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网友点赞高考场外举横幅的爸爸,我却看到了育儿大问题!
👩🎓 👩🎓 👨🎓
前阵子,一位送孩子高考,手持横幅“不管你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爸爸,被无数网友点赞,送上了热搜。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位爸爸的做法太温暖了,好想要同款爸爸。
的确,这位爸爸的初衷是想要减轻孩子的压力,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爱,值得点赞!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有利于减轻孩子的压力吗?
然而,对于有些孩子,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而且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下:
当孩子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为什么我们的好意,有时候却起了反作用?
孩子承受着压力的时候,他正经受着什么,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可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战胜压力?
1
错位的帮助,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源
当孩子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心情比较紧张,你会如何安慰呢?对孩子说“没关系的,加油!”、“没事的,别在意”?这样的回应真的管用吗?
根据我的亲身经验,我发现很多时候,不仅不管用,还会让娃很反感。为什么呢?明明是好意,娃却不领情,甚至有时候还会发脾气。
是娃难伺候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反差,是因为我们的做法和孩子真正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也就说,我们的帮助,跟孩子的压力源不适配。
然而在众多好心办坏事儿的情景里,还有一种最糟糕的情况——家长本身,成了孩子的压力源。
就像热门剧《小欢喜》中的乔英子一样,相比于高考,更让她喘不过气来的是妈妈宋倩的控制。
👆《小欢喜》剧照
那要如何避免成为孩子的压力源呢?
日常生活中,靠自己去发现孩子的压力源,难度还挺高的。好在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在压力领域做了不少探究,他们的研究可以给我们线索。加大拿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博士,将人的压力源划分为五大领域[1]:
第一个领域,生物域,说的是人身体内部对环境的反应。
比如教室里、考场上那种过于安静的环境,会让有些孩子感到紧张;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吃玩睡等生理活动运转情况如何,也会影响孩子的感受,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晚上没睡够,早上起床就容易脾气暴躁。
第二个领域,情绪域,主要讲的是激烈的情绪,比如烦躁、紧张、忧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对人造成刺激。
这里要特别聊聊羞愧,因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羞愧情绪也是一种压力源。
对容易感到羞愧的高考生,如果父母跟他说“不管你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那非但起不到鼓励作用,反而还会加重他的压力,他会觉得自己不可以对不起父母。
第三个领域,认知域,是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以及对此的解释。
举个例子,随着课业难度的提升,孩子会发现,应对考试比以往难了。有些孩子会把这种正常的现象,解读成自己笨,或是近期还不够努力。
第四个领域,社会域,指人际交往带给孩子的压力。
有些孩子会认为,自己一旦考不好,就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这种对不良人际关系状态的恐惧,成了孩子的心理包袱。
最后一个领域,共情和亲社会域,可以简单理解为,孩子会被他人的压力传染。
当孩子面对别人的愤怒情绪和失控行为时,他同样会感受到压力。你会发现,当孩子的同伴大声哭泣时,很多孩子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孩子还会跟着一起哭,这是被别人的压力传染了。
压力的五大领域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动态系统。当一个领域的压力警报响起,就会引发其他四个领域的连锁反应,五大领域的齿轮同时运转,孩子的压力感受逐步升级。
👆五大领域压力循环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一个受不了安静氛围的孩子,长时间待在教室里,就会感到烦躁、不安,这就是生物域的压力,引发了情绪域的压力。
为了排解自己的烦躁,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小动作,像转笔、晃腿、跟同学聊天等等。这些行为会干扰到其他认真学习的孩子,造成同学关系紧张,还有可能破坏教室纪律,被老师批评。
如果孩子总因为同样的行为,被老师批评,就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自我评价,他会觉得自己是个顽劣的孩子,他的同学也会如此看待他,给孩子带来认知域和社会域的压力。
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的情绪域压力再度升级。
2
孩子承认压力时,
需要恰到好处的支持!
了解了压力源,孩子有压力时,如何处理呢?
要找出所有让他感到有压力的因素,然后逐个击破吗?这是不是太难了?
是很难,但好消息是,五大领域之间互相关联,如果确认了一种核心压力源,并付出行动,减少孩子在该领域里的压力负荷,就能同时降低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压力[1]。
然后经过一轮一轮的减压,最终孩子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压力。是的,最终要靠孩子自己走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孩子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只是有时候压力过载,实力没发挥出来。
那么要如何具体把握好度,去支持压力中的孩子呢?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点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不要卷入到孩子的压力里。
有脑科学的研究显示,当孩子压力过大时,会进入应激模式,具体表现为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身体能量大量消耗,理性脑无法工作。
如果长时间在这种应激模式下,大脑就会对压力非常敏感,更容易受到刺激[1],会变得喜怒无常,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小升初、中高考等成长关键期时,由于学业和自我评价方面的多重压力,一点点小事儿,比如没能穿上他喜爱的那件衣服去上学,或者提醒他早点儿完成作业,就能刺激到孩子,导致他们情绪爆发。
总之,应激模式下的孩子,就像一只炸毛的猫,不管我们怎么哄,只会往一个它觉得安全的地方缩,然后再对我们嗷呜嗷呜吼叫。
因此,这个状态下,我们的关注点,最好不要放在改变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上,也不要真的相信孩子的气话,被他带跑偏了。
而是要从整体看待问题,往深层挖掘: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压力源在哪里?
其次 ,给孩子创造平复下来的机会和空间,以便之后能跟孩子展开谈话,及时找到孩子压力的主引擎,关闭它,停止压力的恶性循环。
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淡定的心态,敏锐的观察孩子,看到他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描述不出来的困惑以及无法说出口的需求。
也要秉持稳定的支持态度,尊重孩子此刻的负面感受,给它们发泄的出口、给孩子的感受兜底,接住他的恐慌,让他不再逃避或是攻击自己。
最后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陪着他去探索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向他传递信任:他可以发掘出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眼前的挑战。
3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压力呢?
除了在孩子压力大时,给予孩子支持。更重要地是帮助孩子找到处理压力的方式、方法。
我在查阅了斯图尔特博士的著作、美国儿童发育研究学会的文章、以及美国儿科学会的父母指南后,总结了四个非常实操的方法:
1、在没有头绪的时候,主抓生物域,
照顾好孩子的身体,让孩子吃好睡足多运动。
大脑在压力模式下,会消耗非常多的身体能量。当孩子的能量供给更跟不上时,他感受会更糟[2]。及时给孩子补充能量,孩子才有力气打好跟压力的拉锯战。
2、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
当孩子明显烦躁时,用肢体语言来抚慰孩子。
当孩子情绪消沉时,优先用肢体语言来跟孩子沟通。拥抱孩子,抚摸他的头发、轻拍他的后背,要比我们说上十句百句安慰的话还管用。
尤其当孩子已经明显进入到应激模式,用言语去交谈,或是试图纠正他的行为,反倒会加重孩子的压力感受。
3、当孩子平静下来之后,
跟孩子一起讨论压力源,引导孩子自我观察。
如何跟孩子讨论可能是很多家长最关注的。这部分最关键的是要注意顺序,一定要先跟孩子聊想法和感受,再聊判断。
如果我们把顺序颠倒了,我们所说出的话,就变成了对孩子的教训[3],不是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而是在使用父母的权威。具体可以这样引导:
我感觉到你有些烦躁,发生了什么事儿?(询问事件)
我知道了,这件事儿让你很生气,所以你才.....(描述他的行为)
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询问想法)
原来你的想法是这样的呀,妈妈知道了......(肯定想法)
确实是这样呢,.......会让人感到很有压力(说出你的判断)
要注意的是,孩子越小,越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时候,可以先用一些基本的词汇,去说出他的感受,比如、难过、烦躁、生气等等。
也可以聊聊对于他想法的猜测,让孩子去判断我们猜得对不对。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谈论“事件、感受和想法”。
另外的问题是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跟我们聊他的想法。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撬开”孩子的嘴,比如跟孩子聊聊自己的的事情,交换下经验;跟孩子讲讲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想法等等。
也许有些孩子还是不愿意开口,相信我,主动聊得次数越多,孩子越愿意开口。
总之,应对压力,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儿。孩子需要知道他因为什么变得烦躁,这能理清他心中的困惑,以便当类似情况来临时,他能有所准备,不再慌乱。
4、和孩子一起找到应对压力的方法
当我们跟孩子一起验证了压力源,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的之后,孩子就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上了[1],这时候,就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复办法。
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去寻找哪些方式可以让他自己感到平静和放松,可能是玩玩他最喜欢的玩具、或是自己待一会儿,听听音乐、随手涂鸦、或是去户外跑跑跳跳。
每个孩子放松的方式都是独特的,选择孩子舒服的即可。记住要充分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尊重他的尝试,这对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非常有帮助。
文章的最后,我想提醒下各位父母,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养育孩子着实不易,在帮助孩子消解压力的同时,别忘了关照下自己。而只有先调整好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1] 《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 作者:[加]斯图尔特·尚卡尔(Stuart Shanker) 特雷莎·巴克尔(Teresa Barker)原作名:Self-Reg:How to Help Your Child(and You)Break the Stress Cycle and Successfully Engage with Life
[2] Jack P. Shonkoff, Andrew S. Garner The Lifelong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Toxic Stress
[3] Heather C. Forkey, M.D. Practical Tips for Guiding Children and Families Impacted by Trauma
[4] Healthy Children.org,Helping Children Handle Stres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