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猫头鹰更可爱的……是中国最小的猫头鹰!
领鸺(xiū)鹠(liú)(Glaucidium brodiei)是一种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系、我国南方(包括台湾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小型鸮类,体长仅约16厘米,比我们身边常见的麻雀大不了多少,是中国最小的猫头鹰。你或许还没有见过它的真身,但可能已经在南方的山林中听到过一种类似发报机般有节奏,不断重复的单一哨音。这特征鲜明的声音在空寂的山间传得挺远,下次再进山时不妨注意一下。
领鸺鹠的叫声。音频:鸟人Robbi
“嗯?”图片:TharanaINU / Wikimedia Commons
传统上鸺鹠属(Glaucidium)包括了约30种成员,体型娇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最大的中非鸺鹠(G. sjostedti)体长也还不到30厘米。实际上源自希腊文的鸺鹠属属名,本意就是指"小型的鸮"。鸺鹠们的英文名常被称作pygmy owl或者owlet,也是形容它们的小个子。
年纪一大,满头灰发
别看体型不大,领鸺鹠却是不折不扣的猎手,主要以中小型鸟类为食,也会捕食昆虫、鼠类、蛙类和蜥蜴。它们的食谱会随着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春夏的繁殖季,领鸺鹠较多地捕食昆虫和蛙类,而到了非繁殖季则转为主食鸟类。它们的捕猎技巧相当了得,体型比它要大得多的拟啄木鸟、啄木鸟和鸫(dōng)类都能搞定。所以,在有领鸺鹠分布的地方,其他小鸟听到它的叫声往往就会变得很烦躁,大多还主动靠近并试图驱赶领鸺鹠。
老纸超凶的!图片:Imran Shah / Wikimedia Commons
长久以来对鸟类的观察和研究表明,有些鸟类存在同一种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型的现象,比如日历娘先前介绍过的雪雁,就有白色和蓝灰色两种色型,称作"羽色多态现象"。据估计,现生鸟类当中大约有3.5%有羽色多态现象。而且,在猛禽里出现羽色多态现象的种类比例尤其高,在近30%的物种都观察到过该现象。
过去曾认为,领鸺鹠有着红褐色和铅灰色两种色型,但在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同的羽色实际跟年龄相关。未满一岁的领鸺鹠为红褐色,到一岁开始羽色逐渐变暗,两岁之后就变为了铅灰色。这项研究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就下结论:“这种鸟有羽色多态现象!”,首先应当弄清楚年龄对于羽色的影响。说不定人家是年纪大就变成奶奶灰呢。
其实我也有脖子的!图片:Christian Artuso / inaturalist
小猫头鹰的小秘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还发现了领鸺鹠身上更多的秘密。201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基于分子遗传学证据,曾被归入鸺鹠属的领鸺鹠应当单立为领鸺鹠属(Taenioptynx),它与亚洲的其他鸺鹠亲缘关系都较远,却同在北美洲的娇鸺鹠(Micrathene whitneyi)和南美洲的长须鸺鹠(Xenoglaux loweryi)关系最近。研究人员认为,领鸺鹠、娇鸺鹠和长须鸺鹠如今“天各一方”的分布格局,表明它们有可能是曾经广泛分布的一支鸮族的后裔。
娇鸺鹠,又叫姬鸮。图片:Bettina Arrigoni / Wikimedia Commons
领鸺鹠独特的叫声同样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2019年还发表了一项研究,对亚洲大陆和邻近岛屿的领鸺鹠叫声及羽饰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发现,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领鸺鹠叫声相接近,而它们跟生活在亚洲大陆和台湾岛上的叫声区别却很明显。另外,见于苏门答腊岛的sylvaticum亚种和婆罗洲的borneense亚种背部的领环呈白色,而亚洲大陆的指名亚种和中国台湾岛的pardalotum亚种领环为米黄色。基于声学和形态上的差异,研究人员建议应将上述四个亚种分别归为领鸺鹠(G. brodiei)和巽他领鸺鹠(G. sylvaticum)两个种。
一个毛球正盯着你。图片:Imran Shah / Wikimedia Commons
领鸺鹠广泛见于亚洲南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林之中,而且跟其他多数的鸮类偏夜间活动不同,它其实更偏好在白天出没。然而,即便如此人们对它的了解还是很有限。这一方面是由于小猫头鹰们形态相似,外表掩盖了真实的亲缘关系,它们的家谱,需要借助分子遗传学、声学等其他证据来揭示。另一方面也说明亚洲地区的鸟类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的空白点有待填补,还有许多基础的工作需要去完成。
下次再听到领鸺鹠的时候,何不尝试放慢角度多留意仔细观察。没准,下一个揭开领鸺鹠秘密的人就会是你了。
一只小可爱正看着你。图片:abcdefgewing / inaturalist
猫头鹰
雕鸮
仓鸮
雪鸮
鬼鸮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