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不费力的家长,都知道如何跟孩子科学示弱!(有赠书)
咱们这些当爸妈的,没必要时时刻刻在娃面前保持着全能全知的高大形象,偶尔跟孩子示个弱,让娃像个小大人一样,帮自己解决问题,真的很好!
不仅能帮孩子建立自信,还能培养TA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更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提供锻炼自主能力的机会,一举好几得!
但是示弱非常讲究方法,弄不好容易变成“卖惨”,引起反效果。
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聊聊如何跟孩子科学示弱。今天文末还有赠书活动,别忘记参加哦!
娃上小学了,我最担心的事,就是他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会哭着“罢工”。第一天放学,他举着个色彩斑斓的手工作品向我奔来,看起来很开心,我有些惊喜,第一天上学难道没哭?
我试探性地问:“今天怎么样?”
娃举着那个手工作品说:“我哭了……因为老师让我们做这个,但我做不好,我就生气不做了!”
嗯,这才是我熟悉的儿子。“那老师哄你了吗?”
“没有……她请我帮她涂一下胶水,因为她忙不过来,我帮了她,然后她就把这个做好的送给我了!”
“所以你就不哭了?”“当然不是!我在帮她涂胶水的时候就不哭了!”
什么?涂个胶水就不哭了?是把胶水涂眼睛上了吗?要知道,做不好手工哭着罢工这个场景我可太熟了,弹琴、写字、打球、跳绳……几乎所有需要练习的项目都能笑着开始哭着结束。
他对我哭,我说“帮帮忙哦,不要哭了!”,结果人家哭得更凶了……
他对老师哭,老师说“别哭了,来帮个忙!”,结果就真不哭了?!
要不怎么说老师段位高呢!这个哭闹罢工的小朋友,此刻最需要的不是一句没有人会相信的“你好棒”/“你可以”,而是在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老师通过示弱和求助,让他重新找回了价值感,重建受挫的自信!
厉害了!尝试过几次后,我发现,示弱用得好,再难搞的娃都能被“降服”!
1
会示弱的家长,带娃更轻松
如果你也觉得有的时候娃太难搞,就像用哭解决一切的我娃一样,那真的一定一定要学学“示弱”这项技能。合理示弱,能以柔克刚。
示弱的本质,是求共情
“共情”大家都熟,这些年也没少被教育: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理解他们愤怒在心口难开的痛苦,要给他们爱的抱抱以化解他们心中的愤懑……
这招我也用过,赶上天时地利人和,到是很有用。但问题是,在孩子撒泼耍赖满地找抽的时候,谁又能保证每次都心平气和开展共情,发射爱的抱抱呢?
跟孩子示弱,在这种时候就非常好用了!示弱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的本质,是求共情。根据共情-利他假说,共情是利他行为一大动因。当共情产生的时候,共情者会主动提供帮助、减少攻击、增加合作[1]。
但这个方案的棘手之处在于,谁知道我娃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共情”这项功能呢?以及,要怎么向孩子求共情?
其实,学界对“共情”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总体来说它包含两层含义: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是指被他人的情绪所感染,这源于简单的情绪感知和模仿,从婴儿时期就有。研究发现,出生18-72个小时的婴儿会因为听到别的孩子哭也跟着哭[2],两岁的孩子已经会因为别人的低气压而表现得压抑,并试图帮助对方走出低迷[3];
而认知共情则指的是认知上对他人的理解,需要更高级的换位思考能力。这种高级认知功能通常要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来慢慢养成,大概从四五岁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4]
所以,对于年幼的宝宝,我们可以“卖卖惨”以激发他们的情绪共情。而对于更大些的孩子,则可以试着通过论证“我为什么需要你的帮助“来获得他们的认知共情。
一句话概括,就是小的时候“动之以情”,长大以后“晓之以理”。
示弱的内核,是平等
“可我堂堂一个大人,向一个处处仰望自己的小孩示弱,岂不丢人?”如果想到这,那你可能需要调整一下你在亲子关系中的自我定位了。
示弱的内核,其实就是平等。在家长本位的思想中,我们大人不仅长得高,地位也高,不仅声音大,本事也大。我们给孩子们制定规则、下达命令,也为他们解决问题,扫除障碍。
但是,你一旦把自己架到这个位置不仅高高在上的身段很难再放下来,而且事无巨细地管控,事必亲躬地包揽,你不累吗?
平等,给了父母示弱的权利。适当向孩子求助,一方面是告诉娃,父母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另一方面,也能挖掘孩子自己的能力,一举两得。
放下威严家长的架子和全能偶像的包袱吧!会“科学示弱”的大人,养娃的路可轻松太多了!
2
示弱,是个
低投入、高回报的事
示弱对于大人来说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方案——虽然你“躺平”了,但依然有可能把问题解决掉。虽说是咱们自降了身份,自爆了短处,但这招却有实打实的好处。
这第一个好处,就是帮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不光来自照镜子,也来自不断地把自己跟他人进行对比。如果你正为自己做不好一件事而懊恼着,突然一抬头发现别人做得更差,是不是顿时就感到“欸,原来我还可以”?
如果再定睛一看,这个“别人”不是别人,正是平时牛气哄哄的亲爸亲妈,是不是就更觉得“原来我这么棒”?如此看来,我儿喜欢他爸陪着练琴,大概也是因为可以在不通音律的爸爸面前显摆吧... ...
第二个好处,是帮孩子学会关注他人,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
同理心其实就是 “认知共情”,虽然人脑中天生就已经设定了这个技能的发展程序,但也需要适当的输入来激发——当你希望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就得先告诉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会遇到哪些问题。一旦他们理解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责任感则是一种替他人解决问题的意愿,更需要心中有大爱的利他主义精神。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你刚拖好地,孩子就在你拖过的地方留下玩过泥巴的痕迹,此时如果你抡起拖把一声吼,很可能娃吓得哇哇乱嚎却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今天哭完明天继续。
可如果这时你选择“示弱”,娓娓道来妈妈拖地多么辛苦,你不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妈妈就会加倍辛苦——只要平日里没什么积怨,孩子多半会试着想象你的辛苦,并为了不让你加倍辛苦而主动停止破坏行为。下次不仅自己会注意,还会提醒周围的人注意:那个吃饼干掉渣的,别让我妈太辛苦!
最后,大人示弱,也为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提供了机会。
有时候,在爸爸妈妈无法干预的领域,孩子反而能表现得更优秀:
一方面,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会被父母批评纠正,可以放心大胆自由探索;另一方面,他们也无法在这件事上指望父母代为操办,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毕竟爸爸妈妈不是哆啦A梦,人生的路还得靠自己。
3
示弱是个技术活,这些误区别踩!
示弱大法虽好,但要是没有章法,也容易走火入魔。下面这些常见的误区,虽然都披着“示弱”的外衣,但都十足的坑娃:有的暗藏着满满的恶意,有的却是妥妥的捧杀:
1、道德绑架式
“我像现在这样起早贪黑,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吗?”
“妈妈为了你连工作都放弃了,你再不好好听话怎么对得起我?”
这看起来是示弱,实际上却是妥妥的“胁迫”。把自己的问题全都归咎到孩子身上,通过让孩子产生内疚/负罪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非但不能培养自信和共情,反而会让孩子怀疑人生。
2、哭穷卖惨式
“咱们家都已经这么困难了,你就别再跟妈妈提要求了好吗?”
“妈妈除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可一定要给妈妈争口气!”
家庭状况不好,当然可以客观的跟孩子陈述,激励孩子通过努力改变人生境遇。但如果你总强调这一点,希望通过说自己特别惨,激励孩子努力,那只能说你想多了。这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是从小就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自我贬低式
“爸爸妈妈这么没用,居然生了你这么聪明的小孩,以后就指望你了!”
“爸爸妈妈都是小地方来的,而你可是生在大城市,生来就比爸爸妈妈有见识!”
有的家长即不胁迫,也不卖惨,却直奔另一个极端,通过自我贬低来衬托孩子的优秀。然而,有些毫无底线、毫无逻辑的花式彩虹屁,却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和自我定位。
4、无限退让式
“宝贝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你不生气,要什么都行!”
“是爸爸妈妈不对,不应该赢你这局,再来一局爸爸妈妈一定输给你!”
示弱不是无原则的退让,遇强则弱,遇弱则更弱。一味的退让也许可以换回家里片刻安宁,可一旦走出家门,迎接他们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毒打。
示弱真的是个技术活:
当孩子问你刁钻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爸爸妈妈不知道,但是咱们可以一起探索——给答案不如教他主动寻找答案。
当孩子提出要买超预算的东西时,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这个东西超过了爸爸妈妈的承担能力,但是你可以攒钱自己买——给予金钱不如培养管理金钱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想要轻易放弃时,千万不要轻易接过担子!你的难题爸爸妈妈也处理不了,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共同应对——给予解决方案不如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
4
如何科学示弱?
示弱是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是一种非暴力沟通。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这是《非暴力沟通》里的一段话。表达感受和请求,是非暴力沟通中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示弱,恰恰是在向孩子坦诚,自己作为一个跟他们一样有血有肉不完美的人类,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向他们提出请求:请求帮助、请求理解、或是请求合作。
请求不是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样就变成了胁迫;请求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批评指责——那样就变成了命令,请求是一种友善的沟通方式。
就像文章开头的例子,如果老师在向我娃提出请求后,他没同意帮忙,老师会因此恼羞成怒把他训斥一顿吗?显然,一个有段位的老师不会这么做。因为如果这样,请求就变成了要求,“示弱”就变成了“让你看看我的厉害”,必定适得其反。
所以,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用示弱,又如何用呢?我总结了一个小贴士:
• 当孩子感到恐惧、害怕困难、受挫情绪强的时候,大人可以以自己也无法完成为由,请求孩子帮助自己完成这个任务。
• 当孩子过于自我、不懂得考虑他人感受时,大人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难处,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 当孩子做事懒散、缺乏内驱力时,大人可以告知自己力量/知识有限,需要孩子协助、指导、或是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孩子在你示弱后,依然拒绝配合,要怎么办呢?
这说明你可能还不够“弱”,未能激发他足够的共情,不如试试以下方案:
1、加重渲染“困难值”,再争取一把,那些在共情临界点徘徊的说不定就被策反了;
2、对于“策反”不了的,也可以就此收手,但紧接着提出“下次请务必帮帮我好吗?”,大部分情况,刚刚拒绝完眼前一次,就不会好意思再拒绝下一次了。一方面给了双方台阶下,另一方面也从孩子那边换取了对未来合作的承诺。
所以说,什么才是科学的“战术示弱”呢?除了以柔克刚,还要不卑不亢。该懒的时候要理直气壮,该争的时候要当仁不让,同在一个屋檐下,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赠书福利来啦
在留言区聊聊#“你跟孩子示弱过吗?是怎么做的?”,将随机选择8位读者获得全套(6册)赠书,10月18号公布
本期赠书由「中西书局」提供
《小猫的情绪》是一套由“85后”法国儿童情绪治疗师宝妈与插画师宝爸联袂打造的系列绘本,畅销世界各地,这是首次引进中文版。出版一个月以来,《小猫的情绪》已连续多日登上当当童书新书榜前15位。
在全套六册绘本中,宝爸用生动萌趣的画风、丰富多彩的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了2—6岁学龄前儿童生活的六个代表性场景;而情绪治疗师宝妈则在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心理学小技巧,耐心地带领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从而学会调节情绪、接纳情绪。
整套绘本,都在用简单诗意、充满想象的语言和活泼生动的绘画,满怀体贴与爱意地告诉小读者和家长们:有情绪不可怕!
如果你也在为小朋友的情绪问题而苦恼,千万别错过本次活动呦!
[2] Martin, G. B., and R. D. Clark. 1982. “Distress crying in neonates: Species and peer specific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3-9.
[3] Zahn-Waxler, C., M. Radke-Yarrow, E. Wagner, and M. Chapman. 1992a. “Development of concern for oth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126-136.
[4] Rogers K, Dziobek I, Hassenstab J, Wolf OT, Convit A (April 2007). "Who cares? Revisiting empathy in Asperger syndrome" (PDF).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 (4): 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