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脸的红斑和丘疹,让我成为诊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病人
2011年,我正沉浸在小升初假期的自由快乐之中,一天偶然间照镜子时,发现鼻翼两侧有一些粉红色、米粒般大小、不痛不痒的痘痘(现在想想应该叫丘疹)。
从此开始,我的脸时好时坏,直到我在皮肤科诊室见到了一位皮肤很好的患者。
青春期
我的脸成了偏方的试验田
上了初中,鼻翼两侧的痘痘慢慢在我脸上和后背肆无忌惮地扩展领地。与此同时,我的头皮和面部渐渐成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让我不得不频繁地清洁(然而我并没有因此变得勤快起来)。
这一切在阅历丰富的爸妈看来都是平常小事,“不就是青春痘嘛,哪家的孩子不长呀,去什么医院。听说隔壁家的那谁,用了XXX之后痘痘就好了,我也给你买上了”。
不由分说,我的脸成了祛痘偏方和水乳的“试验田”。逢年过节各路亲戚看到我这块“试验田”,都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家美容秘方想要付诸实践,而爸妈皆来者不拒。
于是,我脸上的丘疹在各路产品的攻势下,时好时坏。现在回想曾经不规范的用药经历,没有烂脸已是三生有幸。
高中时
那印在青涩照片上的红斑和丘疹
到了高中,脸颊和鼻头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红斑,不时有带脓头的丘疹冒出来,好像每次洗完热水澡脸上就会更红,早上醒来洗脸前红斑会减退一点。
那时我想,也许红斑和高考一样,都会随时间流逝而成为过去,便任由红斑和我一起印在青涩的照片上。
高考报志愿,我脑袋一热选择了学医。谁知学医之后,我睡得更晚、吃得更辣,而脸上的红斑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地域和方式的改变而消失。
就在我以为红斑要陪我度过更漫长的岁月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大学时
我是诊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病人
今年3月,医学课程进度条走到了《皮肤性病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它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两部分。见习课上我被安排去皮肤科门诊,穿着白大褂站在门诊医生旁边实践学习。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确诊痤疮、吃药治疗两个月后来复诊的女患者,一米开外的我仔细端详她的脸也找不到明显的瑕疵,心想这样的脸都得吃药,那我这几乎布满红斑的脸岂不是更得治疗。
终于等到上午最后一位就诊的患者走出诊室,我迫不及待地拿出诊疗卡坐到了诊室医生的对面,摘下口罩露出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笑容和脸上的红斑“试验田”。
医生仔细看了我的面部患处并用手轻轻触碰皮损问到:“这种情况出现多久了?”
“大概有9~10年了。”
“和月经有关吗?”
“没有。”
“脸上皮肤有没有比较敏感?”
我一脸懵,问:“老师,怎样算是比较敏感?”
“就是运动之后或者进入空调房,脸上皮肤会不会变红?”
“好像没有,我也不经常照镜子。”
“以前有用过什么药吗?”
于是我把自己不规范治疗的经历说了出来,低下头等待被批评教育。
“连学医的你都这样,其他非医学专业的人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根据你脸上皮肤的表现和既往病史,目前来看应该是痤疮。我先给你开一个月的药,平时注意防晒保湿,一个月之后复诊。”
连声说了几句“谢谢老师”,交了几百块钱,我抱着一大堆药回去开始研究处方上每种药的用法用量。
一个月的药量丨作者供图
异维A酸和水杨酸涂在脸上有明显的刺痛,每天上药的时候我都得在宿舍嗷一阵儿。
我严格遵医嘱,按时吃药、清淡饮食、早睡早起,过上了室友眼里的老年生活。
心想,这次一定能够摆脱红斑和丘疹吧。
然而,事与愿违。
现如今
痤疮or玫瑰痤疮傻傻分不清楚
平时出门长袖长裤裹起,每天打卡吃药,外用+口服双管齐下。终于,脸上不再有新的丘疹冒出来,但若隐若现的红斑尚未褪去,不过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安慰了。
一个月后去复诊,医生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询问我有没有出现便秘等副作用后,她又开了同样的药,嘱咐坚持服药,规律随诊。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红斑仍然保持着上个月的状态,但这次我没挂到之前医生的号,于是自己从药店里买了同样的药,继续服用了一个月(事实证明自行序贯用药真的不靠谱,只会延误病情)。
连续服药三个月后,红斑并没有消退的迹象。终于等到期末考试结束,我决定和红斑做一次彻底的了结。
这次我挂了这家医院另一位皮肤科医生的门诊,将自己的目前症状和既往用药详细陈述了一遍。
老师看着我的脸,皱了下眉头,说:“你现在应该属于玫瑰痤疮,之前用的药都停了,今天开始用新药,尽量不要化妆,平时注意防晒保湿。”
药品清单丨作者供图
怎么又说是玫瑰痤疮了?难道之前三个月的治疗方向都是错误的吗?我也没有继续想下去,既然修正了诊断,先服药看看效果如何。
服药一周后,脸上的红斑明显减退,和周围皮肤几乎没有色差。虽然不能马上变成苹果奶油肌,但这效果也足以令我满意了。
服药一周后,红斑明显消退丨作者供图
后来看了一些科普文章,了解到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中注意防晒保湿、少吃辛辣食物、少喝酒精饮料等同样重要。
我用惨痛的经历告诉大家,生病及早就医才是正解。
医生点评
戴茹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玫瑰痤疮,听起来是个像玫瑰一样“美丽”的疾病,但它其实还有一个丑陋的名字,叫“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20~50岁中青年女性,全球范围内患病率约为5.46%。
如作者文中所述,玫瑰痤疮的典型表现就是面中部红斑,不过根据临床特征,可以将其细分为四个亚型,即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和眼型,不同亚型之间可以共同存在或相互转换。
四个亚型中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最为常见,这类患者脸上常一阵阵地出现红斑,在受热、情绪激动、日晒或者吃辛辣刺激饮食后更容易出现,整张脸看起来像是猴子“红屁股”,随着病情的进展面部红斑可持续存在。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丨点评医生供图
丘疹脓疱型也比较常见,它同样是长在面部,会有炎症性的红疹子和小脓疱,看上去很像痘痘的样子,但它是没有粉刺(闭口)的。这种类型常被人和普通痤疮混为一谈。
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丨点评医生供图
鼻赘型的典型表现是鼻部明显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而眼型的临床特点以眼部症状为主,包括眼异物感、结膜充血、干燥或瘙痒等。
说回到本文作者,虽然作者提到最后被确诊为玫瑰痤疮,不过结合作者的年龄、病史、照片等信息,我认为作者最初面部表现符合痤疮,经过不规范、不规律的治疗,最终出现“玫瑰痤疮”。
2021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认为,可周期性加重的持续性红斑出现在面颊部时,伴阵发性潮红即可诊断玫瑰痤疮。
而持续性红斑出现在口周或鼻部时,还需合并至少1种以下选择性表现才可诊断,如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和脓疱、增生肥大改变及眼部症状等。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玫瑰痤疮?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种因素诱导的天然免疫、皮肤屏障功能和神经血管调节功能等异常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环境因素、药物、化妆品及精神因素等可能均参与其中,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玫瑰痤疮的治疗,首先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刺激因素,如紫外线暴露、饮酒、辛辣饮食、情绪压力及冷热刺激等;科学护肤,做到温和清洁、合理保湿及严格防晒。
在大多数情况下,玫瑰痤疮是需要药物干预的,包括外用药膏和口服药物,前者包括甲硝唑凝胶、壬二酸软膏、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等,口服药物有多西环素、异维A酸、羟氯喹、卡维地洛等。
遗憾的是,玫瑰痤疮是一个比较难治疗的病,一般在药物干预下经过3月(甚至更久)可以得到基本控制或明显好转,治疗过程漫长且容易复发,很多患者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内仍在反复发作。
更多时候,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玫瑰痤疮患者来说,“不是医生不行而是你的皮肤不行”。规律合理的治疗也很难保证从此就不再复发,因此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更为重要。
毕竟,这张脸将一直伴随着我们。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憨憨
编辑:香橙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