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含赠书)
大噶好啊,五一小长假说来这就来了,想想都开心。这两天见面,是不是都要悄咪咪问一句:“假期准备带娃去哪浪啊?”
然而,也有朋友说,一想起拖家带口出门就腰酸,再想到熊孩子一路上可能出现的一万种气死老娘的状况,狂浪的心就瞬间就蔫了。
遇到娃花式折腾,再加上出游路上人潮汹涌,如果没忍住揍了娃,那感觉可真是糟透了。
也是,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幼崽,你是不是偶尔也会冒出“真想揍一顿完事”的想法?哪怕我们都懂打孩子对孩子从身到心都有诸多负面影响,哪怕我们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当“温和而坚定”的家长,哪怕我们明知打完自己会懊恼后悔。
没事,有就悄悄地承认吧。我承认,我有过不止一次,甚至还落实过......
女儿3岁多时,有一次实在忍不住打了她手心,事后又后悔得不行,赶紧趁临睡前的亲子时间花了将近一小时诚恳道歉,友善沟通。
当孩子听着我的道歉,用含义不明的眼神盯着我时,你别说,还真有一丝丝尴尬……
所以,都知道打孩子不对,可到底该怎么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呢?
恰逢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今天我斗胆分享自己经过好几个昼夜的思考,总结出的3步组合拳,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1、警钟长鸣法
打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1~2],关于这一点,相信咱们壳童读者的理论知识储备都已经十分充足,所以此处不多赘述。
然而,“打孩子不好”这个念头在我们急火攻心的时候,恐怕没办法第一时间跳出来阻止我们轮起来的巴掌。
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认知、深刻领悟,我建议大家平时刷手机时,多收集一些下面这样的新闻:
“辅导孩子作业,父亲生气扇了一巴掌,导致孩子鼓膜穿孔”[3]; “6岁男童被亲妈两脚踹死,只因孩子‘不洗澡就睡觉’”[4]; “8岁孩子算错题,遭老师殴打险失明”[5]; “因孩子玩游戏暴打孩子,家长被警方依法带走”[6]; “江苏南通母亲暴力强迫女儿学习被撤销监护权”[7];
必要时,可以将新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照片下载打印出来,贴在家中您和孩子常待的地方,如孩子的课桌前,游戏区,餐厅,等等。
下面这些新闻也有一定帮助,可以搭配酌情使用:
“上海一家长辅导作业想打孩子舍不得,捶墙导致手骨折”[8];
“陪写作业,家长气愤吼娃,导致心梗”[9];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什么说这类新闻可能也有一定作用,试问我辈打工人:如果你骨折或心梗住院了,有人帮你接送孩子上下学吗?有人能陪孩子去课外班吗?有人能像你一样照顾孩子的点点滴滴吗?
答案扎心不?扎心的话,来,一起唱首“莫生气”。
2、成本核算法
成本核算,是指在打孩子之前,想一下打孩子的风险和收益。如您对下表有建议和补充,请在讨论区留言指出。
好了,让我们开始。打孩子后,会发生什么?
建议大家将表格保存作为手机屏保,每天进门面对熊孩子之前,认真看1-3次。
如果核算完成本,依然觉得“打完获得片刻爽感”这一收益,对自己而言很重要,这边建议您翻回去看第一部分“警钟长鸣法”的相关内容。
Ps:这个成本核算一定要在平时心情愉悦,没有被熊孩子气到两眼发黑时进行,这样不仅能保证头脑清醒不算错,还不会因为负面体验而人为给打孩子的收益加码。
在此,我还想特别对女性家长们提一句:做成本核算时,请别忘记“打孩子”这一行为除了对自己身心健康有害,还会因为情绪剧烈波动引起激素紊乱、面部表情过度扭曲导致动态纹。
想想咱们买过的大牌护肤品、化妆品,去医美诊所打过的水光针、肉毒素,做过的超皮秒、热玛吉……当初咱花这真金白银,难道不是想时刻像左边这样?
3、前瞻远见法
如果您觉得前面2个方法,都有点治标不治本,没法彻底打消您打孩子的念头,只是暂时压抑了冲动,那么这第三个方法可能更适合每日操练,帮我们从内心深处消除打孩子的动机。
仔细回想生活中我们“打孩子”的情景,是不是大概可以归因为以下几个类型:
1、鸡娃失败/低效时
这里的鸡娃相对广义,不单指学业上的鸡,也包括生活习惯、做事效率等方面。
最常见的情况是:你花了一晚上讲解乘法分配律,孩子还是算不对“3*(2+3)=?”,你嗓子冒烟,孩子却一直嘟囔着无聊、不时走神。打不打?
或者,当你费了老劲终于买到娃期待的某展览门票,娃却在出门前拖拖拉拉,眼看要迟到。打不打?
2、娃不配合指令时
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娃随时随地都可能和我们来个对抗。而这种对抗一旦发生在大庭广众下,就更加尴尬。
举个例子:陪娃逛商场,说好只买1个玩具,娃却挑了一个又一个。当你指出先前说好的“买1个”时,娃撒泼打滚、油盐不进。打不打?
3、娃搞破坏太费家长时
当我们体力、耐心双双被耗尽时,愤怒就来了。
举个例子:你经历了一天高负荷的工作,回家后打起精神花1.5小时给娃做了色香味的营养餐,娃却因被吃饭打断看动画片闹脾气,转眼就把饭菜全糊在餐桌和自己全身上下。打不打?
面对这些情况,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提高站位,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娃的发展和未来。
说白了,在能确保孩子安全,也不会出现违反法律、道德、社会公序良俗的大问题的情况下,对待孩子佛系一点、养育孩子“懒惰”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纵观人类科学史和影视剧,有许多科学家、名人在小时候甚至长大以后,都是妈见打的熊孩子,而或许正是他们身上那种虽然很烦人,但又无所畏惧、无限探索、无比好奇的特质,以及他们家长在育儿中的包容/佛系,成就了他们。
写到这,想起今天看到的一个段子:瓦特观察到水开后蒸汽会顶开壶盖,却听她妈妈喊:离烧水壶远点,小心烫死你!
所以,朋友们,下次脑海里再冒出打孩子的冲动时,记得用这3步法给自己做心灵马杀鸡:
Step1 :万一没控制住,把孩子打坏了可不好。
Step2 :打了也没啥用,还是不打收益更高,保持优雅。
Step3 :这事儿放1年后、3年后、10年后看,是大事吗?不是?那别打了。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请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吧!
祝大家五一快乐哦~
作者丨小毛,「@小毛阿姨聊营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中国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人民网、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等媒体健康和营养专栏作者。专注于母婴营养、科学育儿相关内容的科普和健康咨询。希望用温暖客观的科普,抵御育儿的诸多焦虑。
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
赠书福利来啦
👆赠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提供
这是一本由斯洛文尼亚权威儿童心理及智力测试专家团队倾力打造的游戏书。提及这个国家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不过它可是国际慈善组织评选出的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之一,和芬兰齐名。
书里面包含了700多个思维游戏,包括找不同、找相同、序列、补充图案、填补形状、网格游戏、多米诺骨牌、镶嵌游戏、绘制网格图、迷宫、开放性思维游戏等等,用生活化的场景激活小脑袋,让孩子越玩越聪明。
发愁“不知道怎么陪玩”的爸爸妈妈们,不妨用这本书来打发时光,每天和孩子一起做一做“大脑体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