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片虫子翅膀,居然做出这么好看的裙子
警告:本文有昆虫图片(不过还挺英俊的)
去年12月,我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看了由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简称V&A博物馆)策划的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展出了400余件全球时尚珍品,这些展品均与自然相关。展览探讨了时尚如何从自然汲取灵感,时尚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设计如何推动消费转变,鼓励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美丽又脆弱的甲虫裙
在展览中,有一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件1868年的英国礼服裙,由5000只绿点椭圆吉丁(Sternocera aequisignata)的翅膀结合刺绣工艺镶嵌在衣料里制成。素白色的衣料上,甲虫的鞘翅犹如天然的宝石,在光线的折射下发出各色的光芒。这与现在某些衣物的亮片设计类似,只是所用的素材不同。
用甲虫鞘翅装饰的华丽礼服 | 三蝶纪
英国的这种甲虫礼服时尚风潮源自印度。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莫卧儿帝国,当时印度的皇室和贵族都会穿着由甲虫翅膀装饰的衣服,在帽子、披肩、腰带上也会使用甲虫翅膀装饰,这些衣物后来成为了很多博物馆的藏品。
18世纪末,这种时尚传入了欧洲,很多制衣商人开始仿制印度风格的甲虫装饰衣物。做这种衣服需要向印度人大批量进口甲虫的鞘翅。因为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昆虫的天堂,常被用于装饰的吉丁虫尤其多。欧洲不具备这种气候优势,只能找印度进口(日历娘:虽然“印度屎壳郎”是传统相声《拴娃娃》里的段子,但印度出口甲虫却是真正存在的……)。1860年,英国的鞘翅进口量高达25000件每批次。
礼服上的图案都是用一片片甲虫翅膀拼起来的 | 三蝶纪
这种甲虫礼服制作起来麻烦,穿起来也麻烦,需要穿着复杂的打底衣物,才能把它穿在最外层。尽管这种做工复杂、价格高昂的甲虫礼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由于一些自然属性的缺陷,它并没有在欧洲的上流社会流行开来。甲虫的鞘翅虽然坚固,但也易碎,甚至连坐下都很难,只适合舞会这种场合,加之难以清洗,很快它就淡出了时尚的舞台。
迷人的“珠宝甲虫”
抛开时尚,让我们回到吉丁虫本身。吉丁虫是一类甲虫,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鞘翅目吉丁虫科,世界上已知的吉丁虫约有15000种以上,中国约有600多种。它们主要产于热带,是热带湿热森林的代表昆虫。
这类虫子在英文里被称为jewel beetles,直译过来就是珠宝甲虫,因为它们的鞘翅常带有强烈的金属色彩,图案多样。和其他甲虫一样,吉丁虫长着两对翅膀,前面一对是坚硬美丽的鞘翅,后面一对是柔软的膜质翅膀,皱缩在鞘翅的下方。
形形色色的吉丁虫 | Michael Scheuerl / Wikimedia Commons
在很多热带地区,吉丁虫都被当地人作为饰品,历史悠久,除了用于衣物,吉丁虫还被制作成标本、项链和耳环,或者作为贴片装饰在衣物、珠宝盒和其他手工艺品和艺术品上。而今,吉丁虫仍然是一些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和创作素材。
吉丁虫和其他漂亮的甲虫的鞘翅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具有先天优势,这与它们色彩形成的原理有关。在自然界中,生物的颜色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素色,又称为化学色;另一种是结构色,又称物理色。
学名为Chrysobothris affinis的吉丁虫 | Lukas Jonaitis / Wikimedia Commons
色素色的缺点是性质不稳定,如果你做过昆虫标本,就会发现有些昆虫标本隔了一段时间就会慢慢褪色,由鲜绿变为黄白,这就是色素色所发生的变化。
吉丁虫的鞘翅属于结构色,是通过物理结构产生的色彩,不会褪色。产生结构色的原因是吉丁虫鞘翅上的蜡层、刻点、沟缝等细微结构与光线波长相当,通过干涉、衍射、散射等途径对入射光线产生特定波长、特定方向的反射,因而产生了多彩的颜色。简而言之就是鞘翅上有复杂细微的结构,我们看到的是光在这些结构中反射出的颜色,多变又多彩。
学名为Anthaxia hungarica的吉丁虫 | Jean gadeyne / Wikimedia Commons
与成虫美丽的外表相反,吉丁虫的幼虫看起来不太讨人喜欢,是一只大头的肉虫子,和天牛幼虫有几分相像。中大型的吉丁虫幼虫生活在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在木头里游走取食,留下弯弯曲曲的隧道,隧道中充满虫粪。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长大,之后化蛹,蛹羽化出成虫后再从木头里钻出来活动。
在一截木柴里发现的,学名Agrilus planipennis的吉丁虫 | Susan Greenhouse /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很多吉丁虫在农林业生产中是有害的,幼虫蛀食树木可以导致树皮爆裂,枝干枯死,俗称“爆皮虫”,成虫啃食树叶,造成树叶缺刻,影响植物生长。只是,益害也是相对于人类而言,这些情况只是发生于人工改造的环境。在生态系统完好的原生森林中,吉丁虫并不会对环境构成危害。
花花绿绿的虫子
孔雀跳蛛
铜绿异丽金龟
彩虹锹甲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