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论文图片PS,曹雪涛回应:“放错图了”
最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教授,被质疑其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存在图片问题。

曹雪涛 | 东方IC
从11月14日开始,曾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的独立科学顾问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推特和科学讨论与评审网站Pubpeer上,贴出了对于曹雪涛实验室论文的质疑。随后,她和一名网名为Hoya Camphorifolia的网友,在Pubpeer上标出了约50篇有问题的论文。
在被比克质疑研究成果后,曹雪涛及其实验室成员在Pubpeer上回应了部分质疑。
谁质疑了谁?
曹雪涛是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长期从事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的基础研究、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转化应用研究。曹雪涛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250余篇,其中包括《自然》 (2篇)、《科学》 (2篇论文,2篇评述)、《细胞》 (4篇),论文SCI他引10000多次。
伊丽莎白·比克是一名独立科学顾问,她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任职15年,在微生物群研究和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具备专业知识,目前专职调查篡改实验图像等学术造假问题。2016年,她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期刊mBio上发表论文,举报700多篇论文的图像异常,数十篇论文因此被撤稿。
PubPeer网站创办于2012年,是供科研人员等群体讨论与评审科学研究的网站,研究人员可在该网站上对已发布的科研成果进行同行评审,表达评论与质疑。2014年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造假论文发表后,PubPeer上最先出现了关于伪造数据的讨论。
质疑了什么?
目前被质疑的文章约有50篇,时间从2003年一直跨越至2019年。绝大部分文章里,曹雪涛都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当然,通讯作者也担负着确保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目前,50余篇文章中,被质疑的问题主要包括几方面:
1)在不同实验或不同指标当中,出现的结果图过于相似,被质疑为同一张图片反复使用。

2008年发表于《分子免疫学》的论文,两个不同的蛋白免疫印记实验里,作为标准参照的Actin条带,调转180度后疑似相似(红框所示)

2019年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的论文中,两个理论上不同的组织,其切片染色的结果却相似(红框所示)
2)图片有疑似被改动过的痕迹。

2007年刊发于《分子医学杂志》的论文,蛋白免疫印迹的实验结果中,条带有被剪切过的痕迹 | 参考资料

2009年发表在《免疫学杂志》的论文,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图里,被质疑有多处不该有的相似
此前已有3篇更正1篇撤稿
此前,有3篇通讯作者为曹雪涛的论文,其团队已经在学术期刊上进行了更正——
2004年发表在《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上的文章,错误地使用了两张相同的图。由于原始数据已经不可用,在2014年的更正里,他们用新实验的数据进行了代替。

2004年的文章里,红框所示的两张图有误
2005年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文章,包括蛋白免疫印迹、细胞流式术、逆转录PCR等实验数据出错了。他们在2015年的更正里展示了正确的数据;并且表示,这些错误不会影响数据解读和论文结果。
2013年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文章,其中图片有误;他们在2014年的勘误里更换了图片。
另外,2014年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的另一篇文章,之前已经由研究者自行撤稿了。
回应了什么?
过去这一天,曹雪涛及其团队成员,陆续对其中几篇质疑的论文进行了回应,(但大部分质疑仍未得到回应)。在被回应的几篇文章中,最受关注的是2014年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
质疑者表示,这篇论文的补充结果部分,有一张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图。其中,最左边“未转染”与最右边的“Inc-DC RNAi-1”的数据,被怀疑是相似的。

最左边“未转染”与最右边的“Inc-DC RNAi-1”的数据,被怀疑是相似的

质疑者将两张图重叠,发现颇为吻合
对于,曹雪涛亲自回应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放错了图;并且在回应中,展示了原始数据,对这种无意的错误表示了歉意。
曹雪涛贴出了原始数据(左滑查看更多)
类似“无意的错误”,还有2018年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的文章。论文第一作者Shuxun Liu表示,他们错误地复制了同一份数据,导致结果图重复;目前,已经向期刊申请更正,勘误将会尽快公布出来。

比克质疑这两张图片是一样的,作者回应称是复制错了结果
有些回应则称,并非是论文出现了问题。
例如,2011年刊发在《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论文,第一作者Taoyong Chen在回应中展示了原始的图像,表示这几张图恰巧很像,并没有存在错误或有意造假。
2013年发表在《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论文,关于几个miRNA微阵列的图像,第一作者Li Lin表示,这是因为图片从低像素转为高像素的过程中变得比较模糊,同时存在色差等问题;并且贴出了原始数据佐证。
左图为质疑者质疑的图像;左滑为研究者贴出的原始数据
存在争议的质疑
但在质疑的过程中,有一些帖子也出现了争议。
例如2008年发表于《血液》(Blood)的文章中,比克质疑,细胞免疫荧光实验中,红框所标示的视野太过相似。随后,其他网友指正道,根据论文的内容,这里6个小图,标示的本就是同一片细胞。

这个结果图里,6个小图代表的是不同条件下的同一片细胞
也就是在这个帖子底下,曹雪涛回应了一份声明。
目前,还有大量的质疑没有被回应。中国工程院办公厅表示,他们已经接到了有关的投诉,会调查处理这件事情。
至于这50余篇被质疑的文章,其中数据和图像出错的部分,是无意的过失,还是有意为之,可能都要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比克在自己的推特中也说:我没有在指责任何人学术不端;请记住,许多这类小问题可能只是诚实的错误。
但无论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犯下的,研究者都应该为自己发表的数据和随之而来的后果负责。而确定数据真实有效,也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准则吧。
作者:麦麦,矩阵星
编辑:luna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1] Pubpeer.com
[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Elisabeth_Bik
[3]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eye-for-manipulation--a-profile-of-elisabeth-bik-65839
[4] http://www.xuetaocao.org/
[5] http://graduate.nankai.edu.cn/cxt/list.htm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