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肉虫子,会“神剧”里的“枪斗术”
最近,沙币(sand dollar)凭借充满恶意的名字,上了微博热搜,栉蚕的名字差不多同样尴尬,但它们绝对不“智残”。除了野比大雄,栉蚕是世界上唯一兼具射击和翻花线天赋的动物。
“沙币”实际上是楯(shǔn)形目(Clypeasteroida)的海胆 | Pixabay
栉蚕属于有爪动物门,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和寒武纪的明星怪诞虫有亲缘关系。栉蚕生活在南半球和赤道附近,森林里潮湿的朽木和落叶堆,是它们最爱的地方。它们的身长一般不超过6厘米,特别大的物种可以达到20厘米,脚的数目在13~43对不等。虽然细长的身体和肉肉的小脚很像毛毛虫,但细看栉蚕还是有几分萌的。有一种栉蚕被命名为Eoperipatus totoro,因为它长得像《龙猫》里的猫公车。
学名Peripatoides indigo的栉蚕,生活在新西兰,被IUCN判定为易危 | strewick / inaturalist
寒武纪中期的怪诞虫Hallucigenia sparsa的复原图,人们一度不知道,这种动物的触角和棘刺哪一面向上 | Matteo De Stefano/MUSE / Wikimedia Commons
独门武器胶水枪
栉蚕的猎物包括昆虫、潮虫、蜘蛛等,由于视力很差,它主要靠气流和化学信号感知猎物,它会从各个角度接近猎物,用触角摸索。因为栉蚕行动缓慢,其他动物一般不会视之为威胁,但警惕性高的蜘蛛会逃跑或反击,有时还会咬伤栉蚕。
动作慢又肉乎乎的栉蚕,怎么制服猎物呢?这就要提到它的独门武器——胶水枪。栉蚕嘴旁边的一对脚,演化成了“枪管”,当它足够接近猎物(一般距离是0.5~1厘米),这对“枪”就会喷射出两股细细的胶水,在空中凝固成线。
栉蚕喷射胶水 | National Geographic
栉蚕喷射的时候,“枪管”会以相当快的速度振动,这样胶水线也会上下波动,从不同的方位黏到猎物身上,形成一团乱麻的样子。虽然不太好看,但非常有效,人眼几乎看不清它的攻击,猎物就被黏在地上,动弹不得。对付危险的猎物比如蜘蛛,栉蚕有时会连续发射30次。
学名Peripatoides novaezealandiae的栉蚕 | Mike Lusk / inaturalist
胶水从何而来呢?栉蚕的“枪”与体内一对巨大的长条形腺体相连。每个腺体又分成两个腔室,前面的腔室储存胶水,后面的分泌胶水。胶水的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质,还有一种名为壬基酚(nonylphenol)的物质。壬基酚的功能是表面活性剂,让胶水更容易粘附到表面上,栉蚕是唯一会产生天然壬基酚的生物。学名Macroperipatus torquatus的栉蚕,“胶水”的储量能达到体重的11%。“胶水枪”还可以朝着捕食者喷射,用以自保。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栉蚕喷射的时候,“枪管”摆动的频率达到30~60次每秒,这种“枪斗术”远远超过了蠕虫的肌肉反应速度。原理很简单:不需要栉蚕主动振动,“胶水”快速喷射的惯性,就足以让柔软的“枪管”来回摇摆,就像浇花皮管子喷水时会乱晃一样。
这可不是在玩彩带舞 | National Geographic
猎物被黏丝缠住之后,栉蚕会用嘴边的一对“大牙”(也是由腿变形而成的)咬住猎物,注入含有消化酶的唾液,将它杀死,并使软组织部分融化,方便进食。栉蚕会先吃掉黏在猎物上的凝固胶丝,以便回收利用,然后才吃猎物。栉蚕进食很慢,整个过程可能超过十小时。
高智商的虫子
虽然外观原始,但栉蚕的中枢神经相当发达,作为蠕虫,它们在一些方面意外的聪明。比如它们会权衡投资和收益。
“胶水枪”的“弹药”很昂贵,M. torquatus喷光储存的胶水之后,要24天的时间才能重新充满。所以栉蚕必须小心使用。M. torquatus必须选择合适尺寸的昆虫来“开枪”,太小的不足以弥补胶水的消耗,太大的黏不住,如果带着胶线逃走了,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遇到肉多,但可以制服的大猎物,栉蚕也会孤注一掷,耗费80%的胶水进行射击。
A,学名Ooperipatus hispidus的栉蚕。B~F,栉蚕发射胶水并取食猎物。G,栉蚕容忍同类。H,栉蚕发射的丝线,带着小滴的胶水 | E. Stylianidis / Materials Science (2019)
一种学名Euperipatides rowelli的栉蚕,甚至还有社会性。E. rowelli结群生活,一群最多达到15只,体型最大的雌性地位最高。遇到猎物之后,同群的成年栉蚕会一起“开枪”制服猎物,然后按照地位高低先后取食。“女王”第一个开吃,至少要等她开吃45分钟后,其他栉蚕才能吃。
Oroperipatus属的栉蚕,拍摄于厄瓜多尔 | Geoff Gallice / Wikimedia Commons
两条同群的E. rowelli相遇后,会用触角相互抚摸,有时地位高的会做出攻击动作,而地位低的会躲开,避免发生冲突。如果是不同群的栉蚕,则会相互厮打,说明它们可能会通过化学信号,识别自己的亲戚。猴子、狗子,甚至蚂蚁做出这样的行为,我们会感到司空见惯,但两条蠕虫表现得如此“社会”,实在是让人吃惊。栉蚕不是“智残”,而是演化历史上的智者,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仍在发明新东西。
翻花线专家
蜘蛛
蚕蛾
海虹(想不到吧)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