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花看似没“花心”,实际上想方设法招蜂引蝶

小时候,外公在阳台种了很多花,其中一种粉红色的小花一直吸引着我:它花期很长很长,似乎一年365天时时刻刻都在开花;每朵花都有一根长长的管子,5片花瓣排在一个平面上,似乎看不到花蕊的存在。

就是它!别名有日日春、时钟花、五瓣梅等等。图片:Joydeep / wikimedia commons
可爱的小粉开花后也能结出果实,果实的样子也很奇特,像分叉的手指,里面有黑黑的小种子,掉到盆土上很容易发芽,一年又一年,生生不息。

果实仿佛是两根手指在比“✌️”。图片:wikimedia commons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长春花。

名为长春,却和长春无关
长春花和吉林省会长春并没有关系。长春花作为来自热带非洲的植物,其实不太能够适应东北的气候,“长春”之名应该是指它花期长。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日日新”,同样反映了花期长、每天都能开花的特点,而且还能联想到《大学》里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文化的气息啊,扑面而来。

长春花来自马达加斯加,其实和长春并没有什么联系。图片:Pixabay
相反,有人还认为长春的城市名字来自长春花,引用清朝的《盛京通志》和《吉林通志》中提到的“长春花柔条纷披,黄花烂熳,逐时开放……吉林有之”,但是这个描述怎么看都联想不到今天我们所说的长春花,非要指定是哪种植物的花,我觉得有点像蔷薇科的黄刺玫之类的——这个倒确实是东北有的植物,不过话题就扯远了。

黄刺玫Rosa xanthina。图片:wikimedia commons

花坛常驻毒物之一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属于夹竹桃科长春花属,原产于马达加斯加,现在世界各地归化,在南方属于常见的“路边野花”或“花坛常驻选手”。长春花有毒,与著名有毒植物夹竹桃是近亲,与东南亚知名“庙树”鸡蛋花也是近亲,夹竹桃科的植物特征明显,很容易辨认。

美艳且致命的夹竹桃。图片:Alvesgaspar / wikimedia commons

鸡蛋花,又叫缅栀,一种带有持久不散的浓郁香气的夹竹桃科开花灌木,因此被祖玛珑Jo malone做成了香水。图片:Renesis / wikimedia commons
如果你折断长春花的枝条,断面处很快就会有透明的液滴渗透出来,如果是鸡蛋花、狗牙花等,流出来的则是白色的如牛奶一般。夹竹桃科植物的乳汁中含有毒生物碱,是夹竹桃科植物保护自身的手段,所以无论如何都请注意不要触碰汁液。

很多夹竹桃科植物都有白色乳汁,有剧毒,不要碰不要尝。图片:phytoimages.siu.edu
夹竹桃科植物的花,花瓣会朝一个方向旋转,方向并不固定,有的是顺时针,有的则是逆时针。严格来讲,长春花的“花瓣”应该被称为“花冠裂片”,因为它们的基部相连,会形成一个花管,而狭义的“花瓣”应该是彼此分离的。俯视长春花的花朵,你会发现它的花瓣都偏向了逆时针的方向,而像华南常见的黄花夹竹桃等则是顺时针偏转的。这个现象在花瓣狭长的种类中更加明显,比如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的花就扭成一个小风车一样,又被称为“风车茉莉”。

络石的花,像不像大风车转呀转悠悠?图片:Scott Zona / wikimedia commons
夹竹桃科的植物还有一个特征,花蕊内藏不明显——嗯,这就解答了我小时候的疑惑。长春花并非没有花蕊,只是不太起眼而已,秘密就藏在它那根细长的花管里面。剖开这根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的管子,可以在管壁上找到5个灰尘一样的花药,而雌蕊则从管的最深处长出来。对各种蝴蝶来说,这种设计就像是为它们量身定制的,非常方便它们细长的口器伸进花管中取食,而植物可以就此完成传粉。

长春花子房下位,有很长的花冠筒,雌蕊藏在花冠筒中,而雄蕊则着生在花冠筒上半部分。图片:Pixabay

长春花的科学插画,1~5分别示全株、花萼展开、花冠裂片上的雄蕊、雌蕊与花盘以及种子。图片:《Flora of China》

好男人花也花心
话说回来,对夹竹桃科的花结构存在误解的人并不止我一个。比如热带地区的花园中很常见的黄蝉Allemanda neriifolia,它竟然被某些导游取了个名字叫“好男人花”,理由是它没有“花心”。现在我们知道,黄蝉花当然也是有花心的,只是它太短了而已。

好男人花也不一定就是不花心,也许是没有心呢?不过人家其实就只是短而已。图片:Fan Wen / wikimedia commons
长春花除了可以出现在家里的花盆中,也经常出现在路边的花坛,它不仅花好看、花期长,生命力也比较顽强,这个粉红色的小可爱能够熬住马路边的风吹日晒。经过多年的栽培,如今长春花的颜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白色、桃红色到大红色、酒红色、紫色有了一系列的过渡,有些品种还能同时有两种颜色;花型上也有了一些变化,整体更加丰满圆润,而且相对变得更大。

各种颜色的长春花。图片:Pixabay

来自欧洲的亲戚
值得一提的是,夹竹桃科还有一种蔓长春花Vinca major,中文名只有一字之差,英文名Periwinkle和长春花的英文名Madagascar periwinkle也很相似,可见两者颇有渊源。

蔓长春花原产自欧洲,相比长春花略抗冻一些,但是还是抗不过长春的冬天。图片:Pixabay
蔓长春花也经常用于绿化,但它和长春花同科不同属,外形也很容易区别:顾名思义它是藤蔓状的植物,花朵浅紫色,逆时针偏转的角度更加明显,而且种得更多的往往还是叶片有斑纹的品种。在习性上,原产自欧洲的蔓长春花显然要比它的非洲表亲更加耐寒,在包邮区的室外也能安然过冬,而长春花面对华南以北的冬天就有些扛不住了,盆栽的话也需要在室内做好保暖。

致命的“解药”
除了作为观赏植物,长春花也可以药用。和那些被用为传统中草药的植物不同,长春花是实打实地被现代医学研究验证过的。前面我们提到,长春花和很多夹竹桃科植物一样,汁液中具有毒的生物碱,长春花的药用价值来自于此。

长春新碱的分子模型,长春新碱商品名“维克思丁”、“安可平”(Oncovin),又名长春花新碱、新长春碱,医学上简称VCR。它是一种有丝分裂抑制剂,被广泛用于化学疗法,用以治疗许多癌症。图片:Fuse809 / wikimedia commons
长春碱和长春新碱这两种生物碱都是提取自长春花,它俩的效力类似于中学生物课上学过的秋水仙素,但更胜一筹:它们干扰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细胞无法正常完成分裂增殖。长春碱可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等癌症;长春新碱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癌症。目前这两种生物碱已经开展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相关药物也已投入临床使用。同样的,长春碱与长春新碱虽是救命药,但副作用严重。

好花长春,愿我们可以日日赏花,却永远不必用它救命。图片:Conrado / wikimedia commons
是萌物,是毒物,也是药物,长春花自如地切换在三个角色之间。它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它普普通通,却又不太普通。
有乳汁,不能吃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