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变态!但我好喜欢
当你对着大银幕上的恐怖电影想看又不敢看的时候,当你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踏入鬼屋的时候,当你站在跳伞台上即将自由飞翔的时候,你是否会扪心自问:我怎么就花钱买被吓呢?
花钱体验恐惧,包括极限运动、看恐怖电影、去鬼屋等,是一种“娱乐恐惧(recreational fear)”活动。恐惧会出现在令人愉悦的活动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恐惧和愉悦混合的奇妙体验。完全确定的现象令人感觉无聊乏味且毫无动力,太多的不确定性则可能引发难以控制和令人不快的混乱。
然而,像鬼屋这种只是具有少量不确定性的娱乐恐惧,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的形式——低成本、无风险、引发恐惧体验的探索活动,就像是追逐游戏中的孩子体验到的刺激一样。
有Pokemon的鬼屋你还会害怕吗丨giphy
恐怖电影学者史蒂文·施奈德 (Steven Schneider)认为,这源于人们被社会规范束缚压抑下的一种渴望,它驱动我们自行寻求刺激。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人类或许痴迷于恐惧与愉悦共存的复杂情绪。
恐惧如何与愉悦共存?
去鬼屋实验看看
丹麦研究者马克·安德森(Marc Andersen)与乌菲·施约特(Uffe Schjoedt)为了探究娱乐恐惧中恐惧和愉悦的共存方式,邀请了鬼屋“反乌托邦”(Dystopia Haunted House)的110名游客参加实验。安德森让游客佩戴心率监测器进入鬼屋,并选择了该鬼屋三个最恐怖的地方拍摄视频,对游客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进行评估。同时,在进入鬼屋前与出鬼屋后,游客都需填写一份自评问卷,评估自己对全程以及上述三个最恐怖的地方的愉悦感和恐惧感。
三个恐怖场景的设置
游客遇到了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他说完一段令人不安的独白后,一脚踢飞面前的金属桶,旁边桌子里突然跳出丧尸。
游客突然听到一阵巨大噪音,一个高大的猪头屠夫冲了过来,拿着轰鸣的电锯追赶游客。
游客刚走过一个拐角,几个丧尸突然从楼梯上跳了起来,向游客咆哮着冲过来。
反乌托邦鬼屋中的最恐怖场景:左-猪头屠夫 右-丧尸
丨Playing with fear: a field study in recreational horror
在这110位参与研究的游客中,有18人的数据被剔除了,并没有进入最终的数据分析,因为其中4人忘记完成问卷(这都被吓成啥样了),4人没有完整走完鬼屋,还有10人丢失或损坏了心率检测仪(研究人员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看来是游客们落荒而逃的时候都忘了自己在参与研究(赚钱)了,虽然很遗憾研究损失了一部分数据,但也从侧面证明这个鬼屋是真的吓人。
结果发现,对于三个恐惧点,游客自我报告的恐惧和愉悦呈 ∩ 型曲线关系,这说明适度的恐惧程度可以让愉悦体验最大化。结合心率波动的结果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游客的心率值与恐惧程度呈正性相关,越感到恐惧,心率就越快。而游客的愉悦程度和心率波动呈∩型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存在一定的恐惧感能够实现愉悦感的最大化。鬼屋们,为了让我更兴奋,别整得太吓人,也别太小儿科,中中间间最开心。
吓到直立行走丨giphy
然而,对游客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分析并没有表现类似的关系。安德森博士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娱乐恐怖情境中的面部情绪并非真实情绪。先前有研究发现,相较于恐惧,他人的愉悦更难准确感知,微笑面具会掩盖痛苦、尴尬和恐惧。对于鬼屋中的游客而言,他们可能会做出这种假面微笑(masking smiles)来隐藏自己的恐惧——特别是一些带着女朋友前往的男性游客(狗头)。
研究结果也说明,我们的实际情绪体验、表现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不总是一致,我们很可能感受到愉悦,但不展现出愉悦的行为(毕竟在公开场合快乐得手舞足蹈大概率会被认为是傻子)。
当然,恐惧带来的愉悦感因人而异
该研究还发现,去鬼屋的动机也会影响愉悦感的感受:自愿去鬼屋的游客比被陪亲朋好友去的人,会主观体验到更多愉悦。既然娱乐恐惧也是一种游戏,自愿玩的游戏里体验到的快乐当然更多啦!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硬拉不想去鬼屋玩的朋友陪你去,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他只能强颜欢笑看着你开心了。
鬼屋中的愉悦体验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游客会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恐惧和更少的愉悦。匈牙利佩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塔马斯·维克托里亚(Tamás Viktória)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男性会投入到更多的危险行为中,他们可能比女性更适应吓人的现象。男性更热衷于刺激寻求行为和娱乐恐惧活动。他们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比女性体验到的恐惧更少,快乐更多。
话说回来,为什么感觉敢看恐怖片的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多丨giphy
不过,上述性别差异还没有成为定论。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传播学教授安妮·巴奇(Anne Bartsch)对恐怖电影的研究就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观众对情绪刺激的需要和恐怖片引发的观众情绪体验之间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且女性更倾向于需要愉悦与恐惧并存的矛盾情绪。我身边就有这样的鲜活案例,我是阅恐怖片无数的cool girl,但我的编辑则是连国产恐怖片都不敢看的男孩子(手动狗头)。
参与该研究的游客年龄在12~57岁之间,但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鬼屋体验的年龄差异。或许鬼屋真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
真希望我80岁还能拥有强健的心脏让我驰骋鬼屋!
鬼屋究竟是花钱买罪受,
还是取悦自己?
作为一种古老的情绪,恐惧一般被认为是人们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通常还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防御反应,恐惧一般都被分到消极情绪这个类别当中。但我们为什么还会花钱买惊吓呢?因为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充分体验各种情绪,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可可爱爱 没有脑袋丨giphy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波尔斯(Fritz Perls)有关完形治疗的观点:没有完成的情绪,会阻碍我们前进。有的人小时候明明很怕毛毛虫,但是为了塑造坚强的形象,却不敢流露出恐惧——这就是“难以充分地体验情绪”。但不论你承不承认自己很害怕,这些情绪都没有消失,它们还会不断出现,要求被充分体验到。如果你不想停下前进的脚步,不妨花点时间觉察和梳理自己过往的情绪,再次充分体验它,并接纳它的存在。然后,你才能真正从这种情绪里“毕业”。自愿去鬼屋的你,就可以享受充分体验恐惧及与之伴随的愉悦哦!
“微笑面具”无助于提升愉悦感。比起戴上面具假装快乐,不如充分地表达恐惧,或者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体验发自内心的轻松与愉悦。当然,也有人的确对鬼屋不感兴趣,如果遇到鬼屋邀约又拒绝不掉,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他做个科普嘛!
参考文献
作者:Margaret
编辑:YeYeYe
一个AI
胆小的男编辑找文章配图已经被吓哭了,快点“在看”安慰一下他。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