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流血牺牲的故事:大意就是从前有一个卵细胞,没等到精子,边走边吐血的事儿。
鲁迅先生说过:
那么,对于月经这每个月都需要正视的淋漓鲜血,姑娘们了解多少呢?为什么自己有时候会月经不正常?有时候又会突然出血?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就说“大姨妈”很任性,那“大姨妈”还真是有点冤。
月经说白了也就是子宫内膜周期性的剥脱出血,要弄明白这个,先得说说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是子宫最内层的结构。正如皮肤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子宫内膜也有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是后方的产出者,只需要负责源源不断地产出功能层。
而功能层活儿就多了,它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当我们说子宫内膜是胚胎发育的土壤时,我们其实是在说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它还受激素的调控,在每个没有等到精子的月经周期中周而复始地剥脱、出血、修复、增生、再剥脱,就像一个不断装修的卧室,保证胚胎无论在哪一个月经周期入住,都是住的新房。
月经周期怎么算?从月经的第一天开始起,到下一个月经到来的前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月经的周期受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
女孩子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卵巢的抑制慢慢解除了,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宫内膜增殖。
由于此时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机制尚未成熟,即使卵泡发育成熟也不能排卵,故月经周期常不规律,经5~7年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后,月经才逐渐正常。
每次月经一结束,就有一批卵泡在迅速生长。——是的,我说的是“一批”。我们都知道每个月经周期里,卵巢都要排出一枚卵子。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生育期的女性每个月都要发育3—11个卵泡,经过募集、选择,其中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可达完全成熟并被排出。
所以,虽说最后的那个精子是层层选拔的优胜者之一,卵子也能成为the one也不是全凭侥幸。
卵子发育的时候,子宫内膜也没闲着。旧的一批刚刚退出战场,新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已然在雌孕激素的支持下开始悄然生长。
功能层内膜不断增厚,其中的腺体也不断发育成熟,内膜里走行着螺旋形的小动脉也在增长和弯曲。这时候子宫内膜将会走向两种结局:
等到卵子发育成熟排出的时候,正是内膜发育到松软厚实适合着床的时候。如果此时卵子等来了她的精子,然后合体什么的发育为胚胎,子宫内膜就会继续增厚,等待新生命的来临。
如果卵子没能等到精子,对不起了,卵子就变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
随之而来的就是雌孕激素水平下降,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导致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坏死。
然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功能层,表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月经就来了。
正常的月经量有5~80ml,月经持续时间3-7天,经量太多或者太少,月经时间太长或者太短,都是不正常的。
月经血75%来自动脉,25%来自静脉,所以一般呈暗红色。
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炎性细胞、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通常月经血是不凝固的,但是出血快的话也会形成血块。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把月经中发白的血块放在水里洗洗,可以洗出子宫内膜。(此处可戳阅读原文,果壳网友已亲身试验……)
在月经期末,功能层会全部脱落,基底层迅速修复内膜上皮,下一批卵泡也在生长,新一轮的周期又开始了。
虽然内膜的生长和剥脱仰仗着包括雌孕激素在内的各种激素的调节,但是雌孕激素的水平其实是挺不靠谱的,有时就算不在月经期,它也会突然虎躯一震,让子宫内膜出点儿血:
比如有的小女婴出生后会有少量阴道流血和分泌物,我们称之为“假月经”,其实就是突然离开母亲高雌激素的环境后,激素水平骤降发生的突破性出血。
卵泡排出后激素水平突然波动,有的人就会出现发生在月经中期的排卵期出血。
有时候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功能不是那么强大,不足以分泌足够的激素支撑子宫内膜,月经还没来呢,就有少量的血先流为敬了。
上面只列举了众多原因中的三个原因,但月经周期的调节是内分泌系统多方参与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月经周期。
青少年时期和快要绝经的时候由于卵巢功能变化常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其余的因素诸如药物、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各种妊娠、生殖系统良性或者恶性病变都会有月经异常或者异常阴道流血。
甚至外界环境、精神因素都会对月经周期产生影响。
所以如果月经有异常,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随便相信网上搜索出来的诊断,去医院看看,因为这是个体化和专业性非常强的事情,找一个医生针对性地看看要靠谱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