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如何养娃才是赢家?这本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 📃 🏫
这个九月,双减文件落地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如期而至,闺女也升入了幼儿园大班。尽管还没有体验家有学龄娃的水深火热,但我同样感受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闺女上了两年的英语线上课取消了周末的课程安排,全部改在工作日上课。如此一来,娃其他兴趣班的时间,也不得不重新进行相应的调整。
周围孩子正在念小学和初中的家庭,变化更大。国家这一次的教育改革,力度空前,动真格了。
身边的家长反应不一,有人大力赞成,决定放弃教育内卷,开始着手将孩子的培训班陆续退费。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却更加焦虑与鸡血。比如,有妈妈给孩子囤了上千节在线英语课程课包,按照每天上一节课的节奏来算,有些甚至需要八九年才能上完。
总之,我们的孩子,已然成为新政策之下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不安和迷茫。双减真的能杜绝教育内卷,将教育回归到育人本身吗?还是把教育变成了裸泳,鸡娃只能靠自己,孩子之间的差距将拉得更大呢?
双减时代,身为一个普通的家长,我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帮助她在变化莫测的未来立稳脚跟呢?
我看不清楚方向,直到读到这本书《性格的力量》,台湾省译为《孩子如何成功》,带给我一些全新的启发,让我能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双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焦虑。今天来分享下,希望也能对你有帮助。
1
我终于明白双减的意义:
越鸡娃,孩子可能越不成器
双减政策落地之前,“鸡娃”在家长圈中流行成风。有段时间,我也像打了鸡血一般,信誓旦旦想让闺女学这学那,可没多久就感到心力交瘁。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我发现自己在鸡娃的过程中,总是摆不正自己的心态——因为自己投入了精力和财力的成本,所以潜意识里对孩子注入了更高的期望,总是希望她的表现能够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而一旦娃做不到,我的情绪就会失控,到最后大人、孩子都鸡飞狗跳。
印象很深的一次,闺女学英语时,被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难倒了。我用尽各种办法,教了快要上百遍,她依然读不好。
眼看娃开始心不在焉,我的火气腾的一下就上来了,忍不住吼了她一嗓子。这下可好,娃委屈得嚎啕大哭起来。
一地鸡毛中,队友看不下去,怼了我:“你何必呢!当年你学这个句子时是三年级,凭什么要求咱女儿在幼儿园就得跟你一样?”
揠苗助长时,我从未考虑过孩子的能力是否匹配。而对于很多沉迷鸡娃的家长来说,也不会意识到,鸡娃的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早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偏差。而这种影响,可能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书中提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KP)预防医学部主任Vincent Felitti和亚特兰大疾控中心(CDC)流行病学家Robert Anda共同开展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发现,个体的童年逆境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与成年后负面表现之间,呈强烈的正相关。
具体来说,ACE得分越高,成年后就越有可能存在消极的人生结果,发生酗酒吸毒、过早性行为、罹患各种严重身心疾病,以及自杀的可能性也越大。
而所谓的童年逆境经历,Felitti等人列举了十项。除了肢体虐待、性虐待、成长环境恶劣,比如父母家暴、离婚分居、家庭成员入狱、罹患心理疾病、酗酒、吸毒成瘾等众所周知的选项外,还有一种在当下其实相当普遍,那就是——漠视孩子的身心需求。
而这恰恰是鸡娃可能导致的后果之一。当我们过度关注孩子学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时,便很容易会忽略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理方面生了病。
新闻里,中小学生自杀、出走、弑母等新闻屡见不鲜,而且很多孩子大多衣食无忧,有的甚至成绩非常优秀。与此同时,“空心病”这个词近年来也逐渐被我们所熟知。很多看似出类拔萃的学霸,内心却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根本找不到活着的目标。
而这些,与父母从小对待他们的态度密切相关。用打压式育儿方式对孩子冷嘲热讽;亲子间疏于交流、除了学习毫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子女过度期待、为了成绩放弃一切,不顾孩子实际情况拼命鸡娃……
书中还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为什么童年逆境经历会导致孩子未来的失败。这是因为在超负荷的压力之下,孩子的激素分泌、免疫应答、血压与心跳等生理活动都将处于异常状态。长此以往,孩子的健康、情绪、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将受到严重而持久的伤害。
现在,是时候,给这种现象降温了!
2
把育儿眼光放长远,
关注孩子“一生的成功”!
如何帮孩子走上成功之路?双减之前,为子女规划这样一条路径图在很多家长心中顺理成章:
成绩与分数成为我们普遍最为关注的核心要素。应试化的教育学习以及大力开发孩子的智力,被推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度。一时之间,大家都在抢跑式育儿,仿佛只要有半点落后,孩子就会抱憾终生。
于是,我们开始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益智启蒙,热衷于比拼孩子三岁能识多少字、五岁能不能说流利的英语、学龄前考了多少证书……一旦娃没有达到大人期望的目标值,我们便会焦虑、心塞、对着“别人家的孩子”羡慕嫉妒。
然而,这种焦虑真的大可不必。书中讲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进行的一项大型追踪研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
当时,研究者挑选了一批年龄在3-4岁的黑人孩子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孩子都来自贫穷家庭,智商不高,父母文化程度也较低。研究者把孩子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会就读幼儿园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也会定期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而后者则任其自由发展。
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定期追踪着这些孩子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实验组孩子的认知能力测试,在小学三年级之前会保持领先,但在此之后优势消失,与对照组孩子相差无几。
然而,尽管这两组孩子智商方面的差距,在青少年阶段就已经不复存在,但把时间再往后延长几十年,实验组的孩子却全面吊打了对照组。
前者取得高中文凭的人数、年轻时拥有工作的人数、中年时获得高薪并有所建树的人数都比后者多很多。而且前者因为犯罪而入狱以及失业的人数也比后者明显要少。
既然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两组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呢?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实验组的孩子之所以发展得更好,大部分得益于好奇心的培养、自我控制的学习,以及社交人际往来等非认知类技能的建立。这一切,最终成为了孩子的人格特质。
换句话说,童年时的各种教育,无法长期提高孩子的智商,却能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从而显著改善孩子的行为与社会能力。而人格特质,才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最大助推剂。
这个结论颠覆了我的认知,也让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我属于有点焦虑的妈妈,总是过分关注闺女的“学科类认知水平”,会因为她识字量、英语能力、算术能力不及同龄孩子而忧心忡忡,甚至还计划给她报各种学科培训班(尽管目前已都取消)。
队友经常说我心态不好,过于着急:“你现在所烦恼的,再过三五年其实都不是事儿。哪个孩子将来会不识字,会不懂加减乘除呢?与其现在拼命给娃报各种培训班,不如把时间省下来,锻炼她的体能、培养她对科学的兴趣。”
我曾不以为意,如今看过书后,有了全新的认识。的确,智商过早开发的优势,终将消失殆尽;考试成绩的好坏,也不能与未来的成功划上等号。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们更应该把育儿眼光拉长,着眼于他们“一生的成功”。而这一切,离不开个体人格特征所发挥的持续性作用。因此,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3
教育的真正重点,
是培养孩子的这些人格特质!
决定孩子能否成材的关键是什么?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J. Heckman曾对前文提到的佩里计划进行深入分析,并把孩子身上这些能够拉开差距的人格特质,概括为了“非认知能力”这个概念。
在书中,列出了七种对孩子未来成功影响最大的核心能力,分别是:
坚毅
自我控制
热忱
社会智能
感恩
乐观
好奇心
它们无法通过数值来衡量,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就好比造房子,完善健全的人格特质,相当于牢固的地基。只有这些底层能力夯实了,孩子的成功大厦才有可能越盖越高。如果基础不稳,就一味追求楼层高度,一旦遭遇风吹雨打,大楼便会轰然倒塌。
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性格特质呢?父母的养育方式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书中给了这些建议:
1、 反思 :自己在教育方面是否有不妥之处
比如:是否对提高孩子的智商过度推崇?
是否对孩子付出了爱与关怀?
是否因为成绩与分数,而对孩子有情绪失控的行为?
是否像直升机父母一般,对孩子过度包办?
是否总是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禁锢孩子的思维?
……
要想认识到自己教育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育儿信息掌握的层级,及时用先进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认知。
2、 评估 :孩子的性格有哪些优缺点?
我们不妨客观总结一下,自家娃有哪些性格特质是值得肯定的,需要保持,比如:专注、乐观、有同理心。
有哪些是不足的,需要改正,比如:脆弱、暴力、自私。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有一个度。比如不服输的品质,一旦过了头就是输不起。这需要父母引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理清楚这一切之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
3、 实施 :制定计划,针对性培养孩子的非认知能力
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人格特质的获得,不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却最终会厚积薄发。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放平心态,笃定一点,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温馨的成长环境。
同时,我们家长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比如,要想让孩子改掉脾气暴躁的坏毛病,那我们首先就得控制情绪,不在孩子面前发火。孩子最终成为什么人,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
总之,双减减掉的是对学科类培训盲目的热捧,让我们一味追随分数与成绩的脚步停下,得以重新调整教育的目标,开始着眼于育人本身。
它的意义绝对是积极的,那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以“整个人生”为维度,帮孩子养成好的性格,最终幸福快乐的走过这一生。
章鱼妈插播
大家好,我是章鱼妈。我身边有很多很优秀的家长,每次遇到养娃难题、育儿问题,他们都分享了很多超赞的经验和方法。但我发现,很多读者很缺少这样高质量的父母交流群。
于是最近,我们建了不少父母交流社群,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渠道,让大家沟通养娃第一线的一些感悟和经验;社群里常常会有很多高质量的讨论,也会有很多干货资源分享。
比如,聊到孩子晚睡,有家长给出了很实操的方法分享:
还有超级大实话的交流:
如果你也想入群,就扫码加小助手微信吧,他会拉你进群领取哦~
作者丨筱恬,一个四岁半女孩的妈妈,生物学硕士,职场妈妈,亲子文自由撰稿人;喜欢用文字记录宝贝成长,用科学理念实践养育日常。
策划/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三半儿子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经营「躲起来发呆」公众号。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