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育儿大局观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经常会焦虑自家娃的发育是不是正常,尤其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指标,比如身高、会不会走路,会不会说话等。的确,想想看,当你看到同龄小孩都已经可以巴拉巴拉说个没完,自家娃还连个整句都说不通顺时,心里能不急吗?肯定生怕孩子语言发育有问题,被自己不懂给耽误了。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具体聊聊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如何判定孩子的语言发育到算不算落后以及该如何引导。希望能让大家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个整体概念,遇到问题不焦虑,不慌张。文末,果仁妈还准备了5本立体书《了不起的发明》,非常适合作为孩子的春节礼物,参与留言,点赞前5名可以获得哦!一个孩子在学说话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界定,这些问题是否符合儿童语言发展一般规律。其次,如果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则应该去判断,是哪方面的问题。语言的习得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能力,只有找到孩子在语言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两岁的孩子,还不说话,正常吗?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言语障碍?
如何在日常引导孩子的语言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大致会经过三个阶段:语言准备期、语言发展期、语言完善期。婴儿从一出生就踏上了学习语言的征程,1岁之前,是语言的准备期,也称为前语言阶段。这个阶段,婴儿还不会说话,但是,这不代表婴儿在这个阶段没有沟通能力,他们已经学会了用声音和表情动作沟通,同时也在为说出语言做准备。婴儿的第一个语言准备,是哭声。当他们偶尔使用哭来表达不舒适感和需求时,如果得到及时的回应,婴儿便学会了“表达”——当我这样哭喊的时候,别人会注意到我。所以及时回应婴儿的哭喊声,除了对婴儿的安全感建立有帮助之外,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也很重要。婴儿一个月左右时,哭声还会分化,比如,饿的时候和困的时候,哭声会有不同。这为以后的语言分化打下基础,而且,哭的过程中,发声器官也得到锻炼。在四个月左右时,婴儿的语言开始萌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牙牙学语”。在这个期间,他们的口腔会发出一些有意思的声音,从一开始的“呜呜啊啊”,到类似“妈妈“”爸爸”的语音。家长们,通常会在这个阶段感到欣喜,觉得娃会叫“妈妈”了,会喊人了。其实这些语音一开始并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只是无意识的发音,只有通过家长不断的热情回应强化,他们才会在之后,把这些无意识的发音变成有意识的称呼。婴儿六七个月,就能分辨出不同的语言、语音之间的差别。比如,能够分辨出普通话和英语是来自不同的语言系统。八至九个月,婴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出一些常用语句的意思,所以在家长说到一些物品的名称时,他们会转头去看相应的物品,并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九个月开始,婴儿会运用手势进行交流和玩耍,并有可能在十个月至一周岁之间,说出第一个词,通常是指代事物的词。通常,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萌发出第一批单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说话”。1岁到6岁之间,就是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期。他们会经历三个语言发展的小阶段——单词句时期、电报句时期、复杂句时期。在这个期间,婴儿会说出某个词汇,比如“果”、“花”、“车”,一个单词代表一整个句子。他们最先学会的词汇一般都是物体名称,大多数是他们日常摆弄的玩具、餐具。也会说出一些动词,比如“拿”、“打”、“走”等。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开始用简单的词组来表达一整句话,比如“爸爸吃”、“狗狗跑”。因为很像19世纪人们发电报一样,只包含表达关键信息的单词,所以被称作“电报句”。电报句时期的语言在语法上是不完整的,他们可能会用“妈妈,果”去表示“妈妈,我要吃苹果”、“妈妈,苹果好吃”、“妈妈,给你吃苹果”等多种含义,成人需要结合相应的语境去猜测和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表达开始进入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使用否定句,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更深入。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们可以理解大/小、高/矮、宽/窄、里面/外面等表示对比关系的词语;3岁左右,他们可以根据这些对比关系词语去做一定的推理和判断,比如拿到一件衣服,知道这件衣服对于自己来说有点小,而对于自己的洋娃娃来说又太大了。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并且能够在别人听不懂自己讲话的时候,调整自己的语言,尝试让别人听懂。到6岁时,他们的词汇量会从3岁时的1000多个增长到3000-3500个,基本上可以掌握90%的母语口语。但复杂句时期,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第一个问题是他们理解不了过于复杂的语法,比如把“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做这种转化会让他们困惑,所以家长如果使用“被字句”,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境去给孩子做专门的解释。如果要描述“小朋友被石头绊倒了”,要清楚地指出,摔倒的人是小朋友,而摔倒的原因是他被石头挡住了,没有站稳。这其实是一个理解“主体”和“对象”的过程,对以后孩子们的语文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很有帮助。第二个问题是,是由于他们的发音器官尚未成熟,会出现发音不准确的现象,分不清”zhi、chi、shi与zi、ci、si”,分不清“l”与“n”等等。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特征,如果孩子在2-6岁之间,把“小鸭子”说成“小鸭几”,把“屁股”说成“屁堵”,“吃饭”说成“七饭”等等,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随着正确示范次数的增多和他们生理的成长成熟,他们的语音也会更清晰清楚。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对他们的发音清晰有一定帮助。当孩子到了学龄阶段,他们的词汇量迅速增长,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和书面语,逐渐开始掌握一些复杂的句式,比如祈使句、倒装句等等。此外,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已经可以运用社会所认可的语言,以及礼貌用语。由于受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他们开始掌握书面语的使用技巧,比如练习“陈述句“与“祈使句”、“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句型转换,会用记叙文的文体做表述,而对书面语的运用也会促进他们口语的发展。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书面语、口语练习量的累积,他们的语言运用会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性,呈现在语言表达的精准性、逻辑性、文学性、性别风格等不同的方面。单词句时期(12-24个月)
电报句时期(18-24个月)
复杂句时期(2岁-5、6岁)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有的可能还处在单词句时期,连单字都很少说,不怎么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可能已经进入“复杂句时期”,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不少家长会因为自家娃两岁时,还处在单词句时期而焦虑,但其实这是正常的。语言发展期的时间范围也都是大致的参考范围,孩子的语言发展除了遵循这个大致的规律之外,还会受到先天性因素(可以参考父母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状况)、个性和沟通意愿、还有语言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否会积极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声音和动作的表达、孩子是否收到足够多的言语信号输入、孩子是否生活在一个多语言的环境下,都会对他们“说话”这件事产生影响。2-3岁中间,有一部分“开口说话晚”的孩子会发生从“沉默到爆发”的质的变化,家长们可以放下焦虑,耐心等待和引导。如何辨别说话晚的孩子,是正常现象,还是语言障碍呢?参照前面讲的发展规律,如果发现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那么孩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发育迟缓,比如:
- 8-12个月之间,不会使用身体语言,比如点头或摇头;不会用手指出对应的物体或图片;
- 3岁以后,不会正确使用“我”和“你”;不会使用至少由3个词汇组成的句子;
- 4-5岁阶段,不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姓名;不会跟大人讲自己的日常活动和经历。
(参考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六版中的《发育健康表》)
如果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尽快带孩子就医。通常,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等常见原因,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进行专业评估,找出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只是语言障碍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语言障碍还包括构音障碍、嗓音障碍、语畅障碍(口吃)等多种情况。语言障碍是怎么发生的呢?这需要先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当孩子学会说一个简单的词汇“苹果”时,其实是经历了四个步骤的:第一步,听觉传导——孩子从家长那里听到“苹果”这个词,听觉神经会把这个信号传导到孩子的大脑。第二步,大脑加工“苹果”这个语音的意思——孩子多次在看到苹果的同时听到“苹果”这个词,大脑就会把这个音跟孩子看到的苹果挂钩,从而解释了“苹果”这个概念。第三步,形成记忆——大脑会在“工作记忆”中记下这个单词的发音。第四步,记忆提取与模仿发音——当孩子再看到苹果时,大脑在“工作记忆”中提取这个音的记忆,孩子的构音器官,也就是咽部、口腔、鼻腔内一系列器官发生运动,使孩子能够形成“苹果”这个特定的语音,完成对这个词的发音的模仿。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出现语言障碍,他可能是在四个步骤的某一步遇到阻碍,比如听觉器官没有办法接受信息、在理解的环节上遇到困难、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方面遇到障碍、或者在做模仿语音以及构音运动的环节遇到了问题。家长要结合专业的评估系统,来判断是在哪一步上出了问题,并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引导。语言学习的过程,需要经历四个步骤。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从这4各方面进行引导:语言的学习,信息的输入过程和输入量都很重要,只有当孩子接受到足够多的声音和文字信息,并且逐渐理解和记忆住这些信息,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所以,在孩子的语言准备期,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声音体验和语音体验:新生儿阶段,经常使用清晰的语音对孩子讲话、解释周围的事物,并尽量让孩子看到发音时的口型,这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模仿这些发音;
为孩子准备一些声音柔和的玩具,比如小摇铃、还有一些拍打、挤压之后会发出响声的小玩偶,陪孩子玩的时候,可以试着去模仿这些声音,比如“叮铃铃”、“哔卟哔卟”;
时常为孩子颂唱歌谣,可以是没有旋律只有韵律的歌谣,也可以为孩子演唱歌曲;
结合彩色的动物卡片,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
坚持亲子阅读,可以在0-1岁之间就开始这件事,起初不需要坚持把每个故事读完,只需要给孩子提供“听故事”的体验。在孩子两岁半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孩子5、6岁的时候,引入一些韵律和文字都很优美的读物,比如《声律启蒙》、《千家诗》等。
具体来说,就是婴儿会接收到很多声音信号,并尝试发出很多种语音,但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只有家长对这些无意识的声音给出回应,他们才会慢慢知道哪些语音是常用音,是会引起外界反馈的,从而经常发出这个语音,放弃掉那些没办法引起外界反馈的语音。这就是为什么双语环境中的婴幼儿可以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因为他们无论说“爸爸”,还是“Dad Dad”都会的得到回馈,久而久之,他们保留下来的“常用语音”就会更多,最终被删选和丢弃掉的语音就会更少。所以,在孩子0-1岁的阶段,要积极对孩子的声音表达做情感回应和模仿。具体做法:在开始开始单词句、电报句表达时,帮助孩子把句子结构补充完整,并重复一遍给他听,比如听到“妈妈,果”,可以说,“宝宝想说的是’妈妈,我要吃苹果’,对不对?”
在孩子主动表达的时候,口头鼓励他的表达,比如,“你主动跟妈妈说尿布湿了,你真棒!”,“我很喜欢听你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
经常跟孩子保持“共同注意”,在孩子视线落到某处却不知的如何表达时,尝试陈述他关注的事物,比如,“你在看那个玩汽车的哥哥,对不对?”
语言表达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和形成记忆,创造语言应用场景非常重要,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与孩子对话,询问他们关于某件事的看法。
鼓励孩子自己讲绘本故事,可以从情节简单的故事讲起。
鼓励孩子复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
鼓励孩子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在孩子5、6岁左右,鼓励他们参与主持、演讲和戏剧表演。
在孩子小学之后,可以让他们参加有小组分享的集体课外活动。
总之,孩子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从吸收到应用的过程,做好了引导,孩子的语言发展也就水到渠成。
👆赠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提供
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赞叹的立体书,各种巧妙的设计和令人震撼的立体结构,让孩子可以直观地看到科技的进步。知识点也很丰富、有趣,可以充分唤起孩子对发明与科技的兴趣。
9大发明主题,超120个趣味科普知识,不仅带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更培养孩子动手与动脑的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神秘的CT机器操作帮助孩子解开X射线的奥秘
作者 | 安妮老师(辛明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修),从事儿童教育九年,儿童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参考资料丨[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特殊儿童语言与言语治疗》,[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2]【美】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 (著),邹泓 等(译):《发展心理学》(第八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李甦:《学前儿童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美】Linda Campbell 等(著),霍力岩,沙莉 等(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