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肥胖的人更长寿?这其中怕不是有什么误会……
众所周知,肥胖可以引起很多疾病。但近些年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很多研究中:肥胖病人的死亡率要低于正常体重人群。
难道从此可以毫无负担地大吃大喝,简单快乐生活吗?这样的好事真的存在吗?
想得倒是挺美,那这些研究是怎么回事?
什么,研究发现肥胖者寿命更长?
事情要追溯到1999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达伦·施密(Darren S. Schmidt)及其同事在处理数据时意外发现,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肾衰竭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后,寿命更长。他们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肥胖-生存悖论”。

图丨图虫创意
无独有偶,在此后近二十年间,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癌症等疾病的相关研究中也陆续出现了肥胖悖论。比如2006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中,超重者比正常体重者的死亡风险低18%。
这一发现颠覆了研究者们的三观,谁能想到苦苦纠缠了几十年的健康死敌,最后竟然是健康的保护者?这种滋味,必定是一言难尽。
难道真的是胖人有胖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肥胖,便不得不提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标准,也是研究肥胖与疾病、死亡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根据中国的标准,BMI在18.5~23.9为正常体重。

BMI与健康标准 丨 作者供图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过去十几年间,研究者们与肥胖悖论展开了漫长的游击战,力求找出肥胖悖论的破绽,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
比如,部分研究者发现,肥胖患者和正常体重患者间经常有年龄差异。由于肥胖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所以胖人通常发病较早,这使得肥胖患者通常比较年轻,因此存活率更高、活得更久。但在另一些研究中,即使控制了年龄这个变量,肥胖悖论仍然存在。可见,年龄差异可能是导致悖论的原因之一,却并不是全部真相。
另外,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肥胖的衡量指标有时候也会影响结果。用BMI衡量肥胖程度时,并不能体现出脂肪在身体上的分布情况。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肥胖类型是向心性肥胖,也就是肚子大四肢细的那种胖。如果高BMI人群中向心性肥胖的比例低,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肥胖悖论。然而,这一原因不能解释其他疾病研究中出现的肥胖悖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肥胖类型是向心性肥胖丨 图虫创意
也有学者指出,肥胖可能不是长寿的因,而是长寿的果,这种因果倒置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较瘦的病人可能是因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从曾经的胖子变成了瘦子,并且由于多病缠身而寿命受损。因此并不是胖子长寿了,而是没有被疾病拖累成瘦子的人长寿了。但是这个说法仍缺少证据支持。
2018年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指出,在心血管疾病中,死亡风险最低的是正常体重人群。这项研究的随访时间超过25年,长于既往研究。因此,随访期不足也可能引起肥胖悖论。在随访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区分正常体重人群和超重、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
胖人没有胖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会出现肥胖悖论,而出现肥胖悖论的研究中,它的含义也一定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越胖越好。多余的脂肪对身体是沉重的负担。
肥胖会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胆系统疾病、痛风、癌症等,还会影响生育能力。既往大型研究也显示,随着BMI的上升,人群死亡率逐渐上升。甚至有证据显示,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期望寿命的稳定增加可能会因肥胖患病率的升高而终止。
一些令人在意的数字:
1)重度肥胖人群(BMI≥40)的死亡率是BMI正常人群的两倍。
2)80%以上的糖尿病是肥胖造成的。
3)超重人群易患13种癌症。其中,在肥胖的男性中,BMI每增加5,食管癌发生风险增高52%。在肥胖的女性中,BMI每增加5,子宫内膜癌风险增高59%,胆囊癌增高59%,食管癌51%。
4)在有性功能障碍的肥胖男性中,1/3的人可以通过减肥改善症状。
5)如果没有肥胖,人群中膝骨关节炎的比例在美国会下降50%,在中国会下降8%。
总之,肥胖悖论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仍有待一个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去诠释,而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它的出现,一定不是因为肥胖使人健康。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还是维持正常体重吧,那才是真正健康的。
参考文献
作者:AugustP
编辑:黎小球
一个AI
醒醒吧,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如果肥胖可以让你延长几年寿命,你愿意么?欢迎给出你的答案!
BTW,我们设置了小小的门槛,相信热爱科学的你肯定会通过考验!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在42秒内答对尽可能多的题,达到一定分数才可以加入,每24小时仅能答题一次。呼~深吸一口气,然后好好答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