仍是南亚地区最常见的野生猫科物种,在IUCN红色名单里也属于“无危”级别,但强大的适应能力对丛林猫来说也许并非完全是好事——住得离人类太近很多时候会导致人兽冲突。报复性的猎杀和盲目修整湿地植被都是目前丛林猫种群可能受到的威胁。
远离人类的你们也许能更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图片:Sanjana Srinivasan / flickr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这个大脸络腮胡,是全球最濒危的猫科动物
体型最小的猫,竟然是个恐怖大胃王!
不服老!狞猫越老越要双马尾
方脸小萌猫,吃毒蛇的沙漠之王
喵星人的祖先,来自那片神奇的土地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