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才两天,老师告状好几次!娃的各种不适应,今天全掰扯明白!
开学已经两天了,孩子们适应得还行吗?
果仁妈今分享一位二年级妈妈回顾孩子一年级生活的心路历程,很多经验总结,非常值得参考,比如:
对于孩子而言,最大的困难是面临全新的规则和更加刻板的规则执行者;
面对老师的指责,帮助孩子维持内心的秩序,并形成自己的判断,非常关键;
不要害怕跟老师沟通,合理的沟通完全有必要;
作为家长,要客观地对待来自学校的反馈,不能一味地站在老师一边;
......
观点很接地气,很实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家好,我是阿墩。
现在,我儿子在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上二年级。自从上了小学,全家人的生物钟和作息安排都跟着发生了变化。幼儿园三年自由散漫的学校时光,一去不复返。
我们想做一对佛系的父母,但是老师和群里的其他家长,会让人不时地生发想要自我检讨的冲动。
回顾这一年多来孩子上小学的生活,我们从最初的慌张,不适应,到现在的接受现实,回归淡定,经历了很多原先设想不到的心路历程。我总结出一些感悟来,希望能帮到新手小学家长们。
小学前的那个暑假,我没有带孩子上幼小衔接班,也没有练字,就是在家看看书,看看动画,回了一趟老家,去了一趟西北。因为我对他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很有信心。从小让他养成的阅读习惯,加上幼儿园三年的表现,我认为学校的课业对他而言应该不难上手。
然而,我的考虑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小学对于孩子而言,第一个困难其实不是课业上的困难,而是面临全新的规则和更加刻板的规则执行者。
开学第二天,孩子跟我说,他想退学。
一年级新生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参加学校制定的“新生培训”活动。培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遵守新规则。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首先,这些孩子要学会“排队”。
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快速地排出整齐的队伍,在升旗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一个班级,将近50个孩子,要又快又整齐,谈何容易。所以,就有不断的培训,和“容易生气”的老师。
新生培训2天后,孩子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这里的老师比幼儿园凶一倍。排队的时候,我做得不够好,手被打了一下,痛了整整一分钟呢。” 我愣住了。
“能退学吗?”
我摇摇头,只能安慰说,新的学校有新的规则,老师对孩子还不熟悉,还在教大家规则,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
我不是一个玻璃心的家长,但内心里还是开始有些焦灼。我明白他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大,也知道他要适应不短的一段时间。
在家里,我们多数都是和平沟通。他是一个能讲道理的孩子,说到做到,极少无理取闹。很多时候,我尊重他的想法,他的一些小事,我也乐意让他自己做决定。他对外在世界的规则的理解是,大家基于彼此的尊重去交往。
所以,小学老师的一些严厉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好消化的。“为什么老师可以这样?”这是小小心灵对这些举动的疑惑。在家庭教育以及整个幼儿园生活中,他们受到的教育让他们认为老师的有些反应是粗鲁的。可他们只能服从。
那天之后,我去接送孩子时,刻意多观察排路队时老师和孩子的互动。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孩子说的那些动口动手的情况,我也看到了。有时,队伍不整齐,有人调皮,就整队罚站,直到调整好。
校门外是和我一样伸长脖子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大家都在嘀咕“怎么还不出来啊”、“今天又被罚站了吗?”
作为成人,我们可以理解老师偶尔的这些反应。但作为孩子的家长,还是难免忧心。这些行为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在为了完成集体的某项任务时,孩子作为弱小的个体并不那么值得去尊重。
再也没有,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小脑袋,嘘寒问暖的老师了。我担心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会觉得很多不尊重的行为都源于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瑕疵或者某位老师的情绪管理问题。
作为家长,我要帮助孩子维持内心的秩序,让他明白有些指责是出于更大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
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非常关键。幼小衔接由此才真正开始,这也是家长需要更多介入去疏导孩子,维持他们内心健康秩序的关键期。
在学校,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孩子的价值观被权威审判,被逐渐塑造。让孩子保有应有的判断和自尊,才能保护他们在强势的集体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这是年幼的它们自我保护的小小盔甲。
所以,我告诉孩子,学校有新的规则,我们需要去遵守,如果做得不够令老师满意,只要我们不是有意破坏规则,只能说明你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不用着急。老师如果打人或者骂人,这是老师的错。你要明白,老师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严厉不是问题,不尊重孩子就是不对。
作为家长,我需要客观地对待来自学校的反馈,不能一味地站在老师一边,形成合力,对孩子造成莫大的压迫和孤立感。家庭永远都应该是孩子最能够敞开心扉的地方,让他们的不安和挫败情绪得以舒缓,内心安宁,方能拥有力量。
现在,他已经二年级了,还是同样的老师,依旧严厉,对老师的看法从“很凶”,变成了“很凶,也很幽默”。你看他每天都挺乐呵,但别问“爱不爱上学”,问就是“不爱”,日常怀念幼儿园。
辅导作业让人丧失理智?
那就放手,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
这是每一个家长都会经历的阶段,尤其是小学生家长,最容易狂躁。你觉得这太简单了,可你的孩子不这么认为。
写字慢,是很多小学家长逐渐丧失理智的导火索,都还不到解题这一环节,一提笔就能把你急死。
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一笔一画慢慢描,描错擦掉重写,再错再擦,一个字写好十分钟过去了……有的孩子更细心,又是完美主义者,可以把本子擦破,然后撕掉重写。我的朋友中,就有这样被孩子写字给气得撕作业,摔门,赶孩子,恨不得断绝血缘关系的……
学拼音的时候,还有极易让家长失去理智的“镜像阶段”。pq和bd分不清;t的钩向左向右分不清……你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想淡定却很难。
在辅导他作业前,我想象中的画面是母慈子孝的。我认为自己一贯柔和,对待孩子的作业肯定不会暴躁。结果打脸来得很快,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失控的,就是在某个瞬间,被点燃了。几次过招后,我放弃了。
一个暑假之前,他们还都是天真无邪的幼儿园孩子,一个班级有好几个老师对他们关怀备至。
而两个月后,他们就成为每天有作业,经常要考试,还得挨批评的小学生了。
我以为我在帮他,其实是忽略了他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这个现实。长此以往,我认真监督,自以为负责,却是在剥夺孩子形成独立作业的能力。结果很可能两败俱伤,更难的,是孩子。
我想通了。
除非他自己需要帮忙,否则我再不插手他的作业。字写得快慢,作业错误多少,每天做错被老师点名我也认了。何必对刚开始学习写字的孩子要求这么高,何必尽善尽美,又好又快。现实一点,作业错了就改,写字慢了多练,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商量一个基于家庭现状、比较可行的时间安排。比如,我家是八点半前,争取把作业做完,然后他就可以自由玩耍,看书,看电视,或者下楼找朋友,怎么都行。我抱着“不打扰就是我的温柔”的心态,在一旁看书、码字,或者让他一个人待着。
慢慢地,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自己记住作业,包括早晨上学前的一些准备,家长逐步退出。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调整,也会有很多状况,但非常值得。
事实证明,没有家长的指手画脚,孩子也能完成学校任务。
经常挨批评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勇于”和老师沟通!
上小学后,孩子被老师批评成了家常便饭。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孩子和我们都在适应被老师批评这件事情。
我家孩子坐在最后排,都是些高个子男生。有些孩子好动,经常会开些小差,“气氛到了”,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常有孩子被罚站。
罚站的理由很多,作业忘记带了,上课敲桌子,聊天,偷玩电话手表,下课跑得太欢,同学打架……你既担心孩子在学校没朋友,又担心他朋友太多,玩得太开,老师来找你单聊。
我们有一个班级群,和一个只有家长的家长群,前者用来接收老师的指令,后者用来吐槽。每次老师都会在群里公布今天课堂表现不好的孩子。也有积极的老师,每天在群里发布作业完成情况,那些出现错误的孩子都会被点名“上榜”。
家长们先在班级群里毕恭毕敬地表示,回家好好教育,扭脸就在家长群里疯狂吐槽,熊孩子真是不省心,尽给自己找事!
每次看到自家孩子的名字“高高挂起”,想不烦躁都难,我很想退群图个清净,但也只敢想想。在一年级的第一个月,群里焦躁到月经失调的妈妈不是只有我一个。
家长们应该都明白,在班级群里的自己,有多么怂。主要做的事情大概有两样:为老师打call,和表态回家“打”孩子。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生怕自己的态度不端正,连累了孩子,更怕遇到品行不端的老师,给自己的孩子穿小鞋。在工作上,有时你还勇敢地和老板叫板,在群里,就真的是怂到海沟里。
作为怂怂的过来人,我的经验告诉我,合理的沟通是完全有必要的,也不必对老师的所有要求都奉为圣旨。孩子被批评了,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契机。
和老师沟通,主要表达两层意思:
1. 我们很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非常重视教育。
这样的家长,老师是欢迎的。老师其实最头疼的,是家长完全撒手不管的孩子。如果他们在学校发现了孩子的某些问题,家长能够及时沟通和配合,是最理想的家校沟通状态。
2. 孩子,家长,老师,三方增进了解。
一个班级有50个孩子,除了一些特别突出或者特别调皮的,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非常有限,更谈不上了解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
同时,每个老师什么脾性,什么观念,家长在沟通中也可以更加清楚一些。有了一次次的谈话,会消除很多彼此的猜疑。我在家长会、班级活动、家访、微信聊天等方式和那位严厉的老师沟通后,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孩子玩的时间太少了?
那就开拓一些自由,全家透口气
上小学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小区里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撒欢,其他的孩子都消失了。因为他们都在家里做作业。
我们上的公立小学,作业不算多,但从熟练度考虑,孩子写的慢,坐不住,精力不集中等等,都会让这些作业显得格外“多”。原来计划1个小时做完的作业,可能晚上9点多的时候家里的娃还在书桌前奋战,你又生气,又心疼。
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作业,比如阅读打卡,英语打卡,手抄报,安全平台学习,这些都会占用不少时间,再加上之前报的兴趣班,连带周末的时间都占用了。
我很快就意识到,一个6、7岁的孩子,他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实在太少太少了,比我小时候少得太多。我们开始做一些调整。
首先,把周末至少空出一天,给全家人短途游玩的机会。
现在大家多少都有些兴趣班,上小学后真的需要有些取舍。我们把周末的兴趣班进行删减或者调整到周一到周五的课后,像游泳、篮球这类运动放到放学后,孩子可以借助运动发散精力,缓解下坐了一天的疲乏。
周末的兴趣课,就尽量安排在一天,甚至半天,空出自由时间,组织周末短途出游,大人孩子都散散心。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把兴趣班几乎都集中到周日下午和晚上,空出一天半的时间安排出游,也是很拼了,但是生活质量和幸福度真的很高。
其次,线下课减少,移到线上,解放部分时间,让行程更灵活。
这样可以不用占用家长和孩子额外的路上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行程灵活,也不耽误去旅行。尤其在暑假、寒假这样的假期,线上学习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玩心很重的家长,终于熬到孩子可以长途旅行,就从幼儿园开始带着他,利用长假时间到处玩耍。线上课太适合我们家了。
最后,最难的,是让孩子养成尽早做作业,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习惯,创造每天玩耍时间。
这点上,因人而异,孩子的个性和家庭氛围都是影响因素。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是全家人的解放,皆大欢喜。
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
也许培养阅读习惯更重要。
最后,回过头来,讨论幼小衔接班的问题。
幼小衔接班的内容涉及很多,有写字,拼音,认字,数学计算等等。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家孩子没上过幼小衔接,最吃力的事情是写字,写得慢,写得重,写得累。最大的优势是,识字,看得懂课本,看得懂考卷。
拼音、计算这些教学内容,孩子们挺容易上手的,没多久就和学过幼小衔接的孩子一样熟练了。而写字和识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暑期的幼小衔接就能够搞定的。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先说写字。身边有不少高年级的妈妈传授经验给我,说一定要让孩子练字,这样上学写作业快。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太小的孩子不建议学,最早从大班开始练字,手部肌肉和手眼协调性更好,也更能坐得住。
我家孩子在上一年级后才开始练字,现在也写得挺好的。所以,也不是必须要提前学习。
再说识字。识字我建议从日常的阅读中去自然积累。为识字而识字,效率很慢,还是得从培养阅读习惯入手。
小学除了语文课本,很多课本都需要孩子能够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包括数学题;在考试的时候,还要能看懂题目。一开始,老师都会给孩子们读题,让大家都能理解题目。那些已经会阅读的孩子,相对轻松一些。
现在,从二年级往回看,如果单从考试理解来说,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孩子们的读题能力也都相差不大了。
而阅读习惯,最好的培养时间,就是“现在”,什么时候都不晚。凡事往长远看,会少一些焦虑。
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3岁男孩的妈妈,不鸡不卷,只想带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帮助孩子维护内心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