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都表示有过相似的经历。有的小朋友不仅会在家说,还会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说“要结婚”。不禁让人担心:孩子是早熟了吗?
为什么孩子爱说结婚的话题?
娃说要和爸爸妈妈结婚,该怎么引导?
娃说要和其他小朋友结婚,怎么办?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依恋可以说是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港湾。随着我们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陪伴孩子的成长,他对我们的依恋也与日俱增。而有一部分孩子,在3~7岁的时候,会突然说出“长大后要和爸爸/妈妈结婚”的话。甚至有些孩子会说“我长大了要和xxx(玩得好的小朋友)结婚”,每天的“结婚对象”还不一样。图源@Torsten Dederichs,Unsplash这让许多父母哭笑不得,同时也觉得困惑: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恋母/恋父情节”?还是进入了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呢?恋母情结最早提出来的人是弗洛伊德,他在 1913 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了这个精神分析学派的用语[1]。如果我们仔细看恋母情结的英文:Oedipus complex,就会发现Oedipus 其实是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 (Oedip-us)。《俄狄浦斯王子》讲述了俄狄普斯王子虽然终身小心翼翼,但仍然“命中注定”地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的故事。弗洛伊德用这个故事指代男孩总是爱母憎父、而女孩则是爱父憎母。他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愿望,于是把这些情节用神话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莱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图源@Bruno Nascimento,Unsplash
百年过去了,希腊的故事早已被人忘却,“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这些词却被流传了下来。然而随着百年间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简单粗暴地将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人性的本能愿望(性意识)的方式,已经被驳斥为“过时”并且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的。2、没有“婚姻敏感期”,童言无忌的结婚,只是“永远在一起”的表达
当然,孩子在某些阶段确实会将和父母“结婚”的话挂在嘴边,有些孩子甚至会想和玩的比较好的小伙伴“结婚”。孩子是进入所谓的“婚姻敏感期”了吗?“敏感期”一词最早由著名的荷兰生物学家佛里(Hugo de Vries)在研究蝴蝶幼虫的成长过程当中首次提出来的。他发现幼虫的口器很小,太老的叶子根本吃不动。然而这些小虫子对光非常敏感,它们可以受到光的吸引,爬到叶子顶端最亮的地方,吃到最嫩的叶子。当毛毛虫的口器变粗,可以吃到成熟的叶子之后,这种对光的敏感性也随之消失。蒙特梭利博士也是在佛里的启发下,通过观察大量的儿童,提出了孩子的六大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微小事物敏感期、运动敏感期、感官发展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社交行为敏感期。[2]图源@Shirota Yuri,Unsplash
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随意归类或解读为敏感期,因为敏感期首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在某一特殊的时期出现,并且稍纵即逝。[3]而孩子口中“想结婚”的玩笑话,显然不具备这个特征。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童言无忌的话语,只是他们对“喜欢”的一种表达。低龄孩子对爱的表达是懵懂而青涩的,他们甚至很难分清朋友之间的爱、父母之间的爱、和老师之间的爱有何不同。“我喜欢爸爸、妈妈、老师,喜欢这个同学,于是我想和他们在一起。”在他们看来,结婚=喜欢你,永远在一起,仅此而已。过度的解读不仅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厘清爱的表达,反而是一种“焦虑贩卖”,不利于孩子情绪、情感健康的发展。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孩子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喜欢的感觉呢?
每当孩子说出“妈妈,我想和你结婚!”或“我想和XXX小朋友结婚”的话时,我们不用表现的太紧张,也不需要立即严厉地纠正孩子。
图源@Annie Spratt,Unsplash这是一个难得的“可教育时刻”, 是一个我们传递关于爱的价值观的好时机。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我很爱你,宝贝。不过我已经和爸爸结婚了。你将来想结婚吗?也想做一个爸爸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关注,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确实有看到,孩子有多么喜欢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爱,我们也在学习给予爱,对父母或家人、朋友、宠物,爱的体验是各不不同的,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很重要。当然我们不需要刻意一直强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自然能懂得之间的区别。当孩子说想与父母的一方结婚,另一方的角色(爸爸或者妈妈)和态度也是重要的。我们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已经结婚拉!图源@Pablo Merchán Montes,Unsplash
孩子或许会“嫉妒”父母之间表达爱,比如孩子会在爸爸妈妈拥抱的时候,挤进来也想要得到“爱的抱抱”。我们可以说“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不过我们都很爱宝宝哦!”肯定孩子对我们的喜欢,同时父母之间是永远的伴侣,用第三人角色的力量来平衡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家里的空间比较狭小,孩子玩耍的对象主要是照顾孩子的人。如果孩子总喊着要和你结婚,试试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吧!户外的空间更大,大自然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事物,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当孩子有事可做,有更有趣的事物可以探索,也就不会一直纠结于于结婚的事。4、不给孩子贴标签,鼓励孩子从同伴社交中获得认同和友情
而对于孩子频繁说想和小伙伴结婚的行为,父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孩子想和A同学结婚,那么我们可以试着这么引导着问孩子:你真的很喜欢A同学!你觉得A同学哪里吸引你呢?你最喜欢他什么?孩子或许会说:她的头发真好看!/她唱歌好听/她学东西很快很聪明/她的书包很好看....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喜欢的人”过渡到明白具体“喜欢的事或品质”上。图源@Annie Spratt,Unsplash
肯定孩子喜欢的这些品质,鼓励孩子也去学习靠近。比如说好看的头发,代表着爱干净,注重个人卫生,以及美的感觉,告诉孩子他也可以成为有这样优秀品质的人,并引导他怎么做。孩子之间的友谊和爱是十分自然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干预太多。但低龄的孩子仍处于性的懵懂期,因此必要的性知识、性教育的保护措施是需要教育给孩子的。比如说:可以和朋友手牵手,但是不能嘴对嘴亲亲;背心、短裤遮盖的地方是我们的隐私部位,不能给朋友看,更不能给他们触摸;如果有人这么做,一定要大声地说出来,并且告诉爸爸妈妈等等。总之,孩子有时会说出想和父母、朋友结婚的话,是很自然且正常的事情,父母不需要太过于紧张,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情况慢慢也就好了。我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让他们学会爱,并用更正确的方式表达爱。Q:当孩子说要结婚时,你是怎么做的?留言区聊聊吧~
参考文献丨[1] Freud, Sigmund, Obras completas, Amorrortu Editores: Buenos Aires/Madrid, 1978/2006. ISBN 950-518-575-8.
点亮“在看”,成为更有远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