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话题千千万,对《小舍得》里教育模式的吐槽占一半!养娃真要那么极端?除了“郁闷的学霸”和“脆弱的学渣”,还有没有别的路?
果仁妈今天的文,来自一位“曾经是鸡娃”的妈妈:她当过“颜子悠”,上学时“享受过”鸡娃带给自己的红利;她也做过“夏欢欢”,停止被“鸡”后,又变成了成绩垫底,内心脆弱的学渣。
“被鸡”的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当妈之后,她旗帜鲜明地反对鸡娃。她认为鸡娃有时限,家长顶多能鸡到孩子学业结束。教育孩子要把眼光放长远,放到整个人生的长度,培养他们应对未来变局的能力。
对此,你怎么看呢?留言区一起探讨下吧!
最近妈妈群里闲聊的话题,大部分都围绕着一部热播剧——《小舍得》。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剧,讲述了3个家庭,在孩子进入到小升初阶段,父母和孩子因补习班和升学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目前,妈妈们的吐槽火力,集中在“鸡娃”妈妈田雨岚身上。她精通鸡娃黑话,努力搜集各种情报,费尽心机为孩子争取补习班名额。她的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 ...
不少妈妈纷纷感慨:田雨岚的行为实在让人窒息,害怕自己将来也变成她的样子。
身为一个当妈的人,《小舍得》这部剧里,最让我心有余悸的,不是鸡娃狂魔田雨岚,也不是原本佛系却一步一步被裹挟的南俪,而是颜子悠和夏欢欢这两个小朋友。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当过学霸,高考考进了全省前40名,我也当过学渣,上了某985大学后,成绩一度吊车尾。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普娃,求学阶段充分享受到了鸡娃带给我的红利,步入社会后,又花了极大的心力和金钱,来弥补鸡娃带给我的后遗症。
如果你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鸡娃?要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我想请你抽出几分钟的时间看看我的故事,希望能给你一个新思路。
特别说明
本文讨论的鸡娃,特指狭义上的鸡娃,即抓孩子学习成绩和各种升学指标。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此类鸡娃。鸡娃有时限,家长顶多能鸡到孩子学业结束。毕业后的人生,家长无法再保驾护航。孩子步入社会之后,过往成绩的好坏,跟他过得是否幸福,并没有那么强的相关性。我们教育孩子要把眼光放长远,放到整个人生的长度,为孩子以后顺利步入社会,做好心智准备。
以下内容,源于我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深刻反思,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一起探讨。
我的“学霸”经历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家长和老师,发现我在学习上有点儿天赋,多培养了些。从小学开始,我读得都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我也学奥数,印象里还参加过什么英语奥赛、英语演讲比赛。
颜子悠上的金牌补习机构,我也上过类似的。而且老师对我比对颜子悠好,当我成绩出现小波折的时候,老师比我还紧张,各种小灶疯狂补上。
▲妈妈为了儿子能上“金牌补习班”,用尽各种办法
可我一直都挺焦虑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普通和勉强。有一半以上的奥数题,如果老师不讲,我就不会做。
我不是天赋型选手,在奥数班里,我见过米桃那一类的“天牛”。我深知自己没有他们那么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力。我只是记忆力好,知识点不容易忘,错过的题不再错,仅此而已。
我的父母,虽然并不曾像田雨岚对待颜子悠那般夸张,但他们明显更在意我的学习成绩。他们教会了我自己鸡自己,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声叹息,我就知道,得!下回考试数学分数不能低于140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轻易不想鸡娃的原因之一。孩子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感知,可能远远高于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得投入跟配合,不一定因为孩子享受学习,而是他心里有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失望,也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
▲爷爷问颜子悠自己对上金牌班的意愿,不想去的颜子悠偷偷看妈妈的脸色后说“想”。
我的普娃焦虑一直蔓延到我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身边的天牛更多了。这一阶段,我变成了夏欢欢,迷茫、脆弱,动不动就怀疑自己。
没了升学的压力,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我还想不明白,不是说上了大学就轻松快乐了嘛,我咋觉得压力比上高中的时候大多了呢?
与此同时,我压抑已久的叛逆冲动全面爆发,翘课、打游戏、看动漫、缺考,这些事情我全干过。成绩一度吊车尾,好在大学时期结识了人生中的几位挚友和师长,有人哄,有人拉扯,我又回到正轨上,最后顺利毕业,一脚踏入社会。
当孩子独自面对社会时,鸡娃真正的后遗症,才会暴露出来。被鸡的孩子就像一个牵线木偶,当你撤掉手中的线,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动,该往哪儿走。
当他真正开始独自生活时,还有3个难关等着他去攻克。这一次,没有家长可以发挥作用的余地,也没有名师、补习班等资源,因为这3关全是他与自己的缠斗。
当没人再去对娃提要求的时候,那个习惯于被鸡的孩子,做事的动力是什么呢?他的动力,来自于外部成就的吸引和内心的恐惧。他会非常在意成就,也会对别人的反馈耿耿于怀。
▲颜子悠承受着高度的压力和恐惧却不敢说
临近毕业时,焦虑、迷茫还有深深的自我怀疑是我的情绪主基调。可我也想安顿自己,让别人觉得我还挺棒的。那怎么办呢?就去做大家都说好的那件事儿,去追求大家都夸赞的那个指标吧。
比如,我以收入较高的行业和业内的顶尖公司为目标,拼命准备,让自己拿到敲门砖;进入公司后,非常关注KPI,本能的去追逐第一档,然后迫使自己努力达标。
成就取向自有其好处:在职场上,我是一个表现优秀的员工,也得到了一些发展机会,可那仅限于能力范围之内。但人不可能一直在顺境里,一旦遭遇挑战,预感到自己会失败,我就变得特别虚弱,我会自我攻击,攻击完了还不会化解。日子在疲惫和颓丧之间反复横跳,特别没劲儿。
另外,一个人如果过分在意外在成就,他还会变得心浮气躁,想快点儿拿到结果。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很难沉下心来去专注,体会不到过程中的乐趣。
以上,是鸡娃的第一大后遗症,迷恋成就,让自己陷入“成就陷阱”。
但是,被鸡长大的孩子,他可能对内心的渴望非常不敏感。当他看向内心的时候,会发现,那里充满了不确定。那他该怎么办呢?他会去做功课,把能做的事情列个清单,再一项一项打勾,回到追求成就的陷阱里去。
有段时间,我苦恼于自己缺乏兴趣,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放松的毛病,就赶紧想办法解决。可我不知道自己想尝试些什么,只好去搜了一堆攻略,手工、瑜伽、正念、潜水、游泳、跑步、画画,这些事情我都去试了。
但是因为没有在自己预期的周期内感受到什么变化,我觉得浪费时间,逐渐放弃了......
你看,当一个被鸡的孩子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渴望时,他可能还会碰到内化了的“投入产出比”障碍。
你能想象这件事的吊诡之处吗?就像颜子悠终于有了大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面对他曾经热爱过的足球、蚂蚁,他却说,这些事情都是极好的,但是对我没有意义,浪费我的时间。
鸡娃的第三个后遗症,是流于表面的亲子关系。鸡娃,会让你跟娃的关系早早停留在表面。
当你的娃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他跟你袒露心迹的次数越来越少。你也许会收获一段母慈子孝的和谐关系,但是你的孩子,不会再试图让你去了解他,不会跟你讲他生活的细节。你们之间,很难再建立起紧密的联结和支持。
因为娃越大,越难去毫无保留的信任你。一个没有体会过被无条件接纳和爱护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拥有信任父母和爱他人的能力。
当我看到《小舍得》剧情发展到颜子悠说出“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时,我真佩服这个小男孩。
我也想去问问我的父母,一个矬矬的我,和考满分的我,你们到底爱哪一个?但我没有颜子悠那样的勇气,我怕父母的反应会让自己失望。
当我遇到问题,感受到脆弱,需要支持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他们,我宁愿自己解决。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曾经被几个女同学孤立过,我没有跟父母讲;工作以后,有段时间可能没地方住,需要在三天之内找到房子,我也没有跟父母说;我交往过几个男朋友,和他们谈恋爱时什么情况,我父母也不知道,他们就只见过我现在的老公。
你想要跟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如果你对他的生活情况,只能靠猜测,还有他偶尔流露出来的只言片语,你会安心吗?
回到鸡娃这件事上。对于《小舍得》呈现出来的颜子悠式的郁闷学霸,以及夏欢欢式的脆弱学渣,我内心很复杂。
一方面我同情剧中的家长和孩子们,另一方面我鄙视这部剧的制作者,你们干的是人事儿吗?说是反思鸡娃教育,但搞了这么一套极端的对比,会让不少家长觉得:一个普通孩子,要么被鸡成郁闷的学霸,要么变脆弱的学渣,没有别的选择了。
▲被观众吐槽每集都哭的脆弱的夏欢欢
你们这么干,除了吓唬家长,让家长更焦虑,还能有什么效果?
养育一个孩子,可以有很多选择,孩子的未来,也会有无限的可能。
有快乐的学霸,也有快乐的学渣。还有更多内心富足的人,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在求学阶段到底是学霸还是学渣,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现今的幸福生活。
成绩、成就、内心充实,这些都是人生的某个维度,互相影响,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那怎么样养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既有良好的学业表现,内心也不至于失衡,还能在未来更容易感到幸福呢?
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美国新型教育学者戴安娜·塔文娜在《准备》一书中的观点,这本书是她对美国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方式所做的反思,记录了她在学校教育新模式方面所做的探索。
作者认为: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如何考上大学,还要培养他们应对未来变局的技能。良好的习惯、求知欲、通用的技能和对未来的规划这四点,对于孩子们未来是否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这本书和日常养娃体验,我总结了3个要点,以便从这些方面提醒自己,如何在家庭养育中,做出有利于孩子未来的选择,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第一点:自己的育儿焦虑自己解决,精简身边的信息源,远离那些鸡娃焦虑的源头
育儿类的公众号和博主,保留3-4个就足够:1个行业资讯类,2-3个分享国际化育儿视野的靠谱账号,1个自己喜爱的博主。
打鸡血一类的号和博主就别看了,省出来的时间多看看行业研究和各国教育学者的著作和文章,用更高的格局,看待孩子的发展和教育。
即便野比大雄笨笨的,还有很多缺点,哆啦A梦也从没嫌弃过他,总是支持着他。我也想做一个哆啦A梦那样的父母,接纳孩子的缺点和脆弱,不看轻孩子。
不管孩子遇到了什么难题,只要他开口,我就带着他找方法。不管他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委屈、困难,都记得给他安慰。
第三点:在孩子的学业表现上,做孩子跟成绩之间的缓冲带,将重心放在教孩子学习方法和个人志趣的养成上
好的教育资源只有那么多,升学就是存在残酷的竞争,成绩就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指标。
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现状,为了应对这道难题,我需要做很多金钱和资源上的准备。但这是我自己愿意去做的,孩子不欠我的。而且在家里,面对孩子的时候,我有选择的权力,我选择不当成绩的帮凶。
我想要跟孩子站在一起,跟她一起思考自己的成绩和学习状态,和她一起去探索适合她的学习方式。我也要努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平衡孩子学业与个人志趣之间的冲突,给孩子争取出自主探索个人爱好的时间。哪怕她就是爱吃呢,我也要每隔一段时间,带她去吃一次黑珍珠上榜餐厅。
我知道这3点看起来非常的理想主义,也有些鸡汤,但这确实是我在当小孩儿时,内心最渴望得到的支持,真的。
《小舍得》里,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颜子悠拿着蚂蚁工坊,去安慰他的好朋友欢欢,他说:“两只蚂蚁一只名字叫欢欢,一只叫子悠。”他还说,自己想当一个生物学家,说这些话的时候,颜子悠小朋友满脸笑容。
▲颜子悠说长大想做生物学家,但妈妈说他不切实际,是天方夜谭
其实呀,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真正的渴望在哪里,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这就是自主感,是非常宝贵的礼物。父母的鸡娃行为,牺牲掉了孩子去落实内心渴望的时间和空间,也就间接牺牲掉了孩子的自主感。
长大以后,孩子很有可能会忘掉自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会浪费许多时间去追逐这种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很难感受到充盈和幸福。
因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对自我的良好感受: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还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获得我想要的东西。
我们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现在的成绩和未来的幸福之间的关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关注那些能保护孩子自主感的做法。
毕竟,在孩子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只能陪他们一小段路,未来还有那么长的时间,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呀。
Q:你看《小舍得》了吗?你怎么看待剧中三个家庭的育儿选择?留言区聊聊吧!
作者丨姜毛毛,家有4岁高需求娃,比起鸡娃更乐意鸡自己。
策划/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两岁半儿子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羚羊,教育专业走出来的科学育儿追随者。
相关推荐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