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直播带货种草之前,这些问题我劝你想清楚
买它!买它!!买它!!!如何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保持冷静?如何不被成分党逼成了化学家?如何判断化妆品适合自己?怎么观察化妆品功效?今天告诉你。
成分标识
化妆品包装上的全成分标识原则是,浓度越高成分的排位越前(这里指浓度超过1%的成分,低于1%的成分随意排列)。根据你想达到的功效,看看大概对应成分排在第几个,而不是一味相信商家的宣传话术。
比如说排在防腐剂或者香精色素后面的成分,就属于含量很低了,心里大概会有点数这个钱花得值不值。

活儿姐手边一款精华的成分表,含量不足1%的视黄醇在排序时就会比较靠后。
当然,很多有效成分不用超过1%,比如视黄醇就是低浓度起效)。
具体某种成分的安全性,可以在“美国化妆品原料评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https://www.cir-safety.org)进行查询。

效果自我判断
清洁
清洁类产品在脸部停留的时间很短,即使产品确实含有有效成分,也不会发挥什么作用,所以只要选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即可,无需追求其他额外的效果。
另外即使大油皮也不要过度清洁,过度清洁导致皮肤负反馈分泌更多油脂。

如果不是对洗感特别苛刻,或者一定要某一品牌的产品,那目前很多开架洗面奶都是性价比之选。
关于洗干净的标准:一般对于清洁产品要求能去除面部多余油脂、皮屑、尘土大颗粒即可,判断标准是用化妆棉擦拭没有明显污物即可。
最可怕的方式就是洗脸仪耍很久+化妆棉擦很久,皮肤屏障功能会被损伤,反而不容易抵挡外界污染和病菌。
保湿
保湿效果是刚需,自我评估主要是使用后紧绷感有没有消失?脱屑或小细纹有没有改善?触感有没有顺滑?除了即时的改善,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后的效果。刚涂上去可以,过几个小时就不行了,那这个保湿霜效果就不太好。

毛孔和痘
毛孔、痘痘这个肉眼可以判断,出油可以用吸油纸测试,涂抹控油产品以后间隔使用吸油纸,看看上面的油量有没有减少。
酸类
果酸/水杨酸等去角质类产品,主要关注刺激性。使用前期会有不耐受的情况,比如皮肤泛红、刺痛、瘙痒、干燥、紧绷等,一般使用2周左右,皮肤耐受后症状会消失。如果持续刺激没有改善,还是停用或换用低浓度的产品。

去角质操作一般会改善皮肤的透明度和光滑程度,这个需要专业仪器测量。一般肉眼看起来皮肤变光亮,效果基本就是达到了(但也不要像古典美容院出来的反光皮,看起来比较过时)。
抗皱、美白
抗皱、美白类产品比较难自我判断,可以关掉美颜,在同一光线、角度、时间拍摄前后对比照。当然最好的是半脸实验(一般看4周左右的效果,皱纹改善比较困难,可以适当延长一点观察时间),只涂半边脸,另半边脸只用基础保湿产品。
鉴于很多护肤品价格昂贵,如果要长期用,严格一点点的验证也不为过。
抗氧化
抗氧化类产品主要也是为了抗衰老,但抗氧化是细胞层面的机制,判断指标仍然以小细纹、脸色红润度、蜡黄程度的改善为标准即可。
备案编号
国产和进口的化妆品产品标签中的妆字号、进妆备号,在国家药监局网站都可以查到备案信息。
一般大牌的没什么必要查,自己都没听过的小众产品(不要迷信看起来是进口品牌的产品)、微商产品,查一查比较放心。

保质期
化妆品的保质期是厂家根据室温敞口细菌实验推测的,主要考察的指标是化妆品防腐系统的完整性有没有被破坏。至于活性有效成分的衰减与否,跟保质期没什么关系。
常见的保质期符号,下图这种标志表示开罐后能用多久,有时还会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代表未开封情况下的保质期。

有时候进口产品的中文标签是保质期,瓶身外文标签是开罐以后的保质期,最安全的办法是按照距离最近的时间停用产品。
眼部产品
眼部产品的安全性容易被忽视,皮肤科医生不了解眼睛,眼科医生不了解化妆品,往往耽误眼部产品不良反应的诊治。
眼霜和面霜区别不大,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次。今天着重说一下有区别的地方:眼部产品需要通过对结膜的刺激实验,以减少对眼部的刺激。
所以如果你本身比较皮实,面霜当眼霜用是没什么不可以的;如果本身是真公主,拿眼霜当面霜更可以。

不过眼部问题不仅仅需要关注皮肤,还有眼球本身。一些含色素的化妆品可能在泪腺系统和结膜内积聚多年,使用后立即出现眼部不适的情况也很多。泪膜(泪液形成在眼球的保护性液体薄膜)及其稳定性也可能受化妆品影响。此外,用于抗衰老的眼霜一般含有视黄醇,可能对睑板腺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干眼症。
痤疮(痘肌)
化妆品中的痤疮爆发诱因包括致粉刺成分、精油或太油腻的粉底、粉饼、强效皮肤清洁剂 、pH值为8.0的肥皂。一些护发产品,如发蜡、润发油等,也可能导致额部的痘痘。

油腻的刘海可能是你额头痘的元凶。此外男生还会面临胡须痘的困扰。
痘痘是无法仅靠使用护肤品就能治愈的,正规就诊必不可少,以免拖延病程产生可怕的痘疤。当然有些治疗痘痘的药物,会让皮肤干燥和泛红,这时配合一点保湿霜也是必要的。
敏感皮肤和过敏人群
尝试新的化妆品时,有过敏史或皮肤敏感的消费者最应该先拿几个小样试用。无论多大牌的产品都有可能造成刺激和过敏。手腕和耳后皮肤比较薄,感觉也比较敏感,出现红肿、瘙痒容易观察。
最好的办法是去医院做斑贴实验,很多医院也开展了化妆品常见过敏物质的系列检查,这样长期使用某类化妆品成品也比较安心。

斑贴实验一般在背部进行。
一些经典的抗敏修复成分:红没药醇、神经酰胺、泛醇、甘草酸二钾、洋甘菊、积雪草等可以选择。
孕产妇
孕妇/哺乳期患者的美容程序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由于缺乏对照试验,不能就刷酸、注射剂、填充剂和大多数妊娠期激光治疗的安全性提出明确的建议。小的美容操作,如剃毛、穿孔和电灼术一般是安全的。刷酸的话,乙醇酸和乳酸安全,但应避免使用三氯乙酸和水杨酸。至于其他医美操作,遵医嘱就好。

使用合格美发产品不太可能引起胎儿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美发师的职业暴露,建议从业者操作时佩戴手套以减少接触。一般的孕妇,怀孕期间接受3到4次头发护理,通常不会增加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皮肤更新周期(表皮通过时间)是28天左右,年纪大的人代谢慢,时间会更久一些。所以不要频繁地更换护肤品,给足化妆品作用的时间再判断效果。
不用跟风,不要看了个直播就疯狂囤货。护肤这件事本来就很私人,即使从安全性角度看,常见的美白、祛痘和抗老成分(比如维A醇、水杨酸和果酸)都有剥脱角质的功效,繁复护肤有时会适得其反,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就不仅仅是保养的问题了。
另外化妆品之所以不是药品,是因为功效也就那么回事,后续可以借助医美手段继续改善,不用急于求成。
最后再说一句,护肤永远记得:安全第一,效果第二。
更多精彩内容

活儿姐
主播的业绩里,有没有你的一份贡献?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