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让孩子上早教?去玩呀!
|
我的朋友圈里有好几个早教中心顾问,他们每天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政策新闻、专家理论、宝宝视频来告诉大家:别犹豫了,赶紧开始带娃早教吧,再犹豫,时间就错过了。
的确,如今年龄集中在80、90后的妈妈们,很擅长利用互联网,自我学习也很强,一边时刻提醒自己要平常心对待教育,一边又会被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撩拨心弦。就拿一直颇有争议的“早期教育”来说:
早教到底是商业机构炒作出来的“智商税”,还是孩子们站在“起跑线”时的装备加成?
早教,到底有没有必要?
这个问题近几年一直争论不休,有一种观点上比较被广泛接受:有条件去去无妨,没条件不去也行。但其实,这相当于双方各退一步,谁也没有真正回答早教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看个人选择”,除了金钱,还有其他可以参考的指标吗?今天的文章,我来聊聊我的思考。
1
早教究竟是什么?
我可以很大方地承认,我是给孩子报了早教班的。女儿妙妙刚满两个月,我就不安分地带着她到处体验亲子早教。而最后选择的一家,仅仅是因为妙妙在荡秋千的环节中睡着了。
你看,多么无厘头的理由,但可能反映了我的一种心态——对早教的教育效果没报什么期望,更多缘于一种自由感和信任感。
其实,“早期教育”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在国外,早期教育泛指整个学前教育,也就是集中在0-6岁期间的儿童教育。如果将国内3岁上幼儿园的阶段称为“学前教育”,那么 “早期教育”更像是幼儿园前的一个亲子阶段,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共集体生活,只在家庭范围内活动。
无论时间如何界定,早期教育都是孩子出生后被父母关注的主题,不会有哪个父母会彻底放弃孩子刚出生时的启蒙干预。
在我的认知中,来自家庭的教育无处不在:我们会给孩子做抚触,刺激神经的发育;给孩子看卡片、绘本,促进认知;给孩子做被动操,增强孩子的大运动能力等等。我们在讨论的“早教”是否有必要时,其实更多的是在探讨——花钱去“早教机构”有没有必要?
先来看看“早教机构”所倡导的早期教育理论是从哪儿来的?
几乎所有的早教机构都有一个共识——0-6岁的幼儿正处在发展敏感期的最佳年龄段。而这一认知最初是由一位意大利女医生玛丽亚·蒙特梭利发扬光大的。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应该有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释放人的潜能。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教育呢?我的回答是在人出生起就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因为人一出生就具有无限潜能。”
——玛利娅·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蒙特梭利不用过多介绍了,她提出的著名“敏感期”理论,是众多早教机构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也正是在这些被实践验证有效的理论之下,早教机构拥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2
早教机构到底有没有用?
早教机构大都价格不便宜,交了高昂学费的父母,心态难免会发生变化,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早教机构到底有没有用?
经典的早教机构,还得从蒙特梭利开设的“儿童之家”说起,蒙特梭利教育中心后来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他们主张根据儿童年龄发育的特点,做个性化早教,教师主要负责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用蒙特梭利的话说:“我看见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要想儿童心智有所发展,终究要去他们自己发现,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独特的成长轨迹,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
让父母走进孩子的世界,听起来十分容易,感觉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如果置身于父母的角色中,我们就知道这句话有多难办到。今天令父母焦虑万分的“鸡娃”模式,不正与这种理论背道而驰吗?
当我们置身事外时,一切都是云淡风轻;而当我们成为局中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所以,如果说早教还有什么作用的话,其实还有一部分是作用在父母身上的。
在蒙特梭利的理论框架下,众多早教机构开枝散叶,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吸引着拥有不同需求的父母。以下我简单说说几类我试过的早教的核心特点,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何不在这里赘述。
1.美式开放早教:美吉姆、金宝贝
美式早教,经典莫如金宝贝和美吉姆。他们都分三大类目:体育、音乐、美术,都是人类本能热爱的项目。
如果细分金宝贝与美吉姆的区别,前者长于音乐,后者长于体育。金宝贝的slogan就是“玩耍与音乐”,而美吉姆的前身则是美国一家儿童减肥中心,因此以体育运动为主的“欢动课”一直是他们的金字招牌。
金宝贝的课程主要分为育乐课、音乐课和艺术课。其中,育乐课是全年龄段的,而音乐和艺术则有一定月龄限制。一般音乐课会从8个月龄之后开始,艺术课则更晚一些,一般要接近2岁左右才可以。
上金宝贝的时候,我家娃还很小,体验的是育乐课。育乐课上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主讲,负责课程主要环节引导,一位是助教,来辅助父母与宝贝互动。
课程从孩子的热身开始,小宝宝就进行一些被动操。热身后,就“感统刺激”。比如把彩色丝巾盖在脸上,让宝宝感受颜色;用摇铃锻炼宝宝听觉等。
作为经典主题为“音乐”的课程,有不少环节跟音乐有关,比如敲木琴音阶,不断反复;比如播放一段音乐,由父母抱着宝贝自由舞蹈。通常课程最后,还有一个“时令主题与场景”的特色环节,这也是金宝贝的特色之一。
👆10月底去体验时,赶上了秋天与万圣节主题
费用方面,都是以课时算,都是买的课越多,单价越便宜。金宝贝费用,全国各地价格不一样,我就说一个总价最高的组合,供大家参考。北京如果买下96课时,会在2.5万左右。
美吉姆的早教课,则更偏向自由探索。它的课程主要分为欢动课、音乐课和艺术课。不同课程的月龄设置与金宝贝相差不大。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欢动课”。
👆美吉姆官网海报
美吉姆的主色调是蓝色,教室的装修也选择了蓝色。因为课程运动量大,教室空间很开阔,属于宝贝一进去就可以撒欢的状态。
欢动课有两位老师,分工与金宝贝一样。课程也是从热身开始,之后就是一种大运动技能的锻炼。比如锻炼核心,会拉着小手引导他们坐起来;锻炼上肢,会联系翻跟头等等。
大运动技能结束后,就是一段自由探索时间,说白了,就是随便玩去吧,蹦蹦床、海洋球、滑梯、单杠。这期间,老师会在教室中心用教具摆放一些小项目,让孩子来挑战和探险。比如障碍爬行,按照一定顺序在高高低低的教具线路中爬行。
👆美吉姆官网图
这之后是美吉姆的独家环节“荡秋千”,月龄不一样,秋千也不一样,还有脑洞大秋千,我家妙妙只要看到就不玩别的了。宝贝月龄再大一点,还会有一个分离环节,就是在圆圈内,老师发一些玩具,孩子们自己玩,家长则在圆圈外观察,不干预。
最后会以游戏和故事结束。在北京,美吉姆的价格比金宝贝稍便宜一点点,96课时大概20000元出头。
我其实一度对美式早教不感冒,感觉那不就是玩嘛,也没教什么。
所以,我还去了解了很多“与众不同”的早教,芬兰早教和日式早教就是两个典型。
2.芬兰通识早教
这几年,芬兰的早期教育被炒得很热,关于打破学科限制等理念,也成了国内芬兰早教的一个噱头。
2016年芬兰曾颁布过教育改革纲领,《华盛顿邮报》曾评价这是废除学科的壮举,虽有些夸张,但芬兰教育改革的方向的确是通识化和场景教学。我也带着孩子去体验过,所有的课程老师都是芬兰人,纯外教,也配了中文助教翻译。
整个过程是在一个特定主题下观察、感知和记忆,我们当时去的主题是海洋。课程依然从热身开始,不过与金宝贝与美吉姆不同,这个热身比较敷衍,更多的还是与父母互动。之后,老师会用英文儿歌的形式带领宝宝认知身体部分,还有一个丝巾想象环节,用来展现丝巾的多种用途。
这个课的重头戏是海洋主题,但本质上其实是美术。老师提前准备好了安全颜料,地上放着一面长长的镜子,当做“河流”。宝贝们趴在镜子上,手里蘸着安全颜料,在“河流”上涂鸦。这个环节,对当时只有4个多月的娃来讲,着实有点难。
整体上,芬兰早教直接把美术部分加进来了,因而音乐的部分也就削弱了,运动环节则几乎没有。所谓“通识教育”,更多的体现在了“识”上,课程难免过于集中认知层面,对小宝宝来说,会相对枯燥一些。但价格上着实有点贵,最多只有48课时,也要在4万左右。
试下来,我认为芬兰早教噱头大,性价比低,不值得选。
3、日式全脑开发早教(七田真,海谷龙)
而“水土不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直戳家长命门的日式早教。主张激发潜能、培养专注力的“全脑开发式早教”,几乎成为很多父母想象中“早教”该有的样子。
我来上课,不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比别人厉害一点吗?说得再直白些,不就是希望孩子将来学习好吗?用这类早教顾问的话术就是:孩子拥有了专注力,就会拥有学习能力,有了学习能力,学什么都会快。
我当时体验过七田真,这里的教室就是“课堂”模式——老师、桌子、板凳、学生依次排列,课程中不断有“闪卡”来“激活”大脑,中间穿插儿歌、游戏。
日式早教也会有热身,因为当时妙妙还小,所以基本都是躺着、趴着上课的。她躺在那里,老师就在她的眼前,交替展现着“二十四节气”的卡片,给她唱节气歌。说实话,我当时已经有点哭笑不得了。
后来是数学环节,让妙妙趴着扒拉算珠,一边扒拉,老师一边数数。今天回想起来,才发现这个更可笑。这个数学灌输来得未免有些草率。
全程下来,就是孩子坐在凳子上,不断被输入、输入、输入,期望的是白纸一张的大脑早晚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这些知识点,惊掉你的下巴。
果仁妈曾经专门扒皮过他们:为什么我说“闪卡训练课”没必要上?
4、家庭早教(巧虎,小步)
最后,说说现在比较受关注的家庭早教。注意,是家庭早教,而非在线教育,两者是不一样的。
与早教机构相比,家庭早教主要区别于场景。以巧虎为例,孩子每个月会收到当月主题绘本、玩具和光盘,从动画片、歌舞到游戏来不断训练当月主题。
跟早教机构相比,家庭早教的费用十分亲民,用户基础更庞大。当我体验了一圈之后,我才明白,我曾以为最无趣、最没有惊喜的“玩耍早教”,可能更符合早教的初心。
人类天性是爱运动的,婴幼儿的每一个大运动发展都是自觉进行的;人类天性是爱音乐的,每一个宝宝听到音乐都会忍不住手舞足蹈;人类天性是爱美术的,色彩是激发婴幼儿创造与想象的完美工具。
基于这些天性所给予的环境刺激、方法指导,或许才能体现出“早期教育”的意义,是“教育”的意义,而非“培训”的意义。
3
到底要不要去早教机构?
很多家长在犹豫要不要去“早教机构”时,除了金钱方面的考虑,除了金钱方面的考虑,还应该先问问自己,对“早教机构”到底抱有怎样的心态。
可能最不该有的心态,就是目标导向——希望孩子可以出类拔萃。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一周一个小时的早教,能为孩子带来什么飞跃性改变呢?所以,如果考虑早教机构,首先要接受,孩子不会因为去早教机构就一定高人一等的现实。
接受了这个心态后,我们再想想如何充分利用短暂的早教课程。
早教课程,是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集中地给予孩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刺激,平衡、力量等运动刺激,手工、涂鸦等想象力刺激。
这一阶段的孩子的确是“学霸”模式,几乎给予了就会有吸收,而天然热爱的事情,他们会吸收得更快。孩子在开放的环境、足够的刺激下,会有可能激发出个性。
除了孩子,早教课程也是对父母的一次教育。在这一小时左右的亲子陪伴时光中,父母会难得的如此长时间关注自己的孩子,发现他的特点和兴趣,这可能是走进孩子内心的一个好机会。前提是,一定要专心陪伴,而不是玩手机哦。
再现实一点,早教的很多环节大多可以在家中进行,父母也有机会学到一些亲子陪伴的游戏和技巧,日常也不会出现“尬陪娃”的情况了。
我个人认为,对父母的教育其实是早教机构比较重要的意义,教育终究是要回归到家庭场景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相处,是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
总的来说,早教机构的参与意义,没有一件是必须的、强制的。所谓的玩耍体验、亲子陪伴,也都不是非早教机构不可。与其纠结要不要选择早教,不如先开放心态,想明白想通过早教获得什么。
Q:你觉得上早教,有必要吗?留言区聊聊吧~
作者 | 简妮阿妙,人文类内容主编,家有两岁半女娃。
编辑 | 章鱼妈,爱孩子但也坚持做自己的职场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