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步数排名算什么,刷睡眠数据才是真累啊
40岁的R先生每天都在为无法睡够8小时而烦恼。根据智能手环监测结果,他的平均睡眠时长是7小时45分钟。
为了让睡眠时长达标,R先生通常在工作日下午5:30就开始准备睡觉,早上6:00起床。在没有睡够8小时的日子,他会感到疲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R先生希望医生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每晚深度睡眠8小时”(他可能不知道,成年人的深度睡眠只占睡眠时长的15%~25%)。
Giphy
经过一番诊断,医生们认为R先生患上了“完美睡眠症”。
“刷”出完美睡眠
2017年,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Kelly Glazer Baron等人首先提出了完美睡眠症(orthosomnia)的概念,用来形容过度关注自己的睡眠监测结果,并试图改善甚至刷出完美数据的患者。
这个词来自于正食症(orthorexia),指过度关注健康饮食的症状,比如花过多的时间准备食物、吃下自己认为不健康的食物会感到内疚等等。
Baron等人报告了3个这样的“完美睡眠症”病例,R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R先生睡眠质量差确实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他经常在睡觉前用手机处理工作信息,但对睡眠时间的过度关注加重了他的症状。另外两名患者的睡眠问题则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医生认为,是智能手环监测数据造成了他们的焦虑。
Giphy
更令医生们担忧的是,为了“刷”出完美的睡眠数据,三名病人都增加了卧床时间,这样做反而可能导致睡眠问题恶化,因为长时间躺在床上睡不着只会让人更加焦虑。如果躺在床超过30分钟还没能入睡,医生一般会建议起身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等到有睡意的时候再回去睡觉。
医生们在论文中指出:“考虑到此类设备倾向于高估睡眠时间,它们可能会鼓励用户延长卧床时间,从而强化不良睡眠习惯。”他们还警告,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普及可能让这类病例更加常见。
信数据还是信自己?真的说不好
一个小小的手表数据影响有那么大吗?睡没睡好难道我自己还不知道?别惊讶,我们对自身睡眠质量的感知未必是准确的。实验证明,虚假的睡眠监测报告足以影响我们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2018年发表于《睡眠研究期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一项研究中,英国牛津大学的Dimitri Gavriloff等人招募了63名符合失眠症医学诊断标准的被试,将他们随机分配到“高睡眠质量组”和“低睡眠质量组”。研究团队假装用运动手环监测他们的睡眠状况,在每天早上给他们发送虚假的监测报告,同时通过问卷询问他们一天中不同阶段的感受,并请他们完成注意力、警觉性等方面的测试。
实验发现,得知自己没有睡好的人心情更低落,白天思维更迟钝,并且困倦感更强。而收到了良好监测结果的人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然而,两组被试真实的睡眠质量其实并没有差异。
Giphy
这样的结果说明,智能手环的监测数据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我们这么在乎手环数据,但手环数据一定准确吗?
越不需要它,手环测得越准?
全面评估睡眠状态需要大量的数据。
在医学诊断中,检测睡眠疾病的权威方法是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需要监测脑波、血氧水平、心率、呼吸、眼部和腿部动作等。相应地,这种方法也需要用到全套专业设备,让普通人在家配置一套显然是不现实的。
相比之下,智能手环的监测手段就简单多了。这类产品主要依靠腕动记录仪(wrist actigraph),有的会结合心率等其他数据,测量人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即睡着的时间占卧床时间的百分比)。它们其实没法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睡眠阶段,因为睡眠阶段主要根据脑波的规律而非身体的活动划分。
Pexels
智能手环具体的睡眠监测算法是不公开的,这给研究人员和医生们造成了困扰,他们无法判断特定产品的准确性。不过从总体上看,许多产品无法准确区分觉醒和睡眠状态,容易误判睡眠时间。
比如,失眠患者经常保持静止,试图入睡,这种情况可能被手环误判为已经睡着。另一个极端情况和梦中肢体运动有关,比如梦游、不宁腿综合征等等,这时候手环可能将睡眠状态误判为觉醒。
事实上,一味保持静止并不一定管用,反而可能让肌肉紧张,更难入睡。我们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睡前放松教程,希望对你有用↓
不过,对于拥有“标准睡眠”的健康人群来说,智能手环还挺准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俊团队进行了一项小样本研究,评估腕表式睡眠监测仪监测结果和PSG结果是否一致。他们发现,在睡眠正常人群、年龄较小的人群中,腕表式睡眠监测仪测量结果更准确。他们还对比了不同低、中、高三档灵敏度下的监测结果,发现低灵敏度模式反而效果更好。
别刷数据了,好好睡吧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可穿戴设备的准确性会不断提高。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数据吗?
从睡眠研究乃至公共卫生的角度上看,可穿戴设备算得上伟大的发明。智能手环的成本远低于PSG,让采集大量睡眠数据成为可能。它还能够帮助人们追踪自己的活动量,甚至及时发现一些异常症状(比如心率不齐)。
但是对个体来说,过度关注健康监测数据可能造成焦虑、抑郁。这点已经得到了研究验证:人们可能误读正常的数据波动,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并花费过多的精力求医问药。而睡眠质量又与情绪密切相关,每个有失眠经历的人都知道那种“越努力越清醒”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也为自己的睡眠监测数据担忧的话,先别急着怎么把数据“刷”上去,想一想:
你是因为原本睡眠不好才开始监测,还是开始监测之后才“发现”自己睡得不好?
这些数据促使你做出了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是积极的(比如不再熬夜、及时就医),还是消极的(比如焦虑或失眠加重)?
希望以上问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睡眠监测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与减肥、健身相比,在睡眠这件事上我们可以依靠的方法和工具实在太少了。像智能手环这样的工具如果利用得当,当然也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请记住:我们关注睡眠数据原本是为了睡得更好,但如果为了“刷”出好看的数据而努力睡觉,就本末倒置了。
只要不去测,数据就不会错|Giphy
参考文献
作者:玛雅蓝
编辑:翻翻
你是不是重度依赖你的电脑、手机?对于现在最新的平台及技术你又了解多少?果壳发起一项3C数码用户调查问卷,点击原文链接,填完问卷在微信评论区说出你和笔记本电脑的故事,果壳将抽出1位幸运鹅送出果壳咖啡一套,让你今年学习、办公活力满满。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