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不足?我们为你准备了不限时的海景盛宴,免费
海洋,离大多数人总是很遥远。
你可能只有在旅游度假、电视节目,或者享受海鲜大餐时才会想到它。但对有些人来说,这里是他们日夜魂牵梦绕,愿付出青春来守护的地方——
2020年8月31日,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陈伯贵,带领一支5人团队,潜入深圳大澳湾的海面之下。他们将对这里的珊瑚做调查。
2020年8月的一次水下“珊瑚普查”。五名志愿者都是潜水经验丰富的老手,其中有两名专程从北京赶来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珊瑚礁,仅占全球海洋面积千分之二,但却养育了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它犹如繁茂的海底“热带雨林”,是海洋中最美丽的景观。
瑰丽多姿的珊瑚礁生态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国的珊瑚礁资源居世界第八。但由于气候因素和人为破坏,这些珊瑚群落,已经出现了严重退化的迹象。大量珊瑚成批死去,它们的“尸体”一块块散落在海底,昔日活跃在附近的虾蟹鱼群也不见踪影……
死去的珊瑚铺满海床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2015年,一场赤潮的爆发导致洲仔头岛周边海域珊瑚大规模窒息死亡,接近半数珊瑚被破坏。
这样的画面,令人心碎。
自2007年起,广东省加入全球珊瑚礁健康调查(Reef Check)计划,由海洋科学家和潜水志愿者共同组成的普查队,在每年7月~10月间下海调查珊瑚及其周围海洋生物的生存情况。
志愿者手持测量带、记录板,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珊瑚生态做调查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这些调查工作,为研究和保护珊瑚,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料。
最近几年,大澳湾陆续投放了上百个人工生态礁、种植了数万株石珊瑚,形成了约32公顷的“珊瑚保育区”,帮助修复这一带的海洋生态。
潜水员将培育好的珊瑚种在退化珊瑚礁上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为了能更好地监测珊瑚的生长状态,随时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还拉了长达百米的电缆,在这一海区架设了几枚“海底摄像头”。
水下摄像机捕捉到疑似珊瑚排卵的镜头,经潜水员确认后发现它们是霜鹿角珊瑚的宝宝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镜头中,珊瑚宝宝们正在一天天健康成长,让日渐荒凉的海底,重新添上了新的色彩。
如果说珊瑚是海底的雨林,那么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的红树林,就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
红树林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 |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红树林天生就很叛逆。它们放弃了宁静的山谷和肥沃的平原,选择扎根于高盐的海水之中,在海浪的冲刷和海上肆虐的风暴中顽强生存。
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些红树植物甚至演化出“胎生”的绝技——种子在母体发育,落地时已经是一株小苗,可以迅速在滩涂上扎根。
部分红树植物具有“胎生”本领 |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红树林的生态意义也非同寻常,科学家们发现,红树林的固碳能力(二氧化碳)是热带森林的将近6倍。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享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红树林面积的千分之二,主要由25种真红树植物和12种半红树植物组成,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
然而,这些奇特的红树林,正在大面积减少。
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港口,滩涂上红树林已严重退化 | 谷歌地图
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流域入河口,就曾经生长着一片茂盛的红树林。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生产作业,让这里的红树林几乎消失殆尽。
为了让这里的红树林重现昔日的繁茂,政府及多家公益组织展开了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比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儋州市老市村启动了“湿地生态修复”公益项目,即将号召志愿者,在这里种植6000株红树(预计河边种4300棵,生态养殖区种1700棵)。
人工培育红树林 |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这里的村民们曾担心,搞环保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有关部门和协会工作人员就协助他们搞生态养殖,生态文旅等“产业转型”。
其实,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这样的“转型”,让村民受益其中。他们对于红树林的修复,也有了强烈愿景。
若干年后,昔日的“海上森林”将再一次为滩涂披上绿装。
在整个海洋生态中,海鸟也同样扮演着不可缺席的角色。
2020年6月10日,宁波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迎来喜讯——
这天,有5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陆续破壳出世。
它们的降生,意义非凡。
成年中华凤头燕鸥正在给出生不久的雏鸟喂鱼 | 铁墩岛监控视频
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长期以来数量稀少、行踪难测,有“神话鸟”之称。鸟类学家一度认为它已经彻底灭绝,直到2000年,消失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才再次出现在中国沿海的几处海岛上。
珍贵的中华凤头燕鸥,一度被认为已经完全灭绝 | 丁鹏拍摄
其中一处,就是浙江宁波的韭山列岛。
在天敌、自然灾害,及人为捕鸟、盗蛋的威胁下,中华凤头燕鸥种群已经摇曳在灭绝的边缘,岌岌可危。2010年估计全球总数已不足50只。
为了把“神话鸟”召唤回来集中加以保护,2013年5月,工作人员在保护区中在一个酷似海鸟的小岛——铁墩岛上,安置了“假鸟”模型、播放燕鸥叫声录音,尝试“人工诱鸟”。
俯瞰铁墩岛,好似一只正在休憩的水鸟。岛中央的小建筑,是后来驻岛工作人员的“家” | 谷歌地图
一只中华凤头燕鸥,正站在 “人造燕鸥”脑袋上 | 丁鹏拍摄
丁鹏,就是最早加入“诱鸟”项目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幸运地见证了铁墩岛从“荒岛”变为“鸟岛”的过程。
驻守荒岛,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难熬的寂寞。驱逐可能威胁到鸟儿的鼠、蛇和非法登岛者。一守,可能就是几个月。
岛上这座两间屋的研究基地,是驻岛志愿者们生活起居和记录数据的地方。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 刘辉拍摄
2020年的一名驻岛人员王进杰正在用望远镜观察鸟群的活动 | 丁鹏拍摄
但对于丁鹏和后来参与驻岛工作的志愿者们来说,看着一双双“神话鸟”来到岛上筑巢、育雏、起飞,心中总是洋溢起无限欣喜。
迄今,已有93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在保护区破壳而出,全球总数估计超过了100只。
从铁墩岛上起飞的燕鸥群 | 丁鹏拍摄
每一只雏鸟的降生,都让“神话鸟”的生存又多了一丝希望,让它们距离灭绝的深渊,又远了一步。
海洋生态的变化,和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近几十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人类的各种“作妖”,已经让海洋不堪重负。未来,海洋生态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应对这些,靠几百人、几千人,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可能还不足够。
你或许对海洋中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但请别再漠不关心。
志愿者们种下的红树苗 |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其实,你无需亲自乘船出海,更不用潜入海底,也同样有机会能够随时、随地、 “面对面”关注中国的海洋。
这个机会,就来自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支持的“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项目。它为广大青少年和海洋爱好者们开设了这样一个“慢直播”平台——OC实验室(Ocean Camera Lab)。
OC实验室是一个刚刚上线的微信小程序,是全国首个海洋主题科普视频集成平台,也是迎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系列活动之一。它能实时呈现有关海洋生态环境的视频,记录中国海洋真实动态。
长按扫码进入小程序
“慢直播”中没有解说,没有字幕,更没有人为加入的后期制作,只用固定机位拍摄来展现真实事件现场。但这样的展现形式,让观众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够同步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像“熊猫频道”“火神山医院”所展示的那样,目击遥远的保护区中正在发生的一切。
2020年武汉火神山医院慢直播镜头
这些摄像机将聚焦大澳湾珊瑚保育自然区的珊瑚群落,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濒危中华凤头燕鸥,广西北部湾中华白海豚活跃的钦州三娘湾,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儋州市海头镇的老市村生态村等地。包含沿岸、陆地、海岛和水下多个珍贵镜头。
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墩岛摄像头 | 刘辉拍摄
人工种植珊瑚附近架设的海底摄像头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在这些画面中,你可以看到海上的风云变幻、日月潮汐,见证海岛上珍惜鸟类破壳降生,海底的珊瑚丛生鱼虾嬉戏,红树林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如果足够幸运,你还可能目睹野生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的瞬间。
铁墩岛监控画面
钦州三娘湾监控画面
大澳湾海底监控画面
除此之外,你还能在直播界面中与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在线上交流;在“学知识”栏目中获得海洋知识;参加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及其他环保公益机构组织的海洋相关体验活动;还可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爱心捐助。
这些,将为促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升全社会海洋环保意识助力。
OC实验室为所有人搭建起一扇扇面朝大海的窗,将最真实的海近距离展现在人们眼前。
透过这些窗口,你可以随时随地关注中国的海洋的变化,分享每日见闻,并加入到海洋生态守护的行列中。
自此,“保护海洋”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作者:爱看海的小玉
排版:雷昱儿
题图来源:Pixabay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欢迎填写调查问卷,支持我们 ↓↓↓
“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扩展阅读】尼莫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许是因为珊瑚礁的声音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