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身边的妈妈吐槽说“孩子的“变脸”技术绝对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上一秒还在大哭,下一秒就能留着眼泪笑出来。你家是不是也有同款娃?
为啥娃能变脸如变天?而且变得如此行云流水毫无负担呢?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细致聊聊:娃为什么会变脸那么快,以及我们可以做什么。
为什么孩子能做到无缝衔接式的变脸呢?主要原因有3方面:
这一点最容易理解。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2-7岁儿童,其思维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考虑他人观点,且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显著。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缺乏关注,从而坦诚的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1]。
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社交影响还没有太多认知,他们并不清楚“变脸”的行为,对于他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会有什么影响。
说起来也是,能有啥影响呢?谁还不知道你是个宝宝……
另外,“变脸”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孩子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尚没有发育完善。
Nikolaus Steinbeis等人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之所以表现出很多“自我中心”行为,是由于其大脑控制行为的相关区域还未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即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此刻的行为可能是不对的,但他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有效控制[2]。
作为成年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如冥想、找合适的场地运动一会;消极的,如去公司天台呆一会、喝点小酒、吃点高热量零食放松下;中性的,如找好友知己吐个槽、找个没人的地方吼两嗓子,打一局游戏放松下,等等。
可这些方法,我们的孩子多半还没能掌握,所以他们只能直接地将情绪的波动外化——表现出来。
说白了,孩子们不太懂情绪管理,也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们不开心了就坦荡荡地哭,开心了就乐呵呵地笑,才不管这两种情绪衔接的是不是过于顺畅。
面对孩子的一秒变脸,尤其是晴转雷雨,家长很多时候会觉得无奈,但也很可能会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剧烈的情绪波动中,妥协于孩子的要求。
如果孩子曾经尝到过“变脸”的甜头,就会get到自己或许可以通过激烈情绪的外露来“控制家长”。别小瞧孩子的敏感和“机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父母,尝试了解父母的个性特征、情绪反应、处事方式,并由此推演出他们自己的一套应对模式。
1、多观察、多总结,预测孩子的情绪走向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并留心总结,就会发现,多数孩子“变脸”,或者说情绪突然失控的场景可能有一定的规律。
比如,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玩具、食物等;
比如,和亲密抚养人暂时分开,如父母上班等;
比如,周围环境嘈杂、人员陌生;
比如,孩子感到疲惫、饥饿;
……
如果能发现自家孩子在哪些情景下更容易情绪崩溃,不仅可以适当避免这样的场景,如不去太嘈杂的商场,还能提前预警和准备,以免在孩子突然变脸时措手不及。
孩子要先学习理解情绪,用更好的语言谈论情绪和回应他人的情绪信号,其次才可以更好的自我管理情绪,尤其是在面对剧烈的负面情绪的时候。而理解自己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掌握,发生了怎样的事情,造成了怎样的感受。这可不简单,别说孩子了,又有多少大人可以准确又诚实的看清造成自己情绪的起因的呢? 人不是从出生就知道特定的身体反应就是某种情绪,能够定义情绪是学习的结果,而理解情绪和充分的体验情绪分不开。孩子每一次情绪到来时,身体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温度变化,心跳变化,手发抖,或者浑身轻松,心跳平静等等,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要允许孩子,甚至鼓励孩子去充分的感受这些变化,并帮助孩子去识别对应特定的情绪名字。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内而外,从身体到头脑完整地理解一个情绪。对于低龄孩子,家长可以试着用绘本来帮助孩子去体验丰富的情绪,并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我个人很推荐绘本《神奇的色彩女王》、《我的情绪小怪兽》中所采用的用颜色或形状描绘不同情绪的方法。我女儿在读了这两本绘本后,会用“我心里有个粉色的旋转木马”、“我心里有个吐火小怪兽”来描述自己开心、愤怒的感受。在了解常见情绪后,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用语言精准表达不同情绪。比如可以向孩子展示不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孩子猜猜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并让孩子想想如果自己有了这种情绪,会如何应对。面对突如其来的情绪,孩子的变脸让我们觉得无奈,但其实孩子此刻内心承受的压力也不小,又因为不了解合适的发泄途径,他们只能以哭闹等令大人烦躁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我们能事先和孩子一起,约定一些不自伤、不伤人的调节情绪方法,并给孩子立一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约定无论如何生气都不能打自己或者打家人;比如,约定十分生气的时候,可以揉捏毛绒玩具、柔软的抱枕等安全的东西,来缓解愤怒。记得有次我生女儿的气,她轻车熟路地拿来一个抱枕放我怀里,说:“妈妈,如果你很生气,你可以使劲揉捏抱枕,反正打自己孩子是不对的哦!” 面对愤怒变脸的孩子,家长保持情绪稳定相当重要。只有在稳定的情绪下,我们才有可能向孩子提供陪伴和关爱。研究发现,来自父母的温暖关怀对于愤怒的儿童相当重要,能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节[3]。此外,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当下所处的情绪,或许也能帮助他们冷静下来。不要一味责备孩子“你怎么突然又闹起来了!”、“你到底要怎么样?”这对于处在剧烈波动情绪中的孩子完全无效,只会激化他们的情绪。不如结合孩子“变脸”的具体场景,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备选方案。而这一步需要结合上一部分中提到的“平时对孩子多观察和总结”,只有提前做好预判和准备,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帮孩子转移或化解激烈的情绪。在孩子的情绪平息后,很多家长会觉得应该跟孩子谈一谈,提出错误和改正的方向,以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谈,但要注意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经过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孩子“变脸”和情绪调控能力发展不完善有关。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以流动的眼光看待孩子,期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所以,在和孩子交谈中,一定要对事不对人,而且最好只针对当下事件,莫翻旧账。最好不说下面这些话:2、总结规律:通过外环境提高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安全感除了和孩子谈,还可以思考、总结一下引起孩子这次“变脸”、“崩溃”的情景和外因,看看这些外因是否需要或值得改善。如果不能改善外因,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以便提高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安全感。比如,孩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接触到太多陌生人会容易“变脸”,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陌生的环境中尽量多陪在孩子身边,或带上孩子熟悉的玩具。比如,孩子在外出玩耍,十分疲惫、饥饿时,容易“变脸”。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好出行安排,准备好“战备粮”,尽量结合孩子以平时的作息规律来安排娱乐活动。
点亮文末“在看”,并在留言分享“你家孩子的变脸经历”吧~
果仁妈将随机抽取25位读者,获得本期赠书!(随机1本,7月16日截止)
赠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提供
这套书实在太有名了,我就不废话了!我家娃是看了《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知道吃东西要细嚼慢咽的,看了《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知道牙齿上有脏东西,要刷牙的...
整套绘本一共有4本,故事充满想象力,非常有趣。比如,《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就讲我们的肚子里有一群帮助食物消化的小精灵,他们会把进入肚子的食物经过处理后,放到火车上。然后食物跟着火车进入小肠、大肠等。如果吃的太多太快,精灵们就会游行示威、罢工抗议,肚子里就会乱作一团。每一本都是把幼儿生活习惯养成和人体科学知识相结合,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童话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赶紧去到留言区参与活动吧,这么好的书,不要错过哦!策划/编辑丨林乙乙,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不鸡不卷,只想带着娃嘻嘻哈哈浪世界。参考文献丨
[1]罗伯特 S.费尔德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Nikolaus Steinbeis, Boris C. Bernhardt, Tania Singer.Impulse Control and Underlying Functions of the Left DLPFC Mediate Age-Related and Age-Independ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tegic Social Behavior[J].Neuron,201273(5): 1040-1051.[3]Martin, Anne; Gardner, Margo; Brooks-Gunn, Jeanne.The Mediated and Moderated Effects of Family Support on Child Maltreatment[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2(33) 7:920-941.觉得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