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育儿科学研究
53个内容
🎨 🎨 🎨
当孩子欢欣雀跃地把自己的画给你看时,你是什么反应?不吝夸奖?难掩失望?还是举着自家娃的“大作”满头问号,表示看不懂?
面对孩子的画,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很多家长都很头大。
一方面害怕过度的赞扬,尤其是不懂装懂地赞扬,把孩子引导偏;更一方面,隔行如隔山,除了去分析颜值,其他的东西,也说不出所以然,没办法更好地引导孩子;再者,看不懂孩子作品的同时,也无法判断孩子到底有没有学到真东西。
今天,果仁妈分享一套科学合理好上手的判断标准,帮助大家科学评价孩子的画,避开评判孩子作品的错误姿势。
顺便插播一条消息,今天中午12点,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博士、薄荷牙医的创始人南哲,为大家解答有关保护牙齿健康、正畸等一系列问题,欢迎大家观看、分享直播并积极提问!
看外观是赏评作品的第一步,但它绝不是唯一一步。很多人单从作品外观来进行评价,这其实是很不合理的,越漂亮的美术作品,背后也越可能是艺术教学的陷阱。
首先,整齐漂亮的作品很有可能出自老师之手,因为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很难自己完成画面精美的作品的。
根据罗恩菲尔的艺术发展阶段论,2-4岁是孩子的涂鸦期,4-9岁是孩子的前图示期和图示期,这些阶段孩子们正在通过肆意发挥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对写实和精美没有概念。
👆小朋友在随意涂鸦,作者供图
👆小章鱼在随意涂鸦,章鱼妈供图
9岁之后,孩子们才进入视觉写实期,开始在意自己绘画的形象是否逼真,作品逐渐趋向美观。
但有些美术机构为了做出让家长满意的课效,忽略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揠苗助长,甚至自己动手“帮”孩子画,以保证作品的完整精美。这种做法,无益于孩子的进步,也欺骗了家长。
因此,家长们在评判小朋友作品时不能只看颜值,甚至要格外留意那些画得特别好的作品,因为它们很有可能出自老师,而非孩子自己。
其次,好看的作品可能是有参照物的临摹。临摹虽然可以解决色彩、造型和构图等问题,让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模仿练习,但临摹大多只是机械重复的手上功夫,对动脑要求不高,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小朋友正在临摹,作者供图
因此,如果孩子画出了优秀的临摹作品,家长在满意的同时也要留心注意,不要因小失大,让长期临摹损害了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曾经调侃过,说做课效有一个万金油方法,就是让孩子把画面填满,再涂上鲜艳的颜色。因为这样出来的作品,怎么都不会难看。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也或多或少揭示了家长对课效的需求:画面充实、内容丰富、颜色鲜艳,有一个完整的形式。
但如果光鲜的形式不能契合内容和思想,那也只是一个漂亮空壳,不能作为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载体,作品的意义也就锐减了。
因此,家长在评判孩子作品时,不能只重视肉眼可见的形式,更要注重画面背后有没有体现孩子个性化思想的自我表达。
👆一位7岁小朋友画的奥特曼,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阿墩供图
原创内容是指孩子独立完成的内容设计和画面构想,是孩子基于自身生活生发的自我表达,能体现孩子的意图和思想。但由于原创作品是没有范本可参考的,而孩子还处于对画面组织、技法等知识的学习中,比较青涩,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原创作品在画面上是比不过老师提前设计好的模板或是临摹作品的。但在艺术和创造思维层面,原创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模板套路和临摹,对孩子创造力、思维力、观察力的帮助也更大。因此,面对孩子或青涩或笨拙的原创作品时,家长不该失望,相反,对原创应该不断鼓励,毕竟技法是日积月累之功,而思维却是失不再来的电光石火。那如何判断孩子的作品原创与否呢?对于了解孩子的家长来说,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小朋友们的作品要不就是刻画自己的生活,要不就是描绘自己的喜好,而家长是比较清楚孩子的生活经历和兴趣喜好的,所以对于画面是否原创,一看便知。例如我女儿的这幅作品,我就能立马确定它是原创。因为我们上周才去爬过山,这座山就长这样,没有楼梯,黄土地上有很多石头,周围围绕着大树。她画的东西是她亲眼见过的,这些构思、笔触和感受一定源于她自己。我的一个学生很喜欢恐龙,只要是跟动物有关的创作,基本都有恐龙,所以他的父母一看到恐龙,就知道这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如果哪天孩子画了一只大象,那这幅作品的原创性就值得怀疑了。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不绝对,因为孩子的画作还可能受大概念、观察对象和想象力的影响。当家长无法从经历和喜好判断作品的原创性时,又该怎么办?大道至简,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的聊天,及时复盘孩子的作品,了解孩子的创作灵感来源和画面组织逻辑。如果孩子能够准确清晰地讲述自己创造时的心路历程,那我们就能认为这幅作品是包含了孩子个人思考的原创作品了。👆儿子的自然笔记,看到儿子写的“风大”,差点没把我笑抽@丫丫鱼
跟所有的文化课一样,每一堂艺术课也都有其课程目标,即当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例如对比色、有机形状等,如果孩子的作品能够展现这个知识点,那么即使它并不完美,甚至不尽人意,它也是合格的。举个例子,以“我和宠物的回忆”这堂课为例,课程目标是画面要出现宠物和它的姿态,学生能够通过颜色和线条来表现出自己对宠物的情感。这幅学生作品虽然在画面上不算惊艳,有些部分甚至没有上色,但是画面中确实出现了宠物——兔子,而且可以看出事件是主人正在埋葬这只兔子。这幅画主要想表达的是一种怀念,所以,作者在近景中画的每棵花和草都低垂着脑袋,用向下的曲线来表现她的伤心难过;远景是回忆她和兔子在一起时的开心场景,所以用了很多暖色调,而旁边埋葬的场景用的是冷色,这样的冷暖对比,更加凸显出她依依不舍的心情。作为习作,这幅作品已经满足了对应的课程目标,毕竟习作只是学生随堂限时完成的,没有经过精心的构思和打磨。至于其他元素比如人物的动态、空间关系的处理等等,并不在这节课的考察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暂时忽略它。等到孩子能用充分的时间完成一幅完整度很高的大作时,我们再从多维的角度去整体评估它。所以,家长在评价小朋友作品时,最主要是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评估,只要画面展现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那么即使不够精美,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个大大的好评。我们说到盐田千春,就会想到她的丝线;说到草间弥生,就会想到她的南瓜和波点;无论是丝线还是波点,都是承载了艺术家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并不是随机的、可复制的,而是跟艺术家本人的思想紧密结合的,丝线代表了盐田千春的记忆和生命,而波点则象征着草间弥生对自我身体的消解和对宇宙的融入。正因为这些特殊形式与思想内容有极高的匹配度,艺术作品才真正有了灵魂。👆草间弥生的南瓜和波点,作者供图
因此,家长在评判孩子作品时,也应该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匹配度,不能因为作品光鲜亮丽的形式就眉开眼笑,也不能因为画面精致不足就摇头叹息,吝啬夸奖。评判的重点,应在于形式究竟是一张漂亮画皮,还是真正能为孩子的表达服务。例如这两幅作品,出自两个不同的孩子。它们的画面看上去几乎一致,都有漂流瓶、极光、篝火、森林等元素,形式完整、画面精巧。👆作者供图
但仔细琢磨就能发现,两个孩子都在森林边上点过篝火、看过极光的概率是很低的,这两幅画面不太可能是孩子的亲身经历和自我表达。即使是想象的作品,那两个孩子想象到同一个场景,还都用漂流瓶的形式展现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这两幅作品极有可能是老师为了精美课效而提前设计好的“套路”,而不是孩子有感而发的“真心”,形式与内容的匹配度很低。因此即使它们画面精美,我们仍不能把它称作“好”作品。那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的作品,有没有出现形式和内容两张皮的情况呢?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问。通过提问,让孩子描述画作运用了哪些艺术创作的手法,或者想表达什么理念。我们为家长们提供了以下提问范式,以供参考:通过这些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选择的艺术形式是如何与内容意义相结合的,从而能够越过形式的藩篱,站在更深的思想意义维度上评价孩子的作品。如果孩子在提问引导之下,能够说出画面内容是三口之家在围绕着餐桌吃饭,用了壁画等小细节来展现家庭和睦,色彩上用了偏暖色调来突出家庭的温馨氛围,用了丙烯颜料去做出不同的明度、饱和度,综合运用了空间、对比、强调、颜色等艺术元素和原则,来组织画面。那么这幅作品,就是一幅形式和内容很贴合的作品了。虽然在透视比例,和人物造型上还有诸多不足,但毕竟这是孩子第一幅完整的原创大作,已经达到了这个年龄段所能掌握的较高水准。在艺术领域,也少不了“别人家的孩子”这种魔咒。经常有家长在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后,觉得自家娃不如其他孩子,倍感失望。但“人的对手只有自己”,这不仅仅是一句鸡汤,更是教育界的不刊之论。如果家长看了别家孩子的漂亮作品,感到心里不平衡,那不妨把孩子一段时间内的作品拿出来,纵向对比,看看孩子相较过去的自己,是否有进步。当然,评判进步也应该统一维度。要是拿过去作品的线条和现在作品的颜色去对比,那只会越比越头疼。家长要做的,是在同一个知识点上对比,看看孩子在组织构图、掌握元素、使用技法等方面有没有进步。拿我们的一个小学员举例,同样是画一个运动的场景,她在动态表现和空间关系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第一幅作品中,她想表现人物在跑动,但使用的线条比较僵直,所以画面的动态感较弱;在空间上,她用到了遮挡关系,用身体遮挡了部分树木,以表现前后关系。而在学习了一定的艺术知识点后,再画同样的场景,她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她使用了大量的曲线来表现跳跃感,画面更具动态;其次,在空间关系上 ,除了遮挡关系外,她还使用了前后对比的方式体现空间关系,例如在前景中对落叶等元素进行细节刻画,而对远方的房子进行模糊处理,加强前后对比度。家长通过对比,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些维度或者是整体上确实有进步,就说明这些作品是孩子知识和技能累积的结果,是他们学习之路的重要节点,值得被夸奖和珍藏。
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可以理解,但揠苗助长、断鹤续凫的故事我们也并不陌生。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家长不能在学习之路上急于求成,对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待。年龄大小、学习时间长短、是课堂习作,还是长期准备的大作,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作品呈现。家长要做的不是凭借自己的审美,对孩子的作品指指点点,而是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学习情况和作画状态,合理地设定自己的期望值。在评判孩子作品时,家长应该做到心里有数,以上文的评判标准为标尺,和孩子一同去丈量他们的艺术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尽力去沟通,去包容,去理解和保护孩子充满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小小天地。
Q:你平时是如何评价自家孩子的画的?留言区聊聊吧~
作者 | Mido曹楚婷,六岁娃的妈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赴美国攻读艺术教育硕士。现为蜜豆兔艺术创始人,微信号:Midotwo。编辑 | 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