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把人类分为红白黄黑四种的科学家,还认为亚裔都是“傲慢又贪婪”
人类是一种,能构建“共同想象”的动物。
靠记忆,靠血缘,靠共同经历,可以凝聚一个几百人的小团体,却不足以推动万亿人共同行动。
大规模的人类合作,往往是基于某种共同的想象体。鬼神、金钱、法律、信用、企业、文化……这些概念,并不是由实体原子构成。它们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一种“共识”。但因为足够多的人相信了同一个想象,它们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改变物质现实,甚至影响整个世界。
“共同想象”的力量能团结人群,但也足以撕裂人群。
当我们相信了“人种”这个概念,我们就相信,不同肤色的人之间,存在某些“本质的不同”。我们会对他人怀有偏见,还以为自己是基于事实。我们认为人种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客观存在,只因为在我们出生时,这个“共同想象”就已经广为流传。
这篇译文讲述了一个研究者对分类学历史感兴趣,却在文献里追溯到了人种理论起源的故事。
“红白黄黑”的人种分类最早出自林奈。他当年只是在分类大自然之余,主观给人类也建立了一个分类的框架。在那个框架里,亚洲种排名倒数第二,被认为忧郁严肃、傲慢贪婪。而非洲种排名倒数第一,被认为懒散而不负责任。
在做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生物人类学助教时,我曾被指派去整理收集灵长类动物骨骼。这些骨骼来自于灵长类动物解剖课上的尸体样本。但由于这一工作曾被搁置了很多年,大多数样品的标签都已经丢失了,所以我开始重新编目这些骨骼藏品时,便遇到了麻烦。
过往大多数可参考的研究工作都倾向于关注在“属”或“科”这种较高的分类级别之间的骨骼差别,对“种”的骨骼差异研究则罕见得多。
我虽已知晓面前这堆骨骼是来自于三个不同的猕猴物种,却并不知道如何将它们区分开来。于是我关注到了一个被科学家们所长久忽视的问题——每一个物种是否都具有其独特的解剖学特征?
这一项目最终成为了我的论文的主题。我开始尽可能翻阅每一样与猕猴骨骼、分类和演化相关的资料,并逐渐被那些研究分类学学科史的书籍和文献深深吸引。
猕猴的头骨 | Brittany Kenyon-Flatt
纵观历史,分类学领域的奠基者非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莫属,他也常被人们称为“分类学之父”。林奈创立了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他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这一命名规则也沿用至今,成了用于自然界分类的正式系统。孩子们往往是在课堂上初识林奈分类法,在他们长大后,也依然认为这个对于自然界的归纳梳理系统是客观且中立的。
然而,深入研究分类学的历史后,我发现,尽管林奈在创建一个自然界的正式分类系统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他也带来了一些破坏性影响。
林奈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又称二名法 | 王劈柴
林奈对人种的划分
今天的历史学家发现,林奈持有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和性别歧视(Sexism),比如说,林奈漠视了美国植物学先驱、女科学家简·科尔登(Jane Colden)。
此外,林奈还曾宣扬人类变异(Human variation)这一极具误导性的理论。这些观点为“种族主义是有实证”的伪科学观点奠定了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种族主义”。
这些完全错误的观点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于种族的认识——把种族看成一个生物学事实,而不是把种族看成一个社会建构出的概念。
那么,这些观点从何而来,又为何能在科学中占据如此核心的地位?
林奈正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 Wikipedia
如18世纪的许多欧洲人一样,林奈接受的教育是为了将来进入新会教会工作。尽管他最终成为了一位植物学家而非神职人员,但其科学理论的形成却受到宗教教义的诸多影响。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读书期间,林奈曾试图建立一套比现有方案更具条理性的植物分类系统。
亚里士多德建立的等级阶梯理论(拉丁语译为“自然阶梯”,后被称为“存在之链”, Great Chain of Being)对林奈的启发很大。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所有物质和生命体均应按照高低等级排列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人类在最顶层,紧跟着是其他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昆虫,植物,岩石和矿物质。而中世纪的基督徒又将神灵加入其中,把上帝置于最顶层,随后是天使,人类等等。
这样的架构符合当时欧洲所流行的的自然观,他们认为人应该有别于其他的动物。林奈在他的分类学思想中也遵循了这一逻辑,他认为最自然的科学秩序就是等级秩序,生物应根据其智力进行排序,这是上帝的旨意。
1735年,林奈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首版问世,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物质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的分类方法——把大自然分为三个界,矿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林奈还依照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类是动物”的观点,创立了“人形目”(Anthropomorpha)这一概念,并将其细分成三个属,即人属(Homo),猿属(Simia,意为类人猿和某些猴子)和树懒属 (Bradypus)。
需要提到的是,林奈并不是将人和猿相联系的第一人。早在12世纪,穆斯林学者尼达米·阿鲁迪(Nidhami Arudi)就曾提出过类似的联系。但他的研究并未被欧洲人所重视,时至今日也未得到人们的认可。
林奈书中的这一部分最终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因为将人,猿和树懒归属于同一目(Order)的观点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教皇封禁了林奈的书籍,而林奈本人也深陷批评的漩涡。同侪则嘲讽他把自己想象成“第二个亚当”,因为据说圣经里的亚当曾给伊甸园的动物起了名字。
1735年,林奈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首版把大自然分为三个界——矿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图为其中的动物界(Regnum Animale) | linnean.org
虽然饱受嘲笑,仍有一些林奈的同侪和学生成为了他的信徒,并将林奈视作那个年代里最重要的植物分类学家。然而,在1778年林奈逝世后不久,他留下的知识遗产就几乎被人们忘光了。直到19世纪瑞典民族主义兴起后,林奈的贡献才重新被发掘宣扬,他也成为了瑞典的标志。
在《自然系统》第一版中,林奈确立了人属(Homo)一词,并将人属分为四个变种:
欧洲白人种(Europaeus albus),
美洲红人种(Americanus rubescens),
亚洲棕人种(Asiaticus fuscus)
和非洲黑人种(Africanus niger)。
在科学分类学上,属名和种名都是用斜体表示,例如智人种:Homo sapiens。但林奈对人类的早期分类在今天都不被视为有效的物种名称,因此括号中的拉丁文名不用斜体表示。
人类被划分为四个变种,也映射出当时欧洲自然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倾向:它习惯将世界划分为四个部分。例如伊甸园中的四条河,当时已知的四个大洲(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四种自然元素(地、风、火和水)以及影响人体健康的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
林奈看到了某种联系:地理位置会引起气候变化,而气候和体液共同作用便会使得人类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特征——肤色。因此,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10版中,林奈正式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欧洲人的体液以白色黏液为主导,所以他们拥有白皙的皮肤,而美洲人的体液由血液所主导,所以他们的皮肤发红。
在这一版中,林奈用“灵长目(Primates)”替换了“人形目”,并将人类命名为智人种(Homo sapiens),以修正对人类的分类学定义。
智人种(Homo sapiens) | 王劈柴
他还将人类四个变种的名称修改为智人美洲种(Homo americanus),智人欧洲种(Homo europaeus),智人亚洲种(Homo asiaticus)和智人非洲种(Homo africanus)。
同时,林奈还提出了两个新变种:智人野生种(Homo ferus)和智人巨人种(Homo monstrosus),亦或是那些被他认为是由环境异常塑造的个体,比如来自高山地区的高山侏儒和巴塔哥尼亚巨人,霍顿督人,以及戴有腰部塑带的欧洲女性。
林奈基于不同的身体特征对人类变种进行区分,譬如他们的肤色和发色,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可以被感知的行为。例如,
那些拥有又直又黑且茂密的头发、鼻孔大张、下巴无须等外貌特征和具有不屈不挠、开朗自由举止的人被定义为智人美洲种。
拥有黄头发、蓝眼睛,而且聪明、智慧的是智人欧洲种。
智人亚洲种则是有着黑头发和黑眼睛,面黄肌瘦、忧郁严肃、傲慢且贪婪的人。
智人非洲种指的是那些有黑头发并编了很多盘绕的辫子、扁鼻子、厚嘴唇,看上去狡猾、懒散且不负责任、漫不经心的人。
在《自然系统》第一版中,欧洲种在智人等级结构中被列为最高级。林奈后来修正了这一点,将亚洲种列为最高级。而到了第十版,美洲种被排到了最高级。这可能是由于林奈受到了“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思想的引导,这一思想在18世纪被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罪恶、欲望和是非观念”的土著居民。欧洲种排名第二。亚洲种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种始终处于人类等级结构的最底层,而且林奈对非洲种的描述最详尽也最负面。就在林奈编著该书的时候,瑞典卷入了奴役非洲人的行列,而将非洲种描绘成下等人则正好符合该国的利益。
林奈划分的人类变种
或助长了纳粹、法西斯……
林奈将肤色之类不可变化的身体特征,与诸如行为、衣着和政治等可变特征相结合的事实,说明他对识别“离散和稳定类型”丝毫不感兴趣。按照这样的逻辑,林奈并没有直接认为人类存在明显的种族区分。同时,“种族”(race)这一 “依据身体特征对人类进行划分”的概念,在18世纪时也没有被广泛使用过。
然而,1792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的英文译本,却将林奈的人类变种这一说法改为“亚种(Subspecies)”,这可能导致了很多人相信“林奈认为人类可分为不同种族”。
无论如何,作为世界上第一次将人类细分为不同类别的严肃尝试,林奈对人类排序分级系统的规范化在后来导致了种族分类的出现。
历史事实表明,这些观点被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等优生论者所采纳。海克尔将人类分为12个等级物种和36个种族,其中“地中海人”,尤其是印度-日耳曼人被列为最高等级,而由非洲和大洋洲的土著人所构成的“原始人”列位最低。他不仅使用身体特征,还有文化特征(如语言)来定义这些“种族”,并断言不同种族进化的程度是有差别的。
这些观点,再加上海克尔所崇尚的“进化统治着人类文明和自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仰,助长了一些纳粹组织者的种族意识形态的形成。据报道称,纳粹早期领导者之一、阿尔弗雷德夫·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就曾阅读了海克尔的书籍,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同样,海克尔的观点也影响了意大利和法国,促进了当地法西斯主义的诞生。
当然,海克尔并不是唯一一个将林奈学说用于区分种族目的的人。还有很多人(大多是欧美的男性)利用这些关于人类变种的观点来推广科学种族主义。
乔治·卡林路上看到标语“身为美国人很自豪”,感到无法理解
林奈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而且他的分类学思想还是会继续在全世界的学校里被讲授。然而,必须牢记的是,当他的学说被赞誉为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时,他所遗留下的严重问题也同样得到了传扬。
很多学者都认为,尽管林奈本人没有提出明确区分人类种族,但他的人类分类概念却为一些伪科学观点铺平了道路,而这些对人类生物多样性的错误理解至今仍在造成可怕的后果。
作者:Brittany Kenyon-Flatt
翻译:程呈
编辑:游识猷、Cloud
编译来源:sapiens.org
一个AI
人种只有一个,那就是智人种。
译文版权属于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