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现场看多了,那国外设计师“没跑偏的中国风”长啥样?
今年受 疫情影响,运作百年的时尚圈也随之按下暂停键,连永远轮轴转的四大时装周都进入了停摆状态。 每年一度的时尚奥斯卡Met Gala眼看也要无限期推迟。 这个于每年5月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慈善晚宴,素有时尚圈奥斯卡之称。数不尽的名流,看不完的华服,还有红毯边上不停呼喊巨星名字的记者,你所能想象到的人生高光时刻 都在这里。话题热度不输任何一场时装大秀 ,是明星、设计师明里暗里较劲 的顶流战场。 每年晚宴,明星们都会根据当年的服装主题,穿上最“拼”的定制战袍,携同设计师一同在红毯亮相,接受主持人“OMG,YOU LOOK GORGEOUS ”的彩虹屁吹捧。 从宗教意味浓郁的“Heavenly Bodies”,再到极致浮夸的“Camp”, Met Gala每年的主题都玩味十足。不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最出圈的一届,要数2015年的“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那年的媒体通稿里, 在红毯上被Bingbing Fan“力压”的女星又多了4位
Sarah Jessica Parker真人演绎“奥运福娃”(???)
当然,全场最最出圈的还数中华本土高定之光郭培的这件“煎饼裙”,Rihanna也从此荣获"山东天后" 的江湖称号。 红毯上设计师的再创造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除了迷惑造型大赏之外,真正的大中华精髓 都在博物馆的正式展览当中。 “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取名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续集“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讲述的是爱丽丝透过一面镜子,掉进了一个虚构的奇幻世界。意指本次展览展现的不是真实的中国本身,而是西方人幻想中的东方意想世界,如镜中花,如水中月 。 这次展览恰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文化馆的100周年,为了打造如梦如幻的展厅意境,主办方特地邀请了中国著名导演王家卫 担任艺术总监,金牌美指张叔平 负责影片及音乐。 展览共动用多达14个 展厅,陈列了140多件 高级定制以及前卫成衣,还从北京故宫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梅兰芳纪念馆 借来了诸多藏品呈现给公众。 原本计划8月结束的展览因过于火爆而延展至9月,创下8万余人 的入场人次记录,声势之浩大在当年创下历史纪录。 展览的主题分类上,根据中国时尚的三个主要时期分为:帝制中国(宫廷服饰) 、民国中国(旗袍) 、新中国(中山装) 。 仙鹤、蝙蝠(福)、祥云、海浪、山峰这些在古时宫廷服饰中常有出现的视觉元素,无疑是西方设计师眼里标志性的东方符号,而龙(袍)无疑是对帝王权威 想象的集大成者。 在古代,宫廷服饰等级分明,不同的官职(文官、武官)根据不同的等级(一至九品)辅以不同的补子 在服饰上进行划分。 而“十二章”纹饰则是龙袍 所独有的纹理样式,“前后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 “日、月”两章对称排列左右两肩之上,且靠近脖颈部位; “星辰、山”两章对称排于领口开襟下部和后颈下部,另有少数“星辰”和“山”两章皆位于背部后颈处,按“星”在上、“山”在下的顺序排列; 巧夺天工的手工工艺,繁复讲究的排布秩序,无不体现着古时帝皇至尊无上 的权威身份 。 由于纹饰过于精妙隐藏于衣服当中,主办方邀请了女帽设计艺术家Stephen Jones以“十二章” 的符号为元素制作了相应的头部装饰,置于人体模特身上向观众展示。 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孕育出一首首至今传唱的名曲,如《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天涯歌女》,也捧红了一众当时极富影响力的传奇女星,如胡蝶、阮玲玉、周璇。其中,女演员胡蝶 在1929年以当代“中式优雅”的典范登上了《vogue》杂志美国版。 而包裹着这些传奇女性的,正是当时代表着海派风情的服饰——旗袍 。 旗袍 ,无论是对电影的发展还是时尚历史都有着深远影响,启发了无数艺术从业人的创作灵感。而这当中传播最为经典深远的,要数王家卫所导演的电影《花样年华》。片中昏暗含蓄的美术色调,优雅宛转的中粤配乐述说着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港岛爱情故事,多达22套的旗袍造型,也让张曼玉经典的荧幕形象在世界电影史册中留下烙印。新中国成立初期,兼备简洁及实穿性的中山装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新式服装。在国际关系风云动荡的特殊背景下,这种将阶级、性别差异包容其中的新式服装,在西方人眼里意味着一种理想主义及乌托邦精神。 它所透露出的社会主义意味受到了一些欧洲知识分子的追捧。 要问西方人眼中影响力最大的东方缪斯是谁
那不得不提的名字就是——黄柳霜
黄柳霜(英文名:Anna May Wong),1905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是电影历史上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也是第一个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名字的华人演员(李小龙、成龙在其之后)。 她在电影《莱姆豪斯蓝调》( Limehouse Blues)里所塑造的妖艳、权谋的龙夫人形象,深入人心。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她只能一直重复扮演着风尘女子的刻板荧幕形象 ,因此在中西方世界都不受待见。1943年宋美龄访美 发表演讲,期间曾会见200多位支持中国抗日的美国影剧界人士,却唯独拒绝邀请黄柳霜。各种原因,不外乎是怪她的演绎“损毁了华人形象”。 “中国男人嫌我是戏子,白人又不能与华人通婚。”终生未婚的黄柳霜享年56岁,她短暂而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毁誉参半。但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她依然为世界影史留下了诸多经典的东方荧幕形象,为后世的时尚从业者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说起最爱中国文化的时装设计师,让人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Valentino Garavani。 这不是中国博物馆,而是Valentino老爷子自己住的家。 想窥探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要去看看他的家。中国窗花造型的扶栏,顺势而上的过道挂满了明清古人的国画肖像,空间内随处可见的景泰蓝器皿、榫卯家具,无不体现着Valentino老爷子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喜爱 。 “当时我参观了一场中国传统服饰展览,那是我一生最激动的时刻之一。”自从1993年首次来到北京之后,他就再也无法忘记这个东方的神秘国度。 其实早在1968年,Valentino Garavani就以青花瓷为元素设计了服装系列。 Valentino Garavani先生已于2008年举办告别大秀宣布隐退,而当今的品牌接班人Pierpaolo Piccioli不仅继承了品牌的精神理念,也继承了老爷子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2019年,他带领着Valentino团队来到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Valentino DayDream 的高定大秀。当时在时尚圈轰动一时,圈中名人悉数到场朝圣。大秀地址选定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北京颐和园,这座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可谓是集中国园艺艺术之大成者。璀璨华服在灯光、造景的烘托下,熠熠生辉。 设计师将这场秀形容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碰上了明清时代的中国。两个古老文明的相遇”。 秀中不少造型灵感来自中国“京剧”,比如超模杜鹃压轴登场的这套花神裙摆。 无论是动用32000个亮片缝制而成的诡迷长裙,还是耗费350米的布料调配上百个不同色调的蝴蝶结披风,无不体现着Valentino传统手工的精湛与考究。 时装品牌Dior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创始人Christian Dior就一直以来对中国充满向往,他将这份憧憬化作创意加以表达,创作出Pékin(北京)、Chinoiseries(中国情结)、 Nuit de Chine(中国之夜)、 Hong Kong(香港) 和Bleu de Chine(中国蓝)等经典款式。1950年成衣系列的 Verticale連衣裙就以中国汉字为灵感的精美印花,向中国书法致敬。 尽管Dior的设计大棒在John Galliano的“犹太门”事件后几经易主,但John Galliano无与伦比的才华天赋无疑在时尚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设计师,于1997~2011年执掌Dior。在那个时尚圈还能挥金如土的黄金年代 ,他带领着Dior走向最为经典的鼎盛时期。Galliano对服装的解构处理游刃有余,善于从史料中获取灵感 ,将传统符号化作自己的视觉美学,浮夸的造型轮廓 、极具戏剧化的鬼魅妆容 是其T台标志。 习惯于自旅行汲取想法的他,坦诚自己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为了能够获取中国灵感的第一手资料,他于2002年前往中国的街头巷尾体验生活,时间长达3星期之久,甚至还前往少林寺与僧侣探讨冥想的真谛。 Christian Dior Spring Summer 1999
Christian Dior Autumn-Winter 1997
Christian Dior Spring 2003 Haute Couture
绸缎、油伞、艺伎妆面,或唐朝或日式……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才一手打造出属于他的幻想世界里的东方夫人。 Christian Dior at Couture Spring 2007
即使到了现在,每逢春节,Dior都会为中国推出诚意满满的中国年限定系列 。 设计大师们创作出的艺术世界,或许与真实的中国相去甚远。 可时尚的意义可不就是创造出美与幻想,让人们片刻逃离眼前的繁琐生活么?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o.chai@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