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大块头机箱消亡史
最近的一款塔式机箱是Mac Pro 2019丨Unsplash
在凌晨刚刚结束的春季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最新的 Mac Studio 和 Studio Display。
Mac Studio 采用了最新的 M1 Ultra 处理器,把两个 M1 Max 连在一起,突破了之前新的性能天花板,大大超越了当年疫情前那款笨重又密恐的 Mac Pro。新电脑的外形是一个小巧立方体,比 Mac Mini 厚了几厘米,唤起了一些资深果粉对于当年 G4 Cube 的回忆。
最新发布的Mac Studio 和 Studio Display丨苹果官网
这不是苹果第一次尝试“埋葬”塔式机箱,却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痛苦的代价
要讲清楚苹果和“塔式机箱”的爱恨情仇,我们必须先回到那个个人电脑开天辟地的时代。
1984 年,乔布斯向世界介绍了 Macintosh,苹果第一台采用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
乔布斯和Macintosh丨wikipedia
乔布斯的想法非常简单:过去的电脑都太“复杂”了,用户需要输入命令行,手动编程,才能使用它。Macintosh 则不一样,一切功能都以图形化的图标、菜单、按钮出现,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既然 Macintosh 是一台主打“简洁”的电脑,那它在外形上也应当尽可能简洁,最好就像当年在美国早已普及的电器——电视一样。
所以,第一代 Macintosh,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台“一体机”。
当然,在当时,并没有“一体机”、“分体机”的概念,更没有标准化尺寸的主板、芯片等零部件,你想造电脑,就必须自己采购零件,然后自己把它们焊在一起。
但这背后一切的潜在问题,包括兼容性、功耗、散热,也都需要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早期的个人电脑,都是这么造出来的。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中的Macintosh原型机丨wikipedia
不出意外地,乔布斯带领的 Macintosh 团队,大大低估了当年“一体机”方案的负面问题。Macintosh 因为没有风扇,加上屏幕的显像管,和主板,全部挤在这么一个小盒子里,出现了严重的散热问题。
上市不久,Macintosh 便遭遇滑铁卢,最终导致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公司。尽管“散热”只是 Macintosh 诸多问题的其中一个,但后来的公司,包括苹果自己,都从中吸取了教训。
塔式机箱,应运而生。
在塔式机箱之前,个人电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比较极端的,乔布斯想要的,“一体式”,整个硅谷也基本只有他在这么干。另一种,就是显示器摞在机箱上的“桌面式”。
Power Macintosh 7100的桌面式(卧式)机箱丨wikipedia
塔式机箱之所以诞生,是为了应对计算机飞速增长的性能、功耗,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功能模块,人们需要更大的主板,以及能够容纳它的大机箱。
把机箱立起来,立在显示器旁边,或直接放在桌子下面,确实是一个好想法。它让电脑有了更大的空间,“能够塞进”那些功耗堪比猛兽的芯片,保证它们能正常散热。
但对苹果和乔布斯来说,塔式机箱,终究是一种痛苦的代价,是不甘心的妥协。
改造塔式机箱
初代 Macintosh 遭遇大失败之后,苹果和乔布斯都不得不“妥协”。
苹果这边,他们先是在 2 代 Macintosh 上,采用了显示器垫在机箱上的“分体式桌面”设计。90 年代初,他们又和 IBM、摩托罗拉合作,开发了 Power Macintosh,并在最高端、性能最强的 8100 机型上,采用了塔式机箱。
初代Power Macintosh丨wikipedia
乔布斯这边,他在离开苹果之后创立了 NeXT 电脑公司。也是在 90 年代初,乔布斯发布了采用“分体式”设计的 NeXT 电脑。
NeXT 电脑的机箱,像塔式,但很难说是塔式,因为它不够高,而更像是一种“方块”。这种“方块式”设计,在未来的历史里,还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NeXT的方块机箱丨wikipedia
无论是 Power Macintosh,还是 NeXT,都没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至少,采用塔式机箱的它们,不再有散热的问题。
1997 年,乔布斯回到濒临破产的苹果,败者和败者相遇,开始了一场救赎。
事实证明,乔布斯当年的“坚持”,其实是对的。
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乔布斯一生都在追求让产品更轻薄、更小巧、更一体化。正是这种坚持,让苹果从 1998 年,开始触底反弹。
乔布斯和他亲手挖掘的设计师 Jony Ive 一起,推出了一款又一款,好看又好用的产品:从精神上复刻初代 Macintosh 的 iMac G3,到一代比一代小巧迷你的 iPod,可以装进信封的 MacBook Air,以及彻底改变世界的——iPhone。
曾惊艳一时的iMac G3丨wikipedia
过程中,乔布斯从未放弃过自己对“埋葬”塔式机箱的执念,一直在尝试改良。
比如 2000 年发布的,Power Mac G4 Cube,就是乔布斯将“方块”的设计理念,第一次带回苹果。
当时 Power Mac G4 Cube,相比塔式机箱的 G4,要小巧得多,但在功能的可扩展性上,也要受到更多限制。最后,G4 Cube 因为储存的可扩展性不强,加上缩小体积带来的散热问题,被用户诟病为“配不上 Power Mac 的名字”。
传承自NeXT方块机箱的G4 Cube丨wikipedia
再往后,无论是 Mac mini,还是“垃圾桶” Mac Pro,乔布斯毫不避讳自己“摆脱塔式机箱”的理想,希望为台式电脑提供一种更优雅的封装方案,但每一次,得到的答案都并不完美。
小巧优雅的 Mac mini,并不能代表 Mac 性能的巅峰;而 2013 年发布的,外形酷似“垃圾桶”Mac Pro,为了缩小体积,采用了精妙的“双主板设计”,最终却仍然像过去每一次类似的尝试一样,在散热、性能表现上,出了问题,再一次遭到用户“差评”对待。
毁誉参半的“垃圾桶”丨wikipedia
乔布斯一次次尝试将塔式机箱“小型化”,一次次短暂的尝试之后,随着芯片性能、功耗提升,最终无论如何都逃不出塔式机箱的“魔咒”。
从 Power Mac G4 到 G5,再到 2019 年,最新的一代 Mac Pro。苹果不得不一次次在小型化失败后,重新启用“塔式机箱”,而 Jony Ive 也尽自己所能,把“塔式机箱”的设计、工艺,打磨到了一种极致。
当然,价格也非常极致。
笨重又令人密恐的性能怪兽丨Unsplash
成功的曙光
乔布斯和 Jony Ive,忙活了半辈子,试图用“产品设计”的方式,解决塔式机箱不够“优雅”的问题。
但真正让苹果看到“干掉”塔式机箱希望的,却是另一个并不懂工业设计的芯片专家,Johny Srouji。
自 2008 年加入苹果之后,Johny Srouji 一直主导着苹果芯片的开发,亲手把苹果带入了全面自研芯片的新时代。
苹果的M1 Max芯片丨wikipedia
在 Srouji 的领导下,苹果自研芯片的最大特性之一就是“高集成度”。苹果将 CPU、GPU、内存这三大件,全部封装在了芯片内部,大大增加了运行效率。M1 全系列芯片,相比传统的 X86 平台,同性能下的功耗极低。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电脑主板的体积也可以大大缩减。还记得 80 年代,塔式机箱诞生的最初原因吗?是为了装下更大的主板。
但苹果不再需要大主板了。对比 Mac Studio 和 2019 年发布的 Mac Pro,你不难发现,苹果把 Mac Pro 里体积巨大的显卡、内存,以及 Afterburner 视频加速卡,全部集成在了 M1 Max/Ultra 里。
即使对于那些专业的PC玩家,大机箱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装饰意义丨Unsplash
这样的改进下,Mac Studio 所需的电源,最大也只有 370W,还不到 Mac Pro 1400W 电源的零头。
发布会最后,尽管苹果宣布,Mac Pro 并没有“被砍”。但无论如何,下一代采用自研芯片的 Mac Pro,一定不再需要之前那么大的机箱,来容纳诸多零部件。
再凶猛的性能,都会被封装一块小小的芯片内。极致的技术与执着的设计,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作者:Jesse
编辑:卧虫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