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本没几个字的绘本,就要几十块钱,是不是太不值了?”
- “多认字自然就会读书了,多认字不就能提高阅读能力了吗?”
如果把我在给家长们做过的所有阅读分享上,收到所有问题排个序,这三个来自灵魂的拷问一定稳稳地占据Top 3。
其实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反映出我们对早期的自主阅读、读图、学习方式的误解。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孩子能早点开始自主阅读,但是,“自主阅读”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自己看书”——让孩子早早地进行识字训练,然后就丢给他一本书“好了,自己去读吧!”并不等于自主阅读。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是从书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并把它们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对话式的、互动的,也是策略性的,不是机械地把字读出来,而是要分析文本、消化文本,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孩子们不认识但却能听懂的字词,同样是词汇量的一部分。即使不认字,他们也可以在大人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和书里的人物互动,真正理解一本书——这才是自主阅读强调的能力。只不过,我们大人作为有经验的读者,通常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忽略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过的一些技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来审视图画书里的图画,你就会发现,读懂图画的过程就是在提升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图片可以和书上的文字联系起来,能帮助孩子理解文字传达的意义——孩子们浏览图片,可以了解语境、背景知识,以理解和积累词汇。
比如,艾瑞·卡尔的《从头动到脚》,通过看图片,年幼的孩子可以知道什么是大象,什么是大象的脚,怎么做是跺脚等等……再大一些的孩子需要进行更复杂一些的阅读。孩子们需要了解一本书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按顺序说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图片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并支持他们复述关键细节。此外,读图还可以帮助孩子对故事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做出预测和推断。他们可以将听到的字词与图片中的视觉表达进行配对,学习新知识、对故事的结局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本书,故事讲得是孩子们原本拥有一个温柔可爱的老师尼尔森小姐,但是,他们总是在上课的时候搞怪、恶作剧……没想到,尼尔森小姐就失踪了,一个新的、可怕的老师斯旺兹出现了。孩子们怀念尼尔森小姐,并开始寻找她,并产生了各种离奇的猜想,比如“也许尼尔森老师的汽车被一大群生气的蝴蝶带走了!”事实上,斯旺兹老师,就是尼尔森老师假扮的。细心小读者,可以根据图片里的一些细节,推断出斯旺兹老师就是尼尔森老师。比如,尼尔森老师失踪的时间和斯旺兹老师出现的时间是一样的;斯旺兹老师出现在尼尔森老师家的旁边;再比如,纳尔逊小姐柜子里出现了斯旺兹老师衣服……当你和孩子一起读书时,可以时不时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 “当孩子们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时候,纳尔逊老师是什么感觉?”
- “你认为斯旺兹老师为什么会在尼尔森老师的房子外面?”
当然,真正的理解一本书,并不只排序这么简单,孩子们还必须掌握许多其他的阅读技能,比如:句子结构、比较和对比,得出结论等等。通过阅读图片,孩子们也可以来学习这些技能。图片提供了视觉线索,帮助孩子发现文字没有叙述的内容。比如,图片能展示人物的表情、文字没有提及的细节、故事的背景,这些细节能够帮助小读者学会分析人物性格,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找出文字没有明确表述的引申义。比如《极地快车》里,一个始终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的男孩,在圣诞节获得了一个去北极参加Party的机会。作者(绘者)Van Allsburg没有使用与圣诞节相关的明亮和愉快的色调,而是使用了暗红色、蓝色、暗淡的黄色,以及大量的黑色和棕色来营造一种神秘的、阴郁的、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这种气氛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主人公惴惴不安,但又想要尝试的内心世界。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又比如,在《爷爷的肉丸子汤》里,老奶奶去世了,只留下老爷爷孤零零一个人。一开始的画面色调是深色的,桌上是干枯的花,地下是空的牛奶瓶子、面包片……老爷爷坐在沙发上低着头、托着腮……直到有一天,老爷爷想喝一点老奶奶煮过肉丸子汤。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鼠、猫、狗、孩子们,都来喝老爷爷煮的汤,汤的原料越来越丰富,味道也越来越接近老奶奶煮的汤,老爷爷的脸上出现了笑容,房子亮了起来,桌子上的花也被换掉了。在读书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些变化,问孩子——绘本里的图画,甚至可以提供不同于文字的观点供读者思考和探索,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插图有时会讲述一个与文本略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故事。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文字的部分写得是,母鸡萝丝在农场里平静地散步,并及时回来吃晚餐。然而,插图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一只阴险的狐狸潜伏在萝丝身后,准备伺机吃掉它。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的交织,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传达的。The power of pictures一书的作者Beth Olshansky甚至鼓励大人在教孩子阅读的时候,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在图片上,而不是作品的文字成分。不知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学习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重力、摩擦力的时候,大脑里都会构建出一副生活中的场景,来解释这个现象以帮助理解。
还有,在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大脑总会根据作者的描写,钩织一个主角的形象……这就是“心理影像”,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运动员和音乐家在心中反覆回忆与演练某个动作的过程与细节,就和实际的操练一样有效。理解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也需要读者在大脑里形成一种“心理影像”。图画书里的图画起到的作用就像是心理影像,它可以让文本中隐含的意义清晰起来,通过读图,孩子们学习新知识会变得更容易。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可能与无法将所学“视觉化”和构建“心理影像”有关。此外,还有研究称,图文结合方式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这种所谓“多媒体效应”在有关说明性的文本阅读中尤其明显。说了这么多,如果爸爸妈妈想有意地训练孩子的读图能力,该怎么操作呢?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跟孩子就图片的内容进行讨论。比如,观察图片里展现的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的各种问题;图片发生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等等。除了刚才举例的几本书里的互动,还有一种方法叫做“Picture Walk”,就是在阅读一本新书之前,让孩子先通过图片来熟悉一下书里的人物、背景知识等信息。首先,让孩子们看封面和标题,让他们猜猜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接着,一页一页地慢慢地翻看这本书,就他们看到的每一张图片问一些问题:当然,孩子们也会自己发问,多多互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这样的话,即便是没几个字的绘本,也是相当值的!参考文献丨Inouk E. Boerma,Suzanne E. Mol,Jelle Jolles:Reading Pictures for Story Comprehension Requires Mental Imagery Skills. Front Psychol. 2016; 7: 1630.Richard E. Mayer: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 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across different media.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