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只要走出空调房就简直要了卿命的季节里,就该及时上线古人的一件装β神器——扇子!古人纳凉的方式极其多,毕竟怕热是人之常情,但是这可以随身带走又兼顾颜值和强调的,就非这扇子莫属了。
扇子大概可以分成两种,可以折叠起来的(一般为折扇)和不能折叠的(一般为团扇)。本文的重点在于β格和颜值,所以文史常识部分只是简单说说,可以让大家看了这篇之后可以出门碾压别人让他们觉得“哇,玩得就是内涵啊!”就行了。至于颜值部分,由于扇子属于不怎么容易保存的物品,而且扇子设计的大发展时期也颇为靠后,所以我倒叙着给大家讲扇子。

清

故宫曾经搞过一个《清风徐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成扇展》的展览。所谓“成扇”就是完整的扇子:扇骨往往更好保存或再利用,出自名家或面料精致扇面可能被拿去另外装裱,所以扇子收藏中分家的情况很多。
这个展览里有符合我们对于扇子幻想的、很“仙”的扇子,多为团扇,扇面用半透明的材料制作,呈现出轻盈缥缈的感觉。
蓝色“纳纱”《花蝶图》骨染雕夔龙纹柄团扇;绿色“纳纱”《花蝶图》留青竹柄团扇。
古人所用的纱,与我们现在所见的纱不太一样,经线俩俩相绞,尽管呈现出孔隙却结构稳定,在上面绣花也不至于让面料扭曲。
驼色“纱绣”《花卉图》木雕花柄团扇;绛色“纳纱”《佛手花鸟图》檀木雕花柄团扇。
也有不绣花,纱料本身就有织出的暗花的。
浅蓝色“暗花纱”《水仙福寿图》斑竹柄团扇
莽鹄立《执扇就座仕女图》,手里拿着一柄半透明的绣着竹叶的扇子;黄山寿,《班姬纨扇仕女图》,扇子有暗花。
不透明料子制成的团扇,则使用缂丝、绣花等手法做成花鸟题材,或富贵雍容,或浓郁大方。
黑色“绸绣”《牡丹双蝶图》竹柄团扇;黄色“缂丝”《凤梧牡丹图》紫檀刻寿字柄团扇。
这些团扇尽管有各种形状,但是大多对称,扇柄从扇面中间穿过,在最前方弯曲。画面内容却不追求对称,常有留白,基本走的就是文人画的路线。所以尽管有的用色大胆,也显得十分雅致。
某春宫图里的扇子
而折扇则多为书画类型的。由于是清宫旧藏,所以可以看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皇帝和大臣的作品。
和珅书法
对,就是你们认识的那个和珅,字很是不错,不过人家本人也是美男子来着的。
有慈禧太后画梅并书诗句。没想到品味还不赖哈。
最多的应该是乾隆,这个皇帝真是太喜欢刷存在感了,活得又长。于是就……
乾隆画“同心训迪”图
著名的文艺男神、小言男主纳兰容若这么写:
可见画扇子是一件极有情调的事儿。
不过很多人以为折扇只能花花写字,要么就印个什么图案,这个绣花是不是就比较难了呢?其实清宫旧藏里就有绣花的折扇。
“绣绘”《海棠花鸟图》折扇;“纱绣”《花鸟图》折扇
很多材料可以做成扇子,比如羽毛、竹、草等等。
“竹编席地”嵌伽楠木雕《竹鹤图》木嵌银丝柄扇;“编草平金”嵌玻璃珠《花蝶图》黑漆雕花柄扇。
“细竹编织”《牡丹图》竹柄扇;蒲席斧式木柄扇。
清宫的羽毛扇有折扇也有平扇,羽毛选择也很多样。
“孔雀羽”折扇;白羽毛扇(鹅毛)。

明

真正让折扇成为现在这样社会普遍接受,而且普及度还超越了团扇时代。要知道我国第一件和折扇有关的文物到南宋才出现,而且不是一把实实在在的扇子,只是一张图像而已。所以明代对于折扇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它基本奠定了我们如今所见的折扇式样和审美取向。
要说明代折扇,首先要和源头的日本折扇区别一点:明代折扇的扇骨数量比日本同期的多,一般为十几根,多的也有上二十的。并且扇子的两面都糊扇面,一般是纸,让扇子成为书画的重要载体。而正是明代对于扇子文化性的要求,使它真正成为了“怀袖雅物”。
和我们一般认为清代追求花哨、明代则简约大气不太一样的是,明代的折扇大量使用金色和黑色。当然,你要相信明朝人的品味,这金色和黑色也是搭配得一点儿也不俗气哦!
诸纯臣夫妇墓 泥金笺云逸山水画折扇
明代折扇大多出自墓葬,并且男女都有。有完整的已经难得了,上面的图案墨迹细看已经有了损失。仍然看得出明代折扇的书画更接近于文人画,素雅大方。更具有明代特色的折扇图案,莫过于十分有现代感的几何图案扇子!
明代黄元会夫妇墓出土,泥金折扇;诸纯臣夫妇墓,金笺几何图扇。错落的线条和几何布局,就算复刻拿到淘宝去卖,也一点也不会觉得是几百年前的设计。
明代的扇骨多而密,整把扇子似乎就没有什么空隙,所以装饰扇骨也成了时髦事。
朱守城夫妇墓 漆骨洒金人物花卉扇
我们现在熟悉的苏州纸扇工艺,早在明代已经是非常火热的爆款了,如今苏州制扇工艺更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

明代往前,几乎就是团扇及一切不折叠的扇子的世界了。一般认为明代以前,中国自己基本不制造折扇,毕竟市场也小,大多都是日本进口,所以折扇不仅罕见还十分珍贵。
折扇没有普及之前,团扇也是男女通吃的。右边这柄扇子,是从一位南宋太学生墓里出土的,还刻了他的号“君玉”。这把扇子不仅是一把男性使用的团扇,而且还可以绕着扇柄旋转。在土里埋了七百多年,外表已经十分惨淡了,但是依然掩不住整体造型的精巧雅致,也没有一点脂粉气。
北宋,《听琴图》局部;南宋,雕漆柄“君玉”团扇
至于宋画里那些女子所拿的扇子,那就更是小巧可爱了。尤其宋人女子的衣着大多讲究纤细流畅,更是衬托出那丝丝风流来。
南宋末,《招凉仕女图》。
美人香汗,配上夏季里常穿的半透纱罗衣服,领口低低,那就是一副令人遐想万千的画面了。著名的美男词人,和李师师交好的那位周邦彦就这么写——
而侍女们拿的扇子则可能稍大一些,轮廓简单而不呆板。
南宋,泸县宋墓;宋代,持扇仕女。

唐

贵人仕女们拿的扇子小巧别致,而侍女手中的扇子更大,这点也可以从唐人画作上得到印证。
周昉《挥扇仕女图》;张萱《捣练图》 ,今存为宋徽宗摹本。
对嘛!手拿一把小巧的扇子才会有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绮丽画面呀。
《唐人宫乐图》局部。
唐代并没有多少扇子实物留下来,据说唯一的实物是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出的。我们几乎只能从陶瓷、壁画中一窥真实的唐代。墓室壁画里的侍女们多将扇子直立举在面前,扇子多为椭圆形,扇柄稍长并且从扇面中间穿过,扇面也无多装饰。
唐代,新城公主墓壁画。这些拿扇子的侍女只是那一群侍女队伍里的一员。
我们还能在画作里看到另外一种巨大的扇子,完全扇不动风了。这种就是其仪仗作用的扇子,也叫“障扇”,这才是扇子更为原始的作用。
传阎立本《步辇图》中的“障扇”

汉

更早的扇子甚至都不是对称的,比如谈扇子一定会拿出来溜溜的马王堆的扇子。
西汉,长柄大竹扇,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柄长176厘米、扇面宽45厘米;三国,三国,西王母铜镜的部分拓本。
但是实用的扇子也很早出现了,因马王堆还很“贴心”地同时还出土了一把样式相似,只尺寸缩小的扇子,沈从文认为这就是“便面”,就可以用来扇风还能可以遮面。
西汉,小竹扇。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柄长52、扇面宽22厘米;东汉,画像石上炙肉奴仆用便面扇火图摹本。
最后,我们回到扇子这个字来。《说文解字》这么解释:扉也。从戶,从翄聲。
崔豹《古今注》里提到了“五明扇”和一种“雉尾扇”,这些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扇子,都与纳凉没关系。结合“从户”这点,大约可以得知当时的扇子外形高大,可以彰显地位,且有一定伟光正的说头。
(插播一个作者公众号)
空调和电风扇越来越流行,现在连烤羊肉串的都改用鼓风机了。不知道以后的孩子还能不能理解“蒲扇般的巴掌”……
本文来自果壳网,禁止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美美的你~要不要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