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里的考据,诚意有了,那还原度呢?
大约在十几二十年前(暴露年龄),以帝王为主视角的历史剧还是十分常见的。不管拍得如何吧,这类历史剧的大国视角往往十分恢弘,虽然一般以历史事件为改编原型,但都投射着人性的现实性,很能激起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古装剧市场更偏爱“才子佳人”(求生欲:没有说这个题材不好的意思)。只有当时看起来抓住历史剧潮流尾巴的“大秦”系列,前三部每隔三四年的稳定高质量输出,反而成为了这个观剧市场里仅存的硕果。
改名为《大秦赋》的这一部,又能否成为完美终章呢?(秦二世应该没啥可拍的了吧)
《大秦帝国之裂变》,2009
“大秦”系列的故事从“商鞅变法”开始,目前仍在热播的《大秦赋》作为完结篇,应该会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处画上句号。
不过,由于年代比较遥远,秦朝服饰不论是出土文物还是文献资料,都十分匮乏,并且伴有较大的观点分歧。
所以,本文就谈一下我们对秦人服饰的一些误解,和《大秦赋》里出现的一些有迹可循的历史参考。
由于“大秦”系列开始得比较早,所以古装风格与现在的古风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大家去看一下《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这些与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同时期或稍早的历史剧,就会发现它们的服饰风格更接近一些:
偏爱选用肌理明显且厚重的面料来制作古装戏服,服饰边缘或花纹装饰也比较粗厚,整体色彩也比较沉郁(而不是像现在后期统一调色出来的效果)。从而在服装视觉上,给观众一种符合历史剧观赏心理的古朴沉重的感觉。
以上这些特点在“大秦”系列更是被放大了。
尤其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一句“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以及秦陵兵马俑的形象,都给了大家一种“秦人从宫殿到服饰全是一片黑色”的印象。
在已有的与秦始皇相关的影视作品里,基本都是这样表现的。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黑色”的确是一种很符合历史剧、更贴合“赳赳老秦”气质的颜色。
但是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彩色壁画残存、秦陵彩绘兵马俑上带有花纹的衣缘、秦陵铜车马上的带有纹饰的车舆部件等等,都在努力证明,秦人的喜好也是绚烂多彩的。
残存彩绘的兵马俑
咸阳宫壁画
《大秦赋》剧照丨来源见水印
彩色的兵马俑
不仅如此,这些彩绘纹饰尽管并非织物本身,但很多纹样可以与同时期、甚至更早的春秋战国墓葬所出的织物相对比,印证秦人的纺织技术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
而且,仅从贵族享乐竞奢角度去看,也不会放着如此绮丽华美的织物不去享用,而每天穿得一身“乌漆麻黑”。
对于《史记》里“尚黑”的说法,其实更贴切的说法是“以黑色为尊”。
《续汉书·舆服志》里说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袀”、“玄”都可以理解为颜色黑中带红的丝织物。尽管学界对于“袀玄”是一种什么样款式的服装仍存有争议,但这种帝王“郊祀”时所穿的衣服是是黑色的,应当无疑。
不过,非礼仪性场合下,帝王想穿什么颜色自然都是可以的。只有戏台上的皇帝才需要每时每刻都穿着“黄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现实中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性的。
《大秦赋》的主角是秦始皇,自然就会涉及到他的穿着打扮。尤其因为他奠定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千古一帝地位,大家对于他的形象就更加好奇了。
但荧幕上这么多帝王,恐怕装扮上被纠错最多的也就是他了。因为几乎所有的“秦始皇”,都难逃“冕服的怪圈”。
《秦始皇》剧照,这就是个比较“标准”的错误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接着上面颜色的话题往下讲。
其实,对于秦人穿什么颜色的服装,历代文献里有过不少的记载,比如“庶人白袍”、“城旦舂(一种囚徒)衣赤衣”等。虽然这些记载有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但从中可以窥见,用颜色来区分服装等级的这个做法,可能在秦朝就已经出现了。
有的人可能会诧异这个结论。因为大家对于古代这些服饰用色规定与禁忌的问题,多多少少还是有所耳闻的。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地制定职官服制,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而在此之前的服饰制度,尤其是与帝王息息相关的冕服制度,我们知之甚少。
相传,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冕服”,不过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可以忽略不计了。《周礼》里记载了周代有六种冕服,所以又叫“六冕”。当时可以穿冕服的不仅仅只有周天子,从公、侯、伯、子、男到卿、大夫,都根据自己的身份穿着不同的冕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我们想当然地就觉得,秦始皇作为当时第一位皇帝,继承了“六冕”制度。然而,秦国讲究的是“法”治,而非“礼”治,所以秦代废除了周礼里的这些服饰,只保留了我们上面说的“袀玄”。
“袀玄”是不是六冕之中地位最低的“玄冕”,这个也存在着争议。
而“玄冕”的特点是上衣没有“纹章”,下裳只有“黻”一章,冕冠垂三旒(旈 liú,礼帽上的玉串,“垂三旈”即指垂下三条玉串),还是比较好辨认的。如果“袀玄”并非玄冕,那么连戴冕冠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汉承秦制,所以整个西汉应该也没有“六冕”,直到汉明帝重新开始实行冕服制度。只不过,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不仅没有恢复所有“六冕”,而且实际形象也肯定相去甚远了。
所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不会这么穿
但“帝王必须是垂十二旒冕冠”的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尤其在以庙堂帝王为主视角的历史剧里,表现帝王气势风范的场景必然少不了。这个“冕服怪圈”也就只能这样尴尬地错下去了。
“大秦”系列拍到今时今日,虽然风格上与现行古装剧有差别,但也受到了现在大家观赏古装剧需求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参考文物。
古装剧的服装设计以“复原”的目的去要求或自我包装,其实是近几年才变得突出起来的。回过头去看前面三部《大秦帝国》就会发现,有些服装造型(尤其女装)甚至让人满头问号。这一部里,就明显可以看出更多的以文物作为原型参考的痕迹。
剧照与兵马俑的对照
开场的战争场面,秦军的装扮就非常之“兵马俑”。
虽然是肯定达不到“复原级别”(本来影视剧的需求也和“复原”是两码事),但整体的诚意还是有的。毕竟这个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从头上的冠、发套,身上的盔甲、战袍到鞋子,都有努力去做,不过经不起细看和推敲。
战争戏里还有一点我觉得值得拿来说,就是区分了秦军和赵军的装扮,而不仅仅是改了颜色。
赵军的装扮出自哪里不看能看出来,不过个人感觉,比较像西汉杨家湾兵马俑。其实,秦兵马俑和这个西汉兵马俑都是彩绘的,可以看到色彩还是比较丰富的。
目前暂时没发现兵马俑服装的色彩与身份级别有关系。不过颜色的问题前面说了,这里就不赘言了。
对战双方不同的装扮
陕西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兵马俑
我还发现了几个小细节,个人觉得不错可以分享一下。
一个是头套。
虽然大概从大秦系列的第二部开始,主角的头套里就加入了辫子元素,模仿兵马俑的发式;但应该是《大秦赋》里才把这个辫子做得比较有模有样,应用的角色也比较多。
兵马俑的各种发型
剧照中的发型
第二个是大量使用带钩。
带钩作为从先秦一直用到清朝的腰带上的连接部件,影视剧里却比较少见。今年的几部古装剧,明显都偏爱在腰带这种以往被忽视的细节中下功夫了,之前还写过《清平乐》的腰带也很有时代特色。
虽然剧中的带钩使用稍显呆板了一些,思维逻辑还是只是将以前的那种腰带做了一下替换,但已经是不错的细节了。
兵马俑身上的带钩
战国时期的带钩
剧中的带钩
第三个细节,不太确定是有意为之还是误打误撞,就是把扎腰带的位置往下挪了。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改动,这会让角色的整体风韵变得完全不一样。如今的古装剧,流行的是飘逸的料子,穿着的层次又比较少,又默认是正常腰位甚至是高腰位(古装腰带设计得大多很宽)。结果就是,你会发现古装人物一个比一个薄,尤其是男性角色。本来演员就很瘦了,扎了高腰以后就显得人更文弱了。
实际上,从很多秦汉时期的陶俑看,它们并没有把腰扎的那么高。在很多服饰是拖地的视觉前提下,看起来是一个正常腰位,那么实际穿着上就会偏低。
而“大秦”系列的服装本来就偏向厚重,层次较多。腰位往下可以很好地突出这点,人物也会更加有古风。
剧中的腰带
西汉 俑
这部剧我目前追的进度并不快,可能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发现。
不过“大秦”作为延续了十几年的历史系列剧,很多人对它比对许多热炒的IP都更有感情。我们现在似乎更愿意在古装的世界做梦,反而很少从历史的语境里深思了。希望不论《大秦赋》的得失,市场都不要放弃历史剧这个类型。
更多精彩内容
活儿姐
原来秦始皇也不是天天戴着那种垂着串串的扁帽子……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o.chai@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