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笑话我鼻子上的大包!吃了你哦!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学会的博物馆里,沉睡着一只来自8000万年前的史前巨龙——7米长的它躺在一块黄褐色的围岩里,硕大的脑袋配上满口尖牙,看起来凶神恶煞。这具编号USNM 8898的化石标本是一只船首海王龙(Tylosaurus proriger),它的故事还要从1917年说起……
史密森尼博物馆的船首海王龙 | Ryan Somma / Flickr
烟山的化石猎人
晚白垩世伊始,随着海平面升高,北美洲西部被一片内海分割为两半。温暖的洋流孕育了无数生命,它们在西部内海创造了一座海底乐园。亿万年沧海桑田,曾经的海洋王国如今已成为美国堪萨斯州的荒野。其中一个叫烟山(Smoky Hill)的化石点最广为人知,以保存物种之多、化石之完整著称于世。
20世纪初,北美的古生物学刚经先辈的启蒙方兴未艾,各大博物馆都在努力收集有特色的化石丰富库存,甚至攀比成风。有需求自然有产业,在如此背景下,一批杰出的化石收集者诞生了,查尔斯•斯滕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则是其中的翘楚。
船首海王龙模式标本MCZ 4374的绘图 |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查尔斯•斯滕伯格出身于牧师家庭,但他从小就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未获得古生物学学位的他,作为业余爱好者拥有丰富的经验,甚至得到了柯普、马什和吉尔摩等学界大佬的垂青。在父亲对影响下,斯滕伯格的三个儿子也先后踏上了化石猎人的道路。
1917年,79岁高龄的老斯滕伯格带着儿子前往堪萨斯州的洛根县考察,此处也是烟山化石点的一部分。他们很快就挖掘出一具较为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这种大型沧龙类动物曾是堪萨斯海的王者。更惊人的是,斯滕伯格在这只海王龙的腹中发现了食物残骸的痕迹。望着化石,斯滕伯格这位纵横化石场几十年的化石猎人,立马嗅到了财富的味道。
1898年出版的刊物The Popular science monthly上的古生物图画 | Wikimedia Commons
博物馆的明星
化石出土后的第二年,斯滕伯格就为这具海王龙找到了买主——史密森尼学会。史密森尼学会始建于1846年,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机构,坐落于美国的华盛顿特区,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捐资筹建。馆方需要扩充中生代化石的馆藏,几经询问联系上了斯滕伯格。这只海王龙的高完整度和腹中食物,很快吸引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最终海王龙和胃内容物分别以编号USNM 8898 和 USNM 9468入库。
USNM 8898标本的头部 | Tim Evanson / Flickr
化石送往博物馆后,专家花费数周的时间清理了化石周围的碎屑,修复了碎裂的化石,补全了残缺的骨骼,还原出海王龙遗骸的原貌。工作人员还用上色了的石膏模拟化石发现时的围岩,以浮雕式的展示手法保留了这只海王龙原有的姿势。这只海王龙一经展出就成了被热议的明星,无数游客都慕名而来一览西部内海之王的风采。在后续的整修中,馆方为其加上了科普展牌,身后摆放一只企鹅似的黄昏鸟化石,白垩纪风情呼之欲出,仿佛立于化石旁就能感受到8000万年前咸涩的海风。博物馆显然对这具化石非常满意,斯滕伯格后来想出售更大更完整的海王龙化石,史密森尼学会也坚决不要。
双臼椎龙科的化石,展出于洛基山博物馆(Museum of the Rockies) | Tim Evanson / Flickr
当海王龙化石成为明星展品享受无数游客赞美的同时,它肚子里的那块食物残骸却被人遗忘,冷寂在库房近百年——直到2004年 ,古生物学家麦克•艾弗哈特(Mike•Everhart)才重新拾起研究,鉴定出胃内容物属于蛇颈龙类中的双臼椎龙科(Polycotylidae)。双臼椎龙科动物是一类短脖子的蛇颈龙,它们行动敏捷,也是凶猛的掠食者。敢拿它们做食物的海王龙之凶猛可见一斑。2007年,国家地理根据史密森尼学会等博物馆的化石材料,拍摄纪录片《海洋怪兽:史前冒险》,其中就有海王龙捕猎的情节。
海王与攻城锤
用神祇的名字给古生物命名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如风神翼龙、波塞东龙和刑天龙等等。“海王龙”这个中文名乍一看极具误导性,让人难免想到波塞冬之类的海神(或是DC里的那位……)。但其实海王龙属的学名Tylosaurus,Tylo指瘤或球状物,saurus指蜥蜴,本意是“瘤状蜥蜴”。为啥叫这个名呢?原来,海王龙的吻部前端有一个球状的突起,看起来无比圆钝,这个特征和许多其他沧龙种类不一样,所以古生物学家取名时就用它来作为名字。国内翻译Tylosaurus时,或许是嫌瘤龙不太好听,就用霸气的海王龙冠之。
Tylosaurus dyspelor的复原图,来自斯滕伯格的书The life of a fossil hunter | Wikimedia Commons
海王龙吻部前端这个球状突起有啥用呢?201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海王龙在幼年就已经发育出圆钝的吻部,但因头骨较短显得脑袋圆滚滚。随着年龄增长,头骨变长,吻部的形状也越来越像个攻城锤。古生物学家推测,海王龙或许会拿这个攻城锤当武器,捕猎时用其撞击猎物,使猎物受伤并昏厥。关于球状突起作用的猜测仍在讨论之中,需要更多化石证据才能发现问题的答案。
啥都吃的大胃王
海王龙属于沧龙科的海王龙亚科,是沧龙家族的常青树,包括模式种船首海王龙在内,已发现数个种,年代跨度从9000万年前直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目前已发现的标本中,最小的海王龙只有五六米,最大的可达11到13米,史密森尼学会的这只只能算中等体形。海王龙作为早期沧龙类的一员,身上还带有许多原始的特征。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西部内海的至尊王者:化石记录显示鱼类、海鸟、海龟、蛇颈龙类、沧龙类、菊石、鱿鱼……凡是目力所及,海王龙皆可下肚,甚至连落水的恐龙尸体上都曾发现过海王龙的咬痕。
海王龙科不同物种的头骨 | Paulina Jiménez-Huidobro et al. /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2019)
海王龙为啥能这么勇呢?2016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检测海王龙化石上的氧同位素,科学家估算出海王龙的平均体温为34.4℃,这表明海王龙或许能维持体温恒定,在冰冷的海水里不必担心体温丧失。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海王龙的鳞片,这些只有几毫米的小鳞片呈菱形,仿佛一件鲨皮泳衣,能够在游动时为海王龙减小阻力。超高的机动性配合上满口尖牙,让海王龙成为白垩纪海洋中的梦魇。
亿万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白垩纪的顶级猎手如今化为骸骨静静躺在博物馆的展区里。透过海王龙头骨那对深邃的眼窝,我们仿佛能听到,它正用无声的话语向游客述说着曾经的荣耀。
海怪
湾鳄
大白鲨
锤头鲨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